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玉米芯栽培黑木耳试验研究
2016-05-06潘春磊盛春鸽史磊董雪梅王金贺刘姿彤张鹏于海洋王延锋
潘春磊,盛春鸽,史磊,董雪梅,王金贺,刘姿彤,张鹏,于海洋,王延锋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41)
利用玉米芯栽培黑木耳试验研究
潘春磊,盛春鸽,史磊,董雪梅,王金贺,刘姿彤,张鹏,于海洋,王延锋*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41)
摘要:以玉米芯替代木屑作为基质栽培黑木耳新品种“牡耳一号”,试验设置5个配方,玉米芯添加量分别为0、15%、30%、45%、60%。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芯替代量为30%时,接菌后菌丝萌发快,生长期间菌丝浓密洁白,污染率低,开口后菌丝愈合快,原基形成早,较其它配方木耳产量高。
关键词:玉米芯;栽培;木耳
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 F. Wu, B.K. Cui & Y.C. Dai)[1]又称云耳、光木耳,其营养丰富、脆嫩可口,具有重要的食用与药用价值[2]。我国是最早栽培黑木耳的国家,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3]。正所谓“世界黑木耳看中国,中国黑木耳看雪城”,黑龙江省由于独特的气候使木耳品质优于其它产区,黑木耳产量居全国首位[3]。2012年9月1日,牡丹江市被国际食用菌学会授予“世界黑木耳之都”称号[4]。
黑木耳属于木腐型食用菌,栽培原料以木屑为主,随着黑龙江木耳产业的蓬勃发展,其栽培原料短缺、原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5]。尤其自2014年起,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原材料问题更是成为制约黑木耳栽培发展的主要因素[5]。因此寻求一种能够替代木屑的栽培原料就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以2013年省审木耳品种“牡耳一号”为试验材料,以玉米芯为栽培原料,探讨玉米芯栽培“牡耳一号”的最适配方,从而为玉米芯栽培“牡耳一号”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为木耳新品种“牡耳一号”的栽培推广提供理论数据和技术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株
牡耳一号,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食用菌室提供。
1.2基质配方
试验设置5组配方。
CK:木屑85%、麸皮13.5%、石膏1%、石灰0.5%;
配方1:玉米芯15%、木屑70%、麸皮13.5%、石膏1%、石灰0.5%;
配方2:玉米芯30%、木屑55%、麸皮13.5%、石膏1%、石灰0.5%;
配方3:玉米芯45%、木屑40%、麸皮13.5%、石膏1%、石灰0.5%;
配方4:玉米芯60%、木屑25%、麸皮13.5%、石膏1%、石灰0.5%。
1.3试验方法
1.3.1材料预处理。选用干燥、无霉变的玉米芯,抽样采用烘箱烤干的方法测定玉米芯的含水率,将玉米芯粉碎,粒径1cm左右,使用前提前12h加适量清水或1%石灰水,进行软化预湿。
1.3.2拌料装袋。将玉米芯、木屑、麸皮、石膏、石灰等按不同配比混合,加适量水(水分要求60%),调节pH6.5~7,装袋机装袋,菌袋规格为16.5cm×33cm聚乙烯袋。
1.3.3灭菌、冷却。采用高压灭菌,温度达到115℃维持6h,自然放气,焖锅2h,灭菌结束后将菌袋放入冷却间,降温至25~28℃。
1.3.4接菌、培养。采用超净工作台接种,接种后将菌袋放入养菌室,袋内温度控制在24~25℃进行养菌。
1.3.5开口催芽管理。菌丝长满菌袋后,后熟10天。本次试验为室内开口,开口方式“Y”字形,当开口处菌丝恢复并伴有扭结现象时,将菌袋移入试验地进行集中催芽,催芽湿度为80%~90%,采用全光方式地摆出耳。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配方中菌丝生长情况
菌丝在不同配方中的生长情况见表1。M3-1、M3-2菌丝萌发早且生长速度快,优于对照和其它配方。M3-2、M3-3菌丝较粗壮且浓密、洁白。M3-CK、M3-4菌丝细弱, M3-1、M3-2污染最少,成品率高。综合表1可以看出:随着木屑添加量的增大,菌丝长速也相应增快,但当木屑的添加量达到60%时,菌丝长速变慢。
表1 不同含量玉米芯配方下菌丝生长情况
2.2催芽期间菌丝情况
开口3天后,各配方开口处菌丝均有恢复,具体见表2。M3-2 、M3-3配方中菌丝愈合快,产生黑线多。M3-CK、M3-1菌丝虽已愈合但黑线较少,M3-2 、M3-3 发育最快,部分黑线已经隆起即将形成原基。M3-4在培养后期,部分菌袋出现轻度萎缩现象,有少量耳线形成。
表2 不同含量玉米芯配方下菌袋催芽情况
注:+越多菌丝情况越好
2.3不同配方下黑木耳产量及田间表现
不同配方下木耳产量情况见表3,产量折线图见图1。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配方下木耳产量不同,玉米芯添加量15%、30%、45%时,木耳产量均高于对照组。当玉米芯添加量30% (M3-2配方)时,木耳产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它配方。当玉米芯的添加量达到60%时,产量下降且低于对照组。折线图3可以直观看出,随玉米芯替代量的增加,产量上存在一个最高值,两个最低值,表明在M3-1、M3-3区间存在最佳配方。
