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等收入者的界定与测度

2016-05-07王毓慧

对外经贸 2016年1期
关键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王毓慧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我国中等收入者的界定与测度

王毓慧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摘 要:中等收入者的界定方法有五分法、固定比例法、主观评价法和恩格尔系数法。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中等收入者进行界定,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中等收入水平为26418.97元—41404.23元。为提高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出推进城镇化建设,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提升劳动者技能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等收入者;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须合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但目前我国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测度方法,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测度。

一、中等收入者的概念

中等收入是以时间和空间为限制条件的可量化概念。通常情况下,不同的时期即使是相同的地理区域,中等收入的标准也不同,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界定标准。目前,我国学者主要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分别定义中等收入者。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等收入者是指一定时期内收入及生活水平都稳定保持在中等或者相对平均水平的居民群体。从社会学角度定义中等收入者的概念,不仅包括经济指标,还带有政治意义和社会责任。中等收入者主要靠工资、薪金等从事合法职业获得合法报酬和经合法手续获得私人财产谋生、养家;拥有一定的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兼具体力劳动的具有较高市场回报及社会地位评级的职业,对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在个人文化素质方面具有高尚的道德标准,并且能够接受新事物。

笔者认为,中等收入者是动态的增量概念,以收入水平来评判中等收入者较为合理,中等收入者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居民。收入是综合性的指标,通常情况下,人们从事的职业种类及受教育程度都对他们的收入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收入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自身消费习惯、受教育水平及思想观念。

二、中等收入者的界定方法

1.五分法

“五分法”是学者黄维新和陈欣于2004年提出的,利用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把城乡居民家庭户或人口按照最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收入、中等偏上收入及高等收入划分标准分为五组,其中每组各占家庭户或人口总数的20%。

五分法具有可操作性强,资料获取容易,能够展现一个地区中等收入群体发展过程等优点。但同时,中等收入群体每年都以60%的比例计算不合理,而且难以计算出中等收入群体的真实水平和比重。

2.固定比例法

固定比例法也是界定中等收入者的常用方法。如根据美国2013年调查结果显示,将全美家庭年收入中值为60750美元的80%和120%作为中产阶级界定的上下限。计算可得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年收入范围大致在48600美元到72900美元之间。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入富裕国家后,基本都采用比例法制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如日本的比例标准为20:50:30;美国的比例标准为20:62:18。

固定比例法的最大好处是简单易行,但是缺乏科学性,仅靠固定比例来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范围,很难体现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历程。

3.主观评价法

依社会分层理论及方法来看,一直以来都存在客观分层和主观分层两个方面。主观分层指对居民的社会地位采取自我评定和他人认定的方法获得分层结果。主要是将被调查者的主观评价(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评价、认定)作为评判依据。

在对中等收入者界定和认识上,主观分层法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其判定结果主要是根据所征求意见获得的,优点是具有很强的社会公认性,很少受到质疑,但也可能因被调查者缺少对中等收入内涵的了解从而导致界定缺少科学性。

4.恩格尔系数法

影响收入指标准确性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大量的隐性收入。在此情况下,以职业种类、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作为社会分层的主要参考依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选择消费指标对社会分层的方法比较合理。因为人们瞒报和虚报收入的概率远远高于瞒报和虚报消费的概率,而恩格尔系数又是国际上使用范围最广的消费指标,将恩格尔系数作为划分消费阶层的标准比较科学。国际上规定,贫困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在0.6以上,温饱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为0.5—0.6,小康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为0.4—0.5,富裕水平的恩格尔系数0.3—0.4,低于0.3为最富裕。由此看来,中等收入水平可以对应一个合理的恩格尔系数区间。

恩格尔系数被更广泛地应用于测量一个家庭的贫困或富裕程度,这种方法可以忽略调查过程中调查者对自己真实收入的瞒报和虚报。

三、我国中等收入者的界定

根据对中等收入概念的理解,设计我国中等收入的界定方法,即最高收入水平:10%最高收入家庭的人年均可支配收入;最低收入水平:10%最低收入家庭的人年均可支配收入;全距=最高可支配收入水平-最低可支配收入水平;中值=(最高收入水平+最低收入水平)÷2。

中等收入的界定标准:将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中值作为中心,中值±1/6的全距为中等收入的上下限,即:

中等收入=中值±全距/6

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得,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户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最低水平为11433.7元、最高收入水平为56389.5元,则有:

全距:56389.5-11433.7=44955.8

中值:(56389.5+11433.7)÷2=33911.6

1/6全距:44955.8÷6=7492.63

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中等收入水平为33911.6± 7492.63,即26418.97元—41404.23元。

此方法界定中等收入群体只需获得最高收入水平和最低收入水平两个数据,便可估算出相应的中等收入水平的取值范围。

表1 2009—2013年我国中等收入测度表 单位:元

从表l可以看出,从2009—2013年我国农村和城市居民中等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以全国农村居民为例:中等收入水平从2009年的5139.2元—8729.2元,提高到8813.0元—15042.9元,不考虑价格因素,五年时间收入水平提高近1倍,增速较快。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进一步扩大。

四、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措施

1.推进城镇化建设,积极发展小城镇。城镇化进程与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进程紧密相连。由于工业收益与服务业收益远高于农业收益,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主要源于人口城镇化及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尤其多数小城镇是由农村居民点、集市、卫星城镇或者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的,小城镇可以吸收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降低农民转移到城市的成本,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水平。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加快城镇化发展。

2.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由上文分析可知,目前,我国最低收入组与最高收入组间的收入差距、城乡居民同等阶层的收入差距都在逐步扩大,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因此,政府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时,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能力,缩小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3.提升劳动者技能。加快低收入者向中等收入者过渡是构建“橄榄型”社会的必经之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不能仅靠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一般来讲,复杂劳动收入高于简单劳动,创造性劳动收入高于重复性劳动。目前,我国大量劳动者从事的是知识和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劳动、重复劳动。必须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增加劳动的知识含量和创造性,使劳动者增加收入,步入中等收入者行列。特别为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低收入群体向中等收入群体过渡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牧云志,何晓媛.浙江省城市居民中等收入的界定及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0(5).

[2]徐建华,陈承明,安翔.对中等收入的界定研究[J].上海统计,2003(8).

[3]孔祥玲.新形势下城镇居民中等收入界定标准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2(8).

[4]颜俊学.关于中等收入者的定性定量分析[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2).

(责任编辑:梁宏伟)

[作者简介]王毓慧(1992-),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统计学。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1-0117-03

猜你喜欢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大规模古籍文本在中国史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FTA在工业气体探测报警系统中的应用
商务英语词汇量与商务英语阅读能力相关性研究
国外艺术体操科研现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力公司财务风险评价
检验常量铵根离子方法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