APP下载

课育·人育·境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途径质性研究

2016-05-07薛栋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高等职业教育

摘 要 访谈发现,课程活动、教师示范和校园环境是职业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就课程活动而言,主题人文活动和专业课程活动是主要教育载体,两类课程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少培育标准和内容,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就教师示范而言,教师的职业精神主要通过对教育环境的主体性、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自身主体性三个层面来显现,师生互动的内容与频次则主要与教师所从事的专业或岗位有关。就校园环境而言,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是营造职业精神培育氛围的三个层次。如何实现三个层次之间的协同育人,并充分挖掘每一层次中所蕴含的职业精神的教育意义尚需思考。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精神培育;课程活动;教师示范;校园环境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4-0042-05

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重视职业精神的培育,从而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本研究鉴于职业精神内涵的抽象性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采用质性研究方式,通过对18位高职院校教师的访谈分析,重点关注高职院校职业精神培育的经验做法,以期对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一、理论框架和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职业精神以何种方式融入职业教育之中,成为加强职业精神培育的关键。目前关于职业精神培育途径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主张职业规范教育是职业精神培育的切入点,强调通过用职业规范中隐含的纪律精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规范背后的合作精神、奉献精神等,使学生在“规范”约束下“做”的过程中不断认同并内化规范中隐含的职业精神[1]。二是建议以校园文化为基础构建职业精神培育环境,主要探讨职业教育如何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适度融合,通过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快速融入企业文化,自觉认同企业价值理念,顺利完成职业角色转变[2]。三是强调教师职业素养是职业精神培育的教育资源,指出教师对职业的精神追求,实际上是建构学生职业精神学习的内容,促成学生的榜样学习,改善职业精神教育的效能[3]。四是突出在专业课程活动中渗透职业人文教育。潘懋元等学者认为,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年限较短,实习实训任务较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人文教育,应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之中,而不是开设专门的人文教育课程[4]。也就是说,高等职业院校应当以职业需要为导向开展职业人文教育,将人文精神融会到学生实习实训和对专业技术的运用之中[5]。

本研究综合上述关于职业精神培育途径的主要观点,提出“课育·人育·境育”三维一体的职业精神培育实践理论,即将课程、教师示范和校园环境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三种主要途径,主要探讨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了解三种培育途径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的总体情况;二是明晰三种培育途径在培育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二)研究设计

1.访谈对象的确定

访谈对象的选择上采取了目的性抽样,主要选择具有职业精神教育经验的管理和专任教师。管理层面主要考虑主抓学生培养的教学副院长、分院院长,负责学校文化建设的宣传部门以及负责学生就业指导的行政人员;专任教师主要关注专业课教师,尤其是负责过学生企业实习实训指导的教师,以及与职业生涯指导相关的公共课教师。具体访谈教师的基本情况见表1。

2.访谈问题的设计

访谈问题的设计主要依据“课育·人育·境育”三维一体的职业精神培育实践理论尝试探讨的两层问题展开。一是针对“三种培育途径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的总体情况”设计了“目前学校最重视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或者素质”、“结合您的教学或者管理工作,您认为通过哪些途径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结合您的工作,谈谈开展职业精神教育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访谈问题。二是针对“三种培育途径在培育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设计了“请谈谈您的课采用的教材、讲授的主要内容以及采取的教学形式(职业生涯指导相关的公共课教师)”、“请您谈谈实习实训课的上课流程,有没有关于职业精神培育的教学计划,如果有,体现在那些方面”、“您觉得教师对待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到学生将来对待职业工作的态度吗?谈谈您的看法”、“您认为教师的职业精神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您平时和学生交往密切吗?交往中会给学生讲怎样才能在职业中顺利发展吗?”、“请谈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哪些方面”六个问题。在访谈中,如果发现受访教师的语义中有不清楚或值得进一步探究的线索,研究者会依循谈话脉络继续探究背后的理解,然后再将话题转回到访谈提纲中。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途径现状分析

基于九个访谈问题的访谈资料分析,虽然总体而言,“职业技能”、“动手能力”依然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受访教师都高度肯定了职业精神教育对学生职业成长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阐述了“课育·人育·境育”三种培育途径的现状。

