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回族丧葬仪式浅析
2016-05-06马琳娜
马琳娜
项目课题: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xm2014075。
摘 要: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死亡,而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不同族群面对死亡时态度以及丧葬习俗的差异。对不同群体丧葬仪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他文化的丧葬制度,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们这种制度背后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解释。本文通过对八坊回族社区的丧葬仪式的研究,生动描述了丧葬习俗特点和仪式的一般过程,并在社会功能论框架下,分析了当地丧葬仪式的特点和对家属和群体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作用。
关键词:西北;八坊回族社区;丧葬仪式;习俗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1
一、引言
死亡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生命体验。不同的族群对死亡的态度不尽相同,因而发展出各自不同的丧葬仪式,这些丧葬仪式在不同文化中体现出其特有的意义。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1],但若能对其他文化的生命观念有一定的了解,也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和不同文化的人群交流时,对他们的行事作为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彭兆荣[2]对仪式的研究就认为:“社会的认同价值与族群联系在一起,因此,许多仪式具有族群的专属性”,而“这些仪式也只有在所属的族群中才会产生特定的意义”。八坊回族社区是临夏[3],在整个西北地区具有典型性。伊斯兰教作为当地回族精神和世俗世界的支撑着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当地的丧葬仪式总体上也是在伊斯兰教的约束和指导之下。同时,在中国社会这个大的背景下,八坊回族社区的生活同样离不开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当地的一些丧葬习俗中,便可窥见这种文化间的渗透。本文按时间顺序对八坊回族社区丧葬仪式进行人类学调查和描述,以此分析当地丧葬仪式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二、丧葬仪式的特点
1、临终
八坊回族社区的丧葬仪式总体上分为临终、葬礼前的准备、殡礼、葬后的仪式等。当地回族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势必会产生一些矛盾和不愉快,或被他人所欠,或有愧于他人,而这之间的不公平则会影响人们后世最终归宿的情形,因而在临终之时会互相要“口唤”(求得他人的原谅),求得谅解,互相祝福。病人还为其身后财产树立遗嘱。此外,家属视病情帮助病人洗大净、修剪指甲毛发等,并请阿訇或清廉之人在病人身边诵读《古兰经》。待弥留之际,在其耳边大声提念“清真言”。病人生命结束后,亲属将其四肢抚顺,头北脚南面西置于“寝床”。等到家属商议好主丧人,便会邀请各个清真寺和亲朋好友参加葬礼,同时准备“抓水”(回族文化中给亡人沐浴)。
2、葬礼前的准备
抓水的场所不准其他人出入,必须选择和亡人同性,且宗教修持较好的人,一般为三人。一人负责洗浴,一人浇水,还有一人帮忙抬扶。除此之外,还有专门负责烧水传递的人。洗浴完毕,替亡人穿上“卡凡”布,“卡凡布”是穆斯林的裹尸布,为十米左右的白布。在“卡凡布”的里外还要撒上各种香料防止蛀虫侵蚀尸体,一般为麝香和冰片。最后,众亲友最后一次为亡人做“杜瓦”(祈祷和祝福),与亡人见最后一面即为告别。“奔土如奔金”,亡人便被抬往清真寺举行殡礼,抬送亡人的男性穿过街巷步行前往清真寺,路人相让,并为逝者祈祷。这样的送别,往往让人有所思考,受到警醒。
3、殡礼及葬后的仪式
在清真寺举行的殡礼仪式分为转“费迪业”(一种仪式,旨在通过赎金求得赎罪)和站“哲纳孜”(殡礼)两部分,八坊社会回族把站“哲纳孜”视为每个人对逝者应尽的义务,因而人们在得到某人去世的消息后,会自发前往清真寺参加殡礼。殡礼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舍散和众人的“好杜瓦”替亡人赎罪。结束殡礼,亡人被安葬于穆斯林公墓,逝者头北脚南面西,置于坟墓坑底西侧的“佪洞”。在下葬后,大家再次为亡人作“杜瓦”,祈求逝者的安宁。亲属视经济条件舍散钱财给前来参加的葬礼的众人。丧事结束,家人或者请来的阿訇会在特定时间“游坟”,诵读《古兰经》,祈求饶恕、赐福亡人。在调查中,作者也了解到当地人部分人的丧葬仪式中,也有一些如戴孝等的细节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这和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是离不开的。回族文化以伊斯兰教为核心,但亦非绝对排斥中国的儒家文化。也正是这种和谐的文化理念,成为中国回族持久生命力的所在。
三、结语
回族的葬礼按照伊斯兰教规定实行速葬、土葬、简葬[4],对生者和逝者而言,是极为重视的精神层面的洗礼,而物质层面因回族“厚养薄葬”的传统又反对丧葬过程中的铺张,贯穿其中的各种宗教仪式在世代传承,历经历史的考验,并未产生大的变化。不同的教派之间,虽有细节上的差异,但丧葬仪式的主体和宗旨则是相一致的。神圣的丧葬仪式不仅安慰逝者,也对生者具有警示教化的意义,“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每个回族人最终能带走的只有伊斯兰教规定的几尺白色裹尸布,因而认为精神世界的丰富是每个人应当努力追求的财富,这也体现了伊斯兰教语境下的人人平等。“游坟”仪式的内涵更是在于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提高自身修养,无愧于俯仰之间。
“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不同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是与其民族社会的大背景相和谐的,在今天这种频繁的人口流动和民族交往中,我们在相互了解基础上的尊重极其必要。
参考文献:
[1]论语 卷六.
[2]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6:108-109.
[3]马志博.临夏市经济发展与回族社区[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1.
[4]杨威. 回族丧葬程序及其习俗[J]. 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6, (3):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