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抗体检测分析及感染状况调查
2016-05-07黄西梅赵武黄金山
黄西梅 赵武 黄金山
摘要:为了摸清广西百色市右江区猪群猪瘟抗体水平和病死猪猪瘟病毒感染状况,利于更全面、科学地评估右江区猪瘟疫苗免疫效果以及制定更科学有效的猪瘟综合防控措施,2010年-2014年,共采集1975份血清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进行猪瘟抗体检测分析;采集病死猪组织病料210份,采用RT-PCR方法进行猪瘟病毒检测分析。结果发现,除2012年略有下降外,2010年-2014年右江区猪瘟抗体总体水平以及散养户与规模猪场的猪瘟抗体水平,均呈逐年趋势,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其中,规模猪场的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78%以上,免疫合格率优于散养户,而且9个乡镇的猪瘟抗体水平不均衡;病死猪的猪瘟病毒感染率则呈逐年下降趋势。
关键词:猪瘟;抗体检测;感染;调查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疾病。1833年美国俄亥俄洲首次发现,是严重危害国内外养猪业的主要传染性疫病之一,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在我国,由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研制和应用,猪瘟一度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我国以散养、中小型猪场居多,综合防疫做得不够,使得猪瘟的发生率又有所提高,再度成为威胁养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张家峥等(2004)报道称,造成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疫病是猪瘟,因猪瘟死亡的猪占病死猪的三分之一以上。一直以来,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始终将猪瘟免疫工作作为防控该病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常年免疫密度保持在90%以上,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由于近年来猪瘟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由典型性变非典型性,加之右江区生猪养殖多以农村散养户和小规模场为主,饲养环境条件差、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和综合防疫意识较低,猪只流通交易频繁,导致猪瘟时有发生。本调查主要对右江区2010年-2014年猪瘟免疫抗体变化情况及病死猪CSFV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有效预防和控制右江区猪瘟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猪血清样品来源于2010年-2014年右江区9个乡镇每年春秋防验收时采集,共1975份,其中规模猪场1295份,散养户738份;CSFV检测病料来源于2010年-2014年右江区辖区内143个场(户)的病死猪,共送检210份。
1.2方法
猪瘟免疫抗体检测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方法参照《CSF诊断技术规程》(NY/SY576-2005),其步骤为在血凝板中每孔加入50uL稀释液;取待检血清50uL分别加入1-6排第1孔,混匀6~8次,吸出50uL加入第2孔再混匀6~8次,依次按1:2、1:4、1:8……1:512倍比稀释,到9孔混匀后弃去50uL;取阴性血清50uL加入第七排的第一孔,倍比稀释到第4孔,混匀后弃去50uL,此时阴性血清稀释倍数为:1:2、1:4、1:8、1:16,第6孔为稀释液对照;取阳性血清50uL加入第八排的第一孔,倍比稀释到第12孔,混匀后弃去50uL,此时阳性血清稀释倍数为:1:2~1:4096。之后在被检血清各孔、阴性对照各孔、阳性对照各孔、稀释液对照各孔均加25uL猪瘟间接血凝诊断抗原,震荡摇匀,置25℃或室温环境作用,1.5~2h判定结果。在标准阳性、阴性血清和稀释液等对照结果成立的前提下,记录各孔凝集情况,用“-、+、++、++、+++、++++”表示,观察待检血清各孔呈现(++)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为该份血清的抗体效价,接种猪瘟疫苗的猪群其血清中抗体效价达到≥1:32(5log2)为免疫合格。
猪病料CSFV检测采用RT-PCR方法,由百色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1.2.1试剂猪瘟正向间接血凝抗原、阳性血清、阴性血清购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1.2.2猪瘟病毒RT-PCR检测试剂盒购于广州维伯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结果
2.1抗体检测结果
由表1可知,2010年-2014年右江区的猪瘟免疫抗体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规模猪场的猪瘟抗体水平高于散养户。