(一)课程活动是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

1.以职业精神培育为主题的“课育”途径总体分析

受访教师在回答“通过哪些教育途径才能更好地实现对职业精神的培育”时,都强调了课程活动是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总体而言,课程活动主要体现为主题人文活动和专业课程活动两个方面。构建以职业精神培育为主题的人文活动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四种途径。第一,A1、A2、A5、B1、B3五位教师认为,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推进职业精神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职业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树立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切实增强职业精神教育的有效性。加强主题教学,如诚信教育、合作教育等,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联系学生对诚信、合作等的现实想法和生活实际,结合职业精神践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力争通过主题教学的展开渗透职业精神的教育理念。第二,B1、B2、B5三位教师提出,依托《职业素质与职业发展》课开展主题人文活动。根据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并联系工作实际,将职业精神教育内容分成不同的主题模块,规定具体的学分和学时。该课程中的主题教育内容重在明晰职业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激发潜在的职业兴趣及职业情感、树立职业榜样、增强“准职业人”的责任意识等内容。第三,A2、A3、A5、A6、A7五位教师提到学校每学期会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相关讲座。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目的,建立讲师团队,向广大师生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第四,18位教师一致认为,文体活动是高职院校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文体活动融入职业素养主题。通过精心策划主题,设计演讲、辩论、球赛等活动内容,展示专业特色,凝聚班级力量,体现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认识等。

构建以职业精神培育为主题的专业课程活动体系主要包括三种途径。第一,A1、B2、B4、B5、C1、C3、C6七位教师认为,应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职业精神教育资源,使广大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职业精神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职业修养。第二,管理岗位和专业课教师均提到,职业技能大赛既是高职院校学生展示专业才能的舞台,有利于为学生创设生动的职业学习情境,并能在校园形成良好的职业氛围。第三,六位专业课教师提出,专题实习实训活动应结合专业,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通过耳濡目染、亲历亲为,渗透职业理想教育和职业服务精神。

2.以职业精神培育为主题的“课育”途径实施情况分析

基于对访谈问题“结合您的工作,谈谈开展职业精神教育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的数据资料分析发现,以职业精神培育为主题的课程活动实施情况出现了矛盾的结果:一方面负责学校文化管理工作的教师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理念,并列举了生动的事例,包括主题活动、企业实习、先进人物讲座等;另一方面对于具体的任课教师而言,却从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谈了自己的困惑。

对于职业生涯指导课教师而言,职业精神培育的内容缺位,教学方式单一。目前高职院校关于职业精神教育主要依托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教学方式也以理论说教为主。如一位职业生涯课教师(B3)在谈到自己的课程设计时说,“目前,我的《就业指导》课就是常规教学,只有小部分关于职业精神方面的内容,这要看任课教师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没有统一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而且,据我了解,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渗透关于就业的教育,更谈不上关于职业精神的系统教育……”。另一位教师(C3)则指出,“教育者常常是以一贯正确的、以上对下的口气在进行实际教育,话题说着说着就暗含着对学生某些行为的不满、指责和批判,甚至表现出来对他们未来的担忧”。

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目前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课程强调完备的职业技能训练,而对职业精神教育几乎没有基本的培养方案,部分教师(C2、C5)明确指出,开展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关注和培养则应通过“就业指导”“校园活动”等途径开展。这与“目前学校最重视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或素质”的访谈结果完全一致,受访教师都表示“职业技能”“动手能力”是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只有两名教师(A3、A7)补充说明了学校在重视学生技能的基础上也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此外,“如何改变学生对职业精神教育认识不足,没有学习热情”(B3)的现状,“如何突破只是空说,缺乏感染力,不接地气”(A1)的教学形式、“如何将职业精神教育有机地融入日常教学中”(B1),真正能够通过课程活动这种载体,让学生体验到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确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并能够从转变学习态度开始,把对职业精神内涵的理解融入到学习行动中,这是职业教育内容选择和组织需要深入思索的问题。

(二)教师示范树立职业精神培育的榜样力量

1.以职业精神培育为主题的“师育”途径总体分析

参与访谈的18位教师中,其中16位教师完全赞同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而端正学习态度的养成对未来学生的职业观也将产生直接影响;另有2位老师认为,“会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可能是间接的,关键还是看学生个人的认识与领悟”(B1),因为“一个人生活的积极态度与自我意识是影响其对职业工作态度的重要因素。学校如果能引导好,肯定整体上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工作环境的认知,但一个班级里总有学生差异,所以,个体差异才是职业态度的根本区别,学校教育的作用有限”(A1)。16位教师持赞同意见的受访教师在回答“您认为教师的职业精神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时,观点集中体现为三个层次。

