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证辨证论治初探
2016-05-07皮知容王成
皮知容 王成
“热证”是病畜在正邪相干过程中导致气血、阴阳偏盛偏衰,出现阳热偏盛的证候,在兽医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且伴随着动物多种疾病的发生,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中兽医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则,处理不同病因、病位、症状、病程及兼证的热证,有其独到之处。现将笔者近年来研习所得归纳总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概念
热证是中医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型,“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中医认为,“热证”之热,代表诸多症状,如发热,气促喘粗、尿黄、粪结、舌红、苔黄、脉数等。“热证”所见之热,并非脉症俱热,证有主有客,探求病证本质要善于辨明主症,舍去客症;热与“热证”并非连锁,既无因果关系,也无必然联系。中医认为,“热证”是病因病机和脉症的高度概括,是四诊合参与脉症从舍,去粗取精与去伪存真的结果。
中医常说的“热证”,常含西医的“发热”,但“热证”之热与“发热”之体温升高既不能等同,又不成正比例关系,如“发热”过程中的微热和高热与“热证”中的微热和壮热不能对应等同。“热证”不见“发热”,或“发热”不明显。“发热”不一定是“热证”,“热证”和发热亦不链锁。
西医的发热,是机体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由于热源性刺激物的作用,引起体温调节机能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以“体温升高”为主的防御适应性反应。发热必见体温升高,但和一般所说的“高温”概念不同,“高温”是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过高引起的一种过热现象。因此,体温升高只是“发热”的必备条件,不能揭示发热之实质。
2.辨证论治
热证病因归纳起来有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热证是机体感受外邪引起,如风寒、风热、暑热等,多因气候骤变,使畜体腠理疏泄,外邪乘虚而入,乃致本证。肺合皮毛、外邪侵入腠理,首先犯卫,引起动物机体发热证候,为表热证,见于疾病初起。热邪不解而化热入气血,为里热证,见于疾病中后期。外感多属实热证。内伤热证是由脏腑功能失调、劳役过度和内伤造成,多发生于体质虚弱,阴血不足和瘀血化热,常见有阴虚热证、气虚热证和血瘀热证。
热证治法,吴菲、张捷归纳了解表清热法、调和营卫祛热法、清热生津法、攻下泻热法、和解退热法、表里双解退热法、清营凉血解毒退热法、清化湿热法、消导退热法、疏郁清热法、祛淤退热法、滋阴退热法、避疫解热法13种,但多数习惯还是根据热证表里浅深分别诊治:表热治法宜辛凉解表为主,方用“银翘散”加减,重者加黄芩、石膏、知母等,暑季加荷叶、佩兰、薄荷等。热邪不解化热入里,出现高热不退,体温升高,治法宜清热生津、攻下泄热,方用“白虎汤”加味,炽热伤津者,加黄芩、黄连、银花、芦根等,尿短赤者,加猪苓、泽泻、木通等。热入营血,患畜表现神昏跌倒、抽搐、粪便带血,治法宜清营凉血,熄风安神,方用“清营汤”加减,出血者加丹皮、紫草、赤芍等,抽搐者加钩藤、蝉蜕等。阴虚热证,宜滋阴清热,方用“增液汤”加减,热重者加地骨皮、青蒿、黄连等,粪便干小者,加当归、肉苁蓉等,尿短赤者,加泽泻、木通、猪苓等。气虚热证,宜健脾宜气,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血瘀热证,局部红、肿、热、痛,治法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下表是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要求掌握的关键点,请大家复习时参考。
3.案例
