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内衣背后的潜规则

2016-05-06滕启跃

中国纤检 2016年4期
关键词:不合格率内衣消费者

滕启跃

作为与人体肌肤相亲的贴身衣服,内衣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然而,目前我国内衣市场的产品质量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近期我国多地质监部门对所在地内衣市场进行了抽样检查,所查批次不合格率多在15%到30%之间,部分知名内衣品牌亦被曝出质量问题。这其中纤维含量与标识不符、pH值超标、色牢度不达标是内衣产品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

检测结果背后藏隐忧

前不久,江苏省消费者协会联合南京市消费者协会对南京市场销售的文胸商品进行了比较试验。本次比较试验共购买样品50批次,经检验,符合标准的 36批次,达标率为72%。同期,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其官网公布2015年浙江省棉针织内衣产品监督抽查结果,批次不合格率为28.6%。

而在国家质检总局通报的2015年8种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情况中,女式内衣产品不合格率为15%。

乍看之下,近期的检测结果虽难称得上让人满意,倒也显示内衣产品质量在可控范围内。各地内衣产品不合格率最高值近30%,且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甲醛含量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指标几乎较少出现不符合标准的现象。

然而事实是,内衣市场真实的不合格率很可能比调查结果显示高出不少。

记者从质监部门的监督执法人员处了解到,目前常规的质量监督抽查,抽查的都是证照齐全、正规