一是教育环境的主体性。部分教师指出,职业精神教育的环境优化与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是相辅相成的。从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对职业精神教育的环境、影响做出创造性选择、加工和改造,是教育者主体性的集中表现。这种选择、加工和改造的结果形成一个理想的、微观的、人工的教育环境,包括教学工作、课外活动、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等。这是教育者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是将主体性的职业追求物化为客观环境影响的过程[6]。教师职业精神的物化过程具体体现在“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加工,使学生感到人工教育环境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有意识地在学生的全部活动过程中渗透教育者的特定价值”“与社会倡导和关注的职业精神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对随机性职业精神教育因素作出总体统一的调控,为社会职业环境优化积聚教育合力”等。

二是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师A1认为,教育者的主观目的、设想不仅对象化为人工教育环境,还对象化受教育者发展状况。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表现为三方面:对职业发展方向的规划建议、对职业发展志趣的推动、对职业精神发展水平的评价。对受教育者职业精神发展状况的调控集中反映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三是对自身的主体性。教师A5提出,职业精神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看到教师对自我的实现和超越。首先是对职业环境的适应,社会的种种变换经常打破人工教育环境的相对平衡,要求教育者实施动态调节,这只有通过职业素养的不断加强和超越才能实现。其次是对教育对象的适应。职业精神教育影响的加工和运用必须与受教育者已有心理结构同构化,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格价值上完全平等,在主体性的实施和实现过程中必然发生相互影响,达到共同提高。

2.以职业精神培育为主题的“师育”途径实施情况分析

“师育”途径在实施职业精神教育过程中呈现两种情况。一是就教育群体而言,“职业生涯指导课教师”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教师”承担主要角色。基于对问题“您和学生交往中会给学生讲怎样才能在职业中顺利发展吗?”的访谈资料分析发现,师生之间关于就业问题的讨论,与教师自身承担的教学管理任务息息相关。如部分“管理层教师”提到,“岗位工作的相关内容与学生的接触相对较少,所以很少有机会在师生交往过程中与学生谈论职业发展相关问题”,负责就业工作的相关教师则表示“接触的学生都是即将毕业找工作的群体,所以会在解答学生疑问过程中谈及学生的职业发展”;“专业课教师”指出,“所教科目与就业问题没有交叉,学生若主动询问,会有所回答;若不问,很少涉及”;“生涯指导课教师”也是更多地从教授课程的性质与内容出发,解释了“经常会和学生讨论职业发展问题”的原因。二是就师生互动而言,课堂交往是主要渠道。13位访谈教师均表示“平时和学生的交往不是很密切,师生交往主要时间还在课堂”,其他五位教师对于“课堂交往是师生交往的主渠道”也表示赞同,他们因为承担了班主任或兼职辅导员的工作职务,所以与学生的课下交往相对频繁。

(三)校园环境营造职业精神培育的体验氛围

1.以职业精神培育为主题的“境育”途径总体分析

精神教育是一种理解体验的过程,受访教师赞同职业精神教育应该是一个文化渗透的过程,而“校园文化的作用就好比是一锅汤汁,不同个性的学生就好比是白菜、土豆、萝卜等不同的果蔬,当他们通过学校文化这锅汤汁的浸泡后,个性之中便都具有某种共同的、可以明晰辨识的内涵属性,这就是校园文化所应发挥的作用和功效”。受访教师从不同侧面谈了自己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

首先,以物质环境对接为基础,建设职业精神教育培育硬件。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在物质文化建设上要突出“职”的特点,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现代化建设。如教师A5介绍了所在学院提出了“进校门就是进公司”的理念,从2007年开始,学校制定了打造“公司制”平台的规划,二级学院环境学院率先成立了“卓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各个二级学院成立了相应的公司。在公司里,对学生进行基于企业管理的职业素养养成训练,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分解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让学生拥有可以提前体验企业文化的硬件设施。

