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中医治疗临床分析
2016-05-07肖会玲
肖会玲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方剂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 56 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28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方剂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2.86%(26/28),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71.43%(2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医根据患儿不同类型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提高小儿哮喘的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小儿哮喘;中医;寒性;外寒内热;热性;平喘汤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40-01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广泛性细小支气管狭窄,其临床表现以气喘、胸闷为主,其病变基础为各种炎性细胞浸润。患儿常有 Th1/Th2 细胞功能紊乱、肺泡内巨噬细胞发展不平衡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气道黏膜除外炎性细胞浸润外还有高水平的 IgE、粘附因子、趋化因子及内皮素,更加重了黏膜细胞的破坏。本研究采用中医药方剂治疗小儿哮喘,并记录了治疗前后患儿肺功能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 2013 年 12 月 ~2015 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哮喘的患儿 56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 例。观察组中男 18 例,女 10 例,年龄 5~12 岁,平均年龄(7.4±1.6) 岁,并发过敏性鼻炎 16 例,其中寒性哮喘 10 例,外寒内热型 8 例,热性哮喘 6 例,肺实肾虚 4 例;病程 6 个月~5年,平均病程(3.1±1.3)年。对照组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5~11岁,平均年龄(7.2±1.4)岁,并发过敏性鼻炎12例,其中寒性哮喘 12 例,外寒内热型 7 例,热性哮喘 7 例,肺实肾虚 2 例;病程 6 个月 ~6 年,平均病程 (3.3±1.6) 年。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平喘汤剂。其中寒性哮喘方:麻黄 3 g、苏子 10 g、杏仁 5 g、法半夏 6 g、紫苑 6 g、款冬花 10 g、射干 6 g、葶苈子 10 g、甘草 3 g。外寒内热型哮喘方:麻黄 5 g,苏子 10 g,杏仁 5g,僵蚕 10g,地龙 6g,法半夏 6g,紫苑 6g,款冬花 10g,辛夷 6 g,麻黄根 10 g。热性哮喘方:麻黄 3 g、杏仁 6 g,地龙5 g,桃仁 8 g,重楼 6 g,射干 8 g,黄芩 6 g,苍耳子 5 g,辛夷 6 g,甘草 3 g。肺实肾虚方:黄芪 15 g,太子参 15 g,茯苓 15 g,白术 12 g,毛冬青 15 g,法半夏 10 g,人参叶 10 g,防风 6 g,陈皮6 g,甘草 3g。根据患儿疾病类型选择方剂,水煎取 80~100ml/d,分 3 次口服。治疗疗程为 2 周。
1. 3 观察指标 患儿治疗前后 FEV1、PEF 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
1. 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患儿气喘、声嘶、咳嗽、胸闷症状消失,伴过敏性鼻炎患儿鼻塞、流涕等症状缓解,肺部听诊无哮鸣音,支气管激发试验及支气管扩张试验阴性,FEV1、PEF 均在正常范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等化验室指标无异常。有效:患儿气喘、声嘶、咳嗽、胸闷症状较前有所缓解,伴过敏性鼻炎患儿鼻塞、流涕等症状缓解,肺部听诊可闻及少量哮鸣音,FEV1、PEF 有所改善;化验室指标有所改善。无效:患儿气喘、声嘶、咳嗽、胸闷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肺部听诊仍有明显的哮鸣音,支气管激发试验及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等化验室指标未见好转。总有效率 =( 临床控制 + 有效 )/ 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观察指标变化 观察组治疗前 FEV1(0.97±0.17)L/min、PEF(62.35±5.66)L/min、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73±0.28)×109/L;治疗后 FEV1(1.34±0.25)L/min、PEF(85.42±7.01)L/min、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0.46±0.22)×109/L。对照组治疗前 FEV1(0.99±0.21)L/min、PEF(63.75±5.83)L/min、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0.76±0.31)×109/L;治疗后 FEV1(1.33±0.27)L/min、PEF(76.64±5.92)L/min、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0.47±0.20)×109/L。上述三个指标,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 PEF 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2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控制 64.29%(18/28),有28.57%(8/28),无效 7.14%(2/28),总有效率 92.86%(26/28);对照组临床控制 39.29%(11/28),有效 32.14%(9/28),无效 28.57%(8/28),总有效率 71.43%(20/28)。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哮喘发病是体质、环境、饮食、情绪等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小儿哮喘病因病机为风邪为患、痰饮伏肺、痰瘀互结、肺脾不足、肾虚等。痰伏于内,外邪触发,痰瘀气阻,使肺气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故痰为小儿哮喘的重要治疗对象。平喘汤也以止咳、平喘、化痰为主,并根据不同病理类型调整用药。寒性哮喘注重祛风温阳。外寒内热型哮喘用药以辛苦为主、寒热并用,方中以黄芩泻中焦火,除脾湿热,并以辛夷入药,宣肺通窍,祛除外风。热性哮喘治疗除宣肺祛风、化痰平喘外,还应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中黄芩、重楼、射干消肿止痛、清热解毒,麻黄、地龙、桃仁活血祛瘀。肺实肾虚型哮喘主要指患儿肺脾肾虚损,祛痰同时应补脾益气,培本固元,方中黄芪、太子参滋阴补气、培土生金。除此之外,不同时期用药也有一定变化,如哮喘发作期祛风祛痰、缓解期健脾化痰、稳定期固气抑痰、顽固性哮喘重用活血化瘀。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最大呼气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 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中医根据患儿不同类型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提高小儿哮喘的有效率,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郭丹丹,孙秩秋 . 小儿哮喘缓解期中医药防治进展 . 吉林中医药,2012, 32(1):102-104.
[2]张丽萍,陈光明.从病因病机论小儿哮喘缓解期的治疗方法.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28(2):3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