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中感染控制分析

2016-05-06汤菊妹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管术感染率导管

汤菊妹



新生儿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中感染控制分析

汤菊妹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中感染控制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PICC新生儿73例作为感染控制前,以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PICC新生儿73例作为感染控制后,记录感染控制前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评估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PICC置管时间。结果 感染控制后感染发生率为1.4%,显著低于感染控制前的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控制后患儿家长洗手制度、穿刺前消毒、导管护理、更换敷料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感染控制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控制后PICC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感染控制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控制能够降低新生儿PICC感染率,提高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新生儿;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感染控制;满意度

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广东深圳 518100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的特点,为新生儿静脉营养及输液提供了安全途径[1]。然而,PICC是一种侵入性操作,长期留置PICC导管会增加导管相关感染等潜在风险,不仅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还有可能增加新生儿死亡率。因此,临床应加强对新生儿PICC感染的控制,提高置管安全性[2]。本研究就感染控制前后新生儿PICC患儿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及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PICC新生儿73例作为感染控制前,其中男40例,女33例,胎龄27~35周,平均(31.1±1.9)周;体重981~2104 g,平均(1426±158)g。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PICC新生儿73例作为感染控制后,其中男39例,女34例,胎龄26~36周,平均(32.0±1.5)周;体重974~2096 g,平均(1358± 164)g。两组患儿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感染控制前后均采用相同手术进行置管,风险管理措施为:①PICC穿刺期间以穿刺点为中心,取乙醇和聚维酮碘溶液棉签呈螺旋状消毒穿刺点及周围10 cm内的皮肤,分别消毒3次;穿刺期间导管尽量避免接触无菌镊子以外的任何物体,避免污染导管;退出针芯,连接肝素帽后,再次消毒手按压皮肤部位。②密切关注导管,预防导管堵塞、脱落;密切关注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一旦患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则考虑患儿可能出现感染,及时行药敏试验,并给予抗生素治疗。③每天评估是否要保留导管,观察导管置入周围皮肤是否存在发热、发红等,行血液培养,若发现细菌定植则拔出导管。④置管后第1个24 h更换敷料,然后间隔7 d更换1次敷料,更换敷料前严格洗手制度,消毒穿刺皮肤,待消毒剂完全干燥后,再贴透明敷料;若敷料潮湿或松动及时更换。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感染控制前后导管相关病原菌定植、出口部位感染。导管相关病原菌定植:导管皮下部分或接头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结果显示微生物生长超过15 cfu;出口部位感染:穿刺点2 cm内红斑、硬结或渗出物培养微生物,可伴或不伴感染症状。②自拟调查问卷量表评估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评分,评估内容为洗手制度、穿刺前消毒、导管护理、更换敷料,总分为0~100分,评分越高提示护理满意度越高。③记录感染控制前导管留置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感染率比较 感染控制后感染率为1.4%,显著低于感染控制前的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感染控制前后患儿感染率对比[例(%)]

2.2 患儿家长满意度评分 感染控制后,患儿家长洗手制度、穿刺前消毒、导管护理、更换敷料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感染控制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感染控制前后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评分(分,?±s)

2.3 导管留置时间比较 感染控制前PICC导管留置时间为(13.6±2.9)d,感染控制后PICC导管留置时间为(19±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PICC是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置管术,近年来在新生儿治疗中得到推广应用,不仅能够降低反复穿刺引起的不适感、提高耐受性,还能够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3-4]。然而,PICC属于侵入性操作,部分患儿易发生感染,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新生儿PICC置管后的感染因素较多,可能与消毒不彻底、置管时间长、患儿免疫力低下等密切相关[5-6]。因此,临床应加强PICC置管的管理,采取正确的感染控制方法,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新生儿PICC置管期间,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程序及洗手制度,避免微生物进入管道,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置管后密切关注导管,防止发生导管堵塞、弯曲、受压等,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密切关注导管周围皮肤情况,若新生儿穿刺区域出现红肿、发热,或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则提示可能发生感染,应检测血小板功能,并及时行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近年研究表明,新生儿PICC导管更换频率与感染率密切相关,可能与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较薄有关,频繁更换敷料易损伤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增加感染发生率[7]。间隔7 d更换新生儿敷料不仅能够减少皮肤损伤的风险,还可减少护理工作。然而,敷料潮湿、松动会造成细菌入侵,诱发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新生儿穿刺部位敷料的观察,一旦出现松动、潮湿现象,及时更换敷料。

本研究中,感染控制后感染率显著低于感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控制后患儿家长洗手制度、穿刺前消毒、导管护理、更换敷料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感染控制前,PICC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感染控制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林真珠等[8]研究指出,延长敷料更换时间不会增加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还可预防新生儿皮肤撕裂,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宋峰等[9]研究发现,加强对新生儿PICC的干预,能够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提高患儿预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新生儿PICC置管为侵入性操作,部分患儿出现感染的风险较大,因此临床需加强感染控制,严格洗手制度,密切关注导管,若未出现敷料潮湿、松动现象,尽量7 d更换1次,有利于降低感染率,延长PICC置管时间。

参考文献

[1] 林真珠,吴本清,刘映辉,等.透明敷料不同更换频率对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9):798-800.

[2] 张欣,王月怡,王颖,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医院内感染903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5):487-490.

[3] 董建英,宋峰,张秀英,等.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集束化干预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4): 1726-1728.

[4] 朱海虹,程晓英,叶娟等.新生儿下肢静脉PICC置管的并发症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3,12(12):1146-1148.

[5] 杨海娥,刘惠丽.新生儿PICC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2):2718-2720.

[6] 孙敏,钱继红,朱天闻,等.NICU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5,7(4):457-461.

[7] 徐雪华,昌晓军,王继杰,等.透明敷料不同更换频率对新生儿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3(24): 6216-6217,6220.

[8] 林真珠,蒋玉蓉,刘映辉,等.更换敷料不同频率对新生儿PICC导管穿刺口感染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3):49-51.

[9] 宋峰,董建英,张秀英,等.集束化干预措施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9): 620-621.

作者简介:汤菊妹(1980.3-),硕士学位,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新生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志码】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4.056

猜你喜欢

管术感染率导管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48 353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高位腹膜透析置管术与改良型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不同时段颈内深静脉置管术对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BED-CEIA方法估算2013年河南省高危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率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口腔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
基于全麻下不同径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