其次,以制度环境互动为抓手,完善职业精神培育体系。教师C3指出,学校规范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在作息制度、课堂纪律、行为举止等方面严格要求,让学生在学校时刻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尤其在实习实训生产过程中,通过严格的工艺规范操作、质量管理规程等,使职业规范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之中。当然,这一过程需要持之以恒、情理交融、潜移默化地点滴培养和引导。

最后,以精神环境互动为重点,营造职业精神培育氛围。部分教师提到,学校通过建立文化园地、文化长廊,悬挂文化标语,设置文化橱窗,将诚信、协作、责任、创新等职业精神要素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

2.以职业精神培育为主题的“境育”途径实施情况分析

环境育人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共识,访谈资料分析显示,职业院校从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全面设计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包括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训校史、学生规范等方面。然而,如何利用学校的人文元素提升职业精神的教育效果并没有得到很好重视。教师A4、C3、C5提到,精神教育虽然靠体验,但很多时候也需要适时引导,比如对于校训校史的解读,不是通过横幅或者橱窗展示一下就可以达到教育的意义,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校训中所蕴含的职业理想与责任、促成对校史人物职业情怀的榜样学习,这是人文教育的过程,更是职业人文教育的过程。但是,学校的环境建设往往理解为一种普适的人文观照,忽略了孕育其中的职业精神的教育意义。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问题及其解释

职业精神培育是一个全方位的渗透过程,是一项学校的教育理念、硬件设施、制度举措、课程活动协调一致的系统工程。教师的访谈结果表明,虽然对于职业精神培育,学校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展了各种校园活动,并通过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制度制定等营造职业精神培育的校园氛围,然而,职业精神培育的多元渗透并没有系统规划和指导,没有形成职业精神培育的教育合力。

首先,每一种培育途径的所有教育元素没有实现有机统整。一是课程教学层面,职业精神培育没有全面渗透于学生的课程培养体系。对于职业精神的培育更多体现在以“就业指导”为目的的基础课程中,而对于专业理论课、实习实训、就业指导课程则几乎没有与职业精神相关的培育内容。二是教师示范层面,没有集合所有教育者的教育力量。职业院校教育者群体不仅包括校内的所有教师,还包括校外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优秀毕业生、成功企业家等组成职业精神培育的榜样教育群体。目前,校内教师缺乏职业精神践行者的理性自觉,校外教育者的职业精神培育力量则没有被重视。三是校园文化层面,校园文化与职业精神育人缺乏系统对接。不同层面的建设分属不同的学校部门,没有实现物质、制度、精神层面的协同育人。

其次,影响职业精神培育的各种途径没有实现有机统整。访谈分析说明,职业精神教育的各种途径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究其原因,依然是当前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主导方向更多体现为“唯职业能力”,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几乎没有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施计划之中,即使纳入,也只是一种形式层面的呼吁,并没有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7]。因此,如何转变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工具理性的价值预期,找到各种教育途径之间的契合点,共同推动符合职业精神教育规律的培育体系的形成,是职业教育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邱吉.培育职业精神的哲学思考——从职业规范的视角看职业伦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75-82.

[2]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9(8):82-83.

[3]刘献君.科学与人文相融——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5):1-16.

[4]潘懋元.黄炎培职教思想对当前高职发展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1):45-56.

[5]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5):54-60.

[6]鲁杰,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359-361.

[7]薛栋.精神重建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4(8):11-14.

Curriculum Activities, Teachers Demonstrations and Campus Environment: Qualitaitve Research on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Xue Dong

Abstract Interview found that curriculum activities, teachers demonstrations and campus environment ar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 As to the curriculum activities,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are major education carriers. Nevertheless, due to lack of cultivation standard and content during the implementing of such two curriculum activities, the education effect is not ideal. As to the level of teachers demonstrations, the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ers is mainly illustrated by three subjectivities, name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education objects and teachers themselves, and the content and the frequenc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majors or positions teachers are engaged in. As for the campus environment, physical environmen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mental environment are the three levels for creating professionalism cultivation atmospher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 curriculum activities; teachers demonstrations; campus environment

Author Xue Dong, lecturer of Schoo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Tianjin 300222)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高等职业教育
校园环境卫生大比拼
环境设计中校园发展研究
迎接新学期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高校校园环境建设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改进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途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