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
2016-05-06沈杰群
沈杰群(北京)
梅葆玖生了一双巧手,周围人都说他是当工程师的料子。偏偏上天还给了他圆润的嗓音和好身型。10岁生日时学唱一出《三娘教子》,大家一听,顿觉有他父亲的感觉。梅兰芳便指着一尊木头小雕像让他拜,算是入门了。梅葆玖问:“一个小木头人,让我拜什么?”梅兰芳说:“什么木头人?那是祖师爷,快拜!”梅葆玖自此踏入梨园行当,随父学艺,成为梅派艺术接班人。
用当下流行语说,玖爷算是戏曲界的“星二代”。
父亲的耀眼光环他打小即知。小时候,梅兰芳带几个孩子去看电影,得等灯暗了才敢进去,散场前便迅速溜走。只要暴露在亮光里,在场所有人会喊“梅兰芳来了”,纷纷找他签名照相。在中国戏曲史上,梅氏血脉的分量太重了,曾祖父梅巧玲为“同光十三绝”之一,父亲梅兰芳拓宽了旦角的表演空间,推动京剧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剧种。
时值抗日,梅兰芳蓄须明志,罢歌罢舞,因此梅葆玖白天在上海震旦学校学习,晚上回家学戏。梅兰芳请来王幼卿等多位基本功老师,他态度严格,令梅葆玖不得耍小聪明,须下苦功,但在唱腔上,他并不要求儿子全按自己的路子走,只是嘱咐别离开京剧的根就好。
早年学艺路,梅葆玖走得顺畅,父亲倾力创造的氛围惠他良多。另外三大名旦亦是老师,梅葆玖跟尚小云学《汉明妃》,跟荀慧生学花旦,向程砚秋学脚步。
1961年,梅兰芳突发心脏病去世,与父亲同行的时间就此终结。5年后,梅葆玖因“文革”被迫离开舞台,直至44岁重新归来,继续郑重演绎着梅兰芳的经典剧目:《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他遗传了父亲的眉眼,又始终如一地传承父亲的艺术。世人难免爱拿父子俩作比较,梅葆玖无所谓。父亲拥有世界顶尖的造诣,而他只管踏实走好自己的路途。京剧流向当代,影响力不比往昔,梅葆玖恪守本心亦追求形式创新,比如使用全新舞台装置、与音乐公司合作录制京剧唱片等。
梅葆玖不拒新潮,既守得了传统,又赏得了流行文化。2011年,这位京剧大师还上了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天天向上》,一出场便笑容灿烂地高举右臂,比了一个无比“卖萌”的剪刀手。
在生活场域,他气质儒雅,为人热情、直爽而细腻。梅家的访客都会提及“梅府家宴”。台湾作家陈念萱尝了玖爷亲自招待的“梅府家宴”后说:“菜色与食材不出奇,只有入嘴后,才会在舌尖上惊叹那层次分明的讲究。几口菜之间,已然明白,门风,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
梨园世家、叶氏后人叶蓁(祖父为京剧表演艺术家叶盛长,父亲为叶金援,编者注)一家与梅葆玖交情甚笃,常相约看戏、就餐,上月还曾一道听交响乐。梅葆玖自己掏钱买票,散场前怕遭围堵悄悄溜了——一如父亲当年。她印象中梅葆玖永远以平和态度待人,甚至可称之为“爱护”。在外吃鸭子,他会打包一只带给邻居;家附近打扫街道的环保阿姨因生病被公司炒了鱿鱼,梅葆玖二话不说,带着几千元钱找人带她看病,解决了她家庭困难的燃眉之急;在餐厅吃到一半,梅葆玖忽然“失踪”,大伙儿去找,原来他正和服务生开心聊京剧艺术呢。
生命末程,他忙于各种表演和讲座邀约,能去的都尽量去。叶蓁说,梅葆玖认为有意义的事就一定要做,但甚少参与商业性质的活动。清明节,叶父问他是否扫墓,梅大大说,父亲会原谅他的,身体不佳实在不能走远。“他对父亲的尊敬存于心间,远胜于形式。他离开人间与父重逢,梅兰芳也会欣慰吧,儿子有了那么多作品和徒弟。”
玖爷走了,有人说,梅派一脉断了。叶蓁却坚信,京剧是包容一切的,会薪火相传。梅派艺术深厚,涵容从做人方法到艺术修养等诸多层面。
继承者来自世界,谁说非得姓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