由表2可见,右江区各乡镇的猪瘟免疫抗体水平不均衡,经济发展较好、交通便利、养殖业比较发达的几个右江河谷乡镇的猪瘟免疫抗体水平较高,如百城、龙景、四塘镇等几乡镇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达都是85%以上;而养殖量少(以散养为主)、交通不便利的山区乡镇的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较低(如:永乐镇56.8%、大楞乡70.4%、泮水乡68.7%),成立由村级防疫员组成的防疫合作社的乡镇(如:龙景街道)猪瘟免疫抗体水平较高。详细情况见表2。
2.2CSFV感染情况调查
对2010年~2014年右江区辖区内143个场(户)发病猪的210份病料进行CSFV检测,结果发现,有16个场(户)检出CSFV,占总场(户)数的11.2%,病料中28份为CSFV阳性,阳性率为13.3%,并且2010年发病场(户)检出率和病料阳性率均最高,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的场(户)检出率和病料阳性率分别为26.1%和33.3%,详细情况见表3。
2.3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和病料CSFV阳性率关系
为了更好地分析猪瘟免疫抗体水平的高低是否与CSFV感染存在关联,将2010年-2014年的猪瘟免疫抗体检测结果与CSFV感染调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随着猪瘟免疫抗体水平的不断提高,CSFV的感染也呈逐渐下降趋势。详细情况见图1。
3.讨论
从总体上看,从2011年起,右江区的猪瘟免疫抗体水平保持了相对较高水平,均在70%以上,而且呈现逐年提高趋势;从不同的养殖方式看,规模猪场猪瘟免疫抗体检出率和合格率均高于农村散养户;从各养殖的地域上看,各乡镇的猪瘟免疫抗体水平不均衡,山区片区乡镇的猪瘟免疫抗体水平低于河谷乡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3.1人为因素
从人为的方面来讲,一是2011年以来,右江区狠抓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猪瘟的危害和防控知识的宣传,提高了养殖户特别是规模养猪场的预防意识;同时加大了部分养殖户、村级兽医防治员的防控技术培训力度,大幅度地提高了整个右江区的猪瘟免疫密度,从而保持了右江区猪瘟免疫抗体水平在2011年以来的较高水平。二是规模养猪场的综合防控措施到位。规模养殖场的饲养条件比较好,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和温度,减少冷热应激,而且一般规模养猪场都配有专业的兽医技术人员,能正确使用疫苗和药物,科学制定免疫程序,并加强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等其它常见病的免疫,所以猪瘟抗体免疫效果比较好翻,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78%以上,比散养户高,与2010年韦显凯等的免疫抗体监测结果吻合,与2011年覃绍敏等的实验结果一致。三是山区村级兽医防治员的防疫难度大。在右江区的永乐乡、泮水乡等比较偏远、落后的乡镇,绝大多数是以农户散养为主,村屯、人员分散,交通不便,而且养殖户的防病意识相对较低,从而加大了防疫难度,在村兽医防治员走家串户开展防疫注射的时候,疫苗的保存温度不够或开启时间过长,甚至有些防治员害怕出现免疫副反应而减少疫苗用量等不良现象,所以出现了山区乡镇的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相对较低的结果。
3.2猪群因素
从猪群因素看,一是猪群健康状况的影响。近年来,在养猪业大力发展的同时也是伴随着各种疫病的高发,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猪瘟隐性感染、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等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直接影响到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二是母源抗体和应激的影响。右江区多数防治员都是在小猪25~30日龄左右阉割时顺便接种猪瘟疫苗,这个时候仔猪本身带有一定水平的母源抗体,而且阉割对仔猪也是一个比较激烈的应激反应,所以影响了免疫效果。
3.3疫苗因素
2010年以来,右江区猪瘟疫苗的来源均为政府统一采购的冻干苗,疫苗从生产厂家到注射接种,中间经过市、区、乡镇(街道)、村等四个运输、装卸环节,由于冷链设备的有限,多少都会造成疫苗效价的降低,可能导致山区乡镇的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稍微降低;再加上春秋防集中免疫期间,气温比较高,可能也是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一个因素。
3.4猪瘟抗体水平与CSFV感染的关系
猪瘟免疫抗体水平与病死猪感染CSFV呈反比关系,猪瘟免疫抗体水平越高,CSFV感染率越底,这也说明了免疫猪瘟疫苗的实效性,真正起到了有效预防猪瘟的效果。
4.结论
强化猪瘟防疫宣传力度,提高养猪户疫病防控意识,加强实用疫病防控技术培训,提高村防治员的防疫技术水平,调动村级防治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是当前农村猪瘟防控的主要措施。进一步改善养猪饲养环境、加强饲养管理;选择质量稳定高效的猪瘟疫苗,加大疫苗保存冷链设备投入,保证疫苗质量;做好猪瘟免疫抗体监测,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免疫程序,规范免疫操作技术是提高群体免疫抗体水平的技术保障,也是当前控制猪瘟的最有效方法。
(编辑: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