例一:山东省成武县海辰养殖场一头鲁西黄牛,2岁,重约500kg,7月11号就诊。主诉:该牛耳鼻发热,运动后尤为明显。临床检查:体温39.5℃,呼吸27次/min,脉搏82次/min,精神沉郁,耳鼻稍热,乏力,不愿行走,泄泻时作,舌淡红。诊为气虚发热,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60g、白术40g、黄芪60g、陈皮30g、当归25g、麦冬20g、升麻20g、柴胡25g、建曲50g、麦芽25g、甘草20g、黄芩20g),水煎服,1剂/d。连服3剂后,热退、泻止,精神显著好转。上方去黄芩,又连服3剂而愈。半月后随访,该牛一切正常。
例二:1974年3月4日,河南中牟县邵岗林段洪生3岁红种牛患病。该牛发热一周,曾用安乃近、复方安基比林、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临症检查:体温40.3℃、心跳91、第一心音强、呼吸36、精神沉郁,肚腹虚胀,被毛粗乱。时而震颤。口色淡白,舌质偏红,口津多而黏腻,脉弦而紧。辨证:湿热秽浊、伏于膜原。治则:化浊辟秽、开达膜原。方药:达原饮加减(槟榔40g、厚朴60g、草果仁60g、白芍60g、柴胡60g、黄芩60g、知母45g、青陈皮各60g、茯苓80g、姜半夏50g、党参70g、甘草45g、生姜90g),大枣适量为引,水煎两次,候温一次灌服。翌日复诊,体温39.1℃,时而反刍,有食欲感,能吃草,自饮小米汤5kg。又按前方服一剂痊愈,数日后随访,体质恢复,开始使役。
例三:2011年2月26日,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沙塘镇十八里村张某家1头6岁母牛来本站就诊,主诉:该牛精神不振,不吃不喝且怕冷,小便黄少,大便干少如算珠,已两日有余,曾请当地土兽医诊治无效。检查:体温39.9℃、心率98次/min;听诊肺部呼吸粗糙;舌边尖红,苔黄白相间微腻。根据临床症状诊断为表寒里热型感冒。治法选用解表清热生津泻下为主,方药:生石膏150g、知母45g、虎杖30g、蒲公英90g、赤芍45g、葛根90g、沙参90g、银花45g、玉竹30g、枳壳30g、焦三仙30g、生大黄20g,研末灌服,1剂/d,连服2剂,同时肌注板蓝根注射液和柴胡注射液各20mL,3次/d,连续注射2d,痊愈。
例四:贵州省余庆县白泥镇子营社区张某,饲养母猪2头,6月28日发病,患畜精神沉郁,结膜潮红并轻度肿胀,皮温不均,体温升高,咳嗽,流鼻。诊断为感冒,属风热表证,方药:银花20g、连翘20g、豆豉15g、桔梗20g、荆芥穗20g、竹叶30g、薄荷10g、牛蒡子20g、芦根30g、甘草10g,共研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一剂痊愈。
例五:贵州省余庆县龙溪镇平场村杨某,饲养肥猪15头,母猪7头,公猪1头,仔猪12头,8月5日公猪、肥猪先后发病,患畜兴奋不安,身热气喘,皮肤潮红,体温40~41℃,口渴喜饮,圈舍通风不良,闷热,经当地兽医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根据临床症状,圈舍环境,炎热气候,诊断为中暑,属热入营血。治疗:一是冷水物理降温,二是解决圈舍通风,三是中药治疗,方药:石膏40g、知母30g、甘草30g、粳米50g、薄荷30g、绿豆100g、竹叶20g,水煎成汤,去渣温服,一剂痊愈。
4.讨论
中医所谓的热证,不但指体温高于正常范围,而且口色赤红、尿赤短、脉洪数,也属于热证范畴。热证在兽医临床上十分常见,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侵袭机体、脏腑本身机能失调和外伤等,均能导致热证证候。
热证证候虽然错综复杂,见证不一,涉及面很广,但治疗时首先要搞清是外感还是内伤,是实还是虚,全面分析,辨证施治。一般的说外感发热以祛邪为主,内伤发热以调理脏腑气血为主,虚证以扶正为主,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目前,中(人)医已对“热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还可参考《中医热证实质研究》(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9年3期53-56页)及《对中医药名词术语“热证”的层级分类研究》(中医药信息2012年1期1—5页)等。
(编辑: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