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些“让”,我不想要

2016-05-06布乖

37°女人 2016年5期
关键词:稀缺性深信鸡翅

布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一样的体验:据我爸说,我在的时候,家里的饭菜总是特别丰盛。比如今晚,一家三口围在一起,桌上是标准的三菜一汤。当中的主角,当数那道老少咸宜的可乐鸡翅。

8个色泽诱人的鸡翅摆在眼前,我解决了3个,留着爸妈的份。我确实吃够了。但是,等饭菜没了一半,那5个鸡翅才被我爸夹走一个。我下意识地说:“妈,吃鸡翅啊。”我妈回应:“行了,我吃其他的菜就好,你多吃,把剩下的吃完吧。”我夹起一个放在她碗里:“我想吃会自己夹啦,你多吃才对。”没想到我妈硬是把鸡翅又放到我碗里:“你喜欢吃嘛,来,你吃。”结果,好好的几块肉,你推我让几个回合,反而显得无比尴尬。

类似的场景,无数次在饭桌上重现。每当这一幕重演,我总是隐隐地感觉到不太舒服。说句老实话,我不喜欢爸妈把肉让给我吃,发自内心地拒绝潜藏在这一块肉下面的“我比他们更重要”的内在逻辑。

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让”?大多数的情形,是我和你想要同样的东西,可是它不够,而你认为我的需求优先,于是“让”给我,尤其是在那个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里。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他们愿意把最好的让出来,以一种“割爱”的方式表达爱。

于是,小时候就有人说,在吃鱼肉的时候,要感谢正在啃鱼骨的爸妈;在啃鸡腿的时候,要感恩咽下鸡屁股的爸妈……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一些“让”,其实不那么必要。

如果说“稀缺性”和“优先级”成就了“让”背后的爱,那排除了“稀缺性”之后的“让”还剩下什么呢——爸妈始终认为我比他们更加重要。在他们深信的“优先级”下,即使生活中的资源已经不那么稀缺,依然停不下单方面的付出和让步,而这一口肉只是他们所有付出的冰山一角。

问题在于,这一些“让”,我并不想要。

如果爸妈的付出超过我的需要,这种无条件的让步和付出,便渐渐成为压力。当我可以独自处理学习、找工作、找伴侣等问题以后,各种无条件的关照和让步,多少显得有点尴尬。就像那一口肉,你无条件地让出来,我感激,但我真的吃饱了。

当然,看到这里,估计会有人说,爸妈这种让步,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爱,是天性啊,多少年来中国家庭都是这样子的,你一个身在福中的年轻人怎么就不领情了呢?

写下这些文字,其实无关是否感恩与领情。

我也知道,这种无条件的“让”,这种他们深信的“我比他们更重要”的逻辑,估计我这一辈子都没有办法改变。只是,我真心地希望爸妈能把自己的生命价值看得更重一些。相比起一辈子被捧在手心,其实我更希望我们像朋友一样各自过自己的人生。

如果有一天家里连肉都没有了,只剩一口米,我宁愿大家一起喝粥,而不是我吃饭,你喝汤。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2月26日)

猜你喜欢

稀缺性深信鸡翅
“深信”成果展示
“深信”成果展示
可乐鸡翅——我的最爱
可乐鸡翅
可乐+鸡翅=可乐鸡翅
每一刻你都将重生
可乐鸡翅
稀缺性下的环境资源化分析
稀缺性下的环境资源化分析
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图书馆占座现象的出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