表3 不同含量玉米芯配方下产量情况
注:黑木耳产品均为干品重量均为g
图1不同配方下黑木耳产量
木耳田间表现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配方M3-2出耳情况明显优于其它配方,出耳后期M3-3、M3-4有杂菌污染。
图2 同时期各配方田间表现
3结论与讨论
在不同配方下,牡耳一号菌丝均能正常萌发,且菌丝密度、洁白度、菌丝长势等均优于对照配方。当玉米芯添加量为30%时,菌丝生长最快,菌袋培养阶段各配方下菌袋污染率无显著差异。催芽阶段玉米芯添加量为15%、30%时,耳芽形成较早。在玉米芯添加量为45%时,各个生长阶段的各参试指标都处在中等偏上位置,在60%添加量中菌丝愈合虽然正常,但催芽时间晚于其它配方,出耳阶段菌袋有袋料分离现象,且最先出现杂菌污染,在此配方下产量最低。从试验产量上可以看出玉米芯添加量为30%时,产量最高,较其它配方有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牡耳一号”在玉米芯添加量为30%时菌丝萌发早、长速快、浓密洁白、爬壁能力强、成品率高,开口后菌丝恢复快,原基出现早,出耳期间耳芽整齐,产量最高,特此建议30%添加量为玉米芯栽培牡耳一号的最佳配方,为木耳一号的栽培推广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中牡耳一号在45%添加量时表现也较优异,各阶段各方面指标仅次于30%添加量,可作为补充配方推广使用,这与沙长青[6],马庆芳[7]等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参考文献
[1]吴芳,戴玉成. 黑木耳复合群中种类学名说明[J]. 菌物学报, 2015, 34(4):101-108.
[2]戴玉成,周丽伟,杨祝良,等. 中国食用菌名录[J]. 菌物学报, 2010,29(1):1-21.
[3]戴肖东,马银鹏,张介驰,等. 黑龙江省木耳主栽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J]. 生物技术, 2014,24(5):86-89.
[4]刘加勇,封官龙. 牡丹江获誉“世界黑木耳之都”[N/OL]. 黑龙江经济报,2012-09-03.
[5]史磊,王延锋,王金贺,等. 大豆秸秆栽培猴头菇技术[J]. 中国林副特产, 2015(3):22-24.
[6]沙长青,张介驰,张丕奇,等. 筛选适于玉米芯栽培的黑木耳菌株的新方法[J]. 生物技术, 2012, 22(1): 76-79.
[7]马庆芳,张介驰,张丕奇,等. 用玉米芯替代木屑栽培黑木耳的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11,30(4): 20-22.
[8]胡伟.保护地栽培在寒地黑木耳产区应用前景展望[J].林业科技,2015(1):56-58.
Study on Cultivation of Auricularia heimuer Using Corn Cob
Pan Chunlei, Sheng Chunge, Shi Lei , Dong Xuemei, Wang Jinhe,Liu Zitong,Zhang Peng, Yu Haiyang, Wang Yanfeng
(Mudanjiang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41)
Abstract:The Auricularia heimuer ( Mu er No.1) was cultivated using corn cob insteadof sawdust as substrate. The experiment had 5 treatments and corn cob substitutes were 0,15%,30%,45%,60%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30% corn cob substitutes instead of sawdust as cultivation substrate could promote the mycelium growth rate,speed up the mycelium healing,promote the primordium formation and improve yield and biological of Auricularia heimuer.
Key words:Corn Cob ; Cultivation; Auricularia heimuer
中图分类号:S646.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潘春磊(1985-),男,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食( 药) 用菌育种与栽培研究,E-mail:mdjnkysyjpcl@163.com。*通讯作者:王延锋(1973-),男,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食(药)用菌遗传育种、栽培和产品保鲜精深加工研究,E-mail:mdjnks@126.com。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24);牡丹江市科技攻关资助项目(Z2013n014)
收稿日期:2015-12-27
DOI.:10.13268/j.cnki.fbsic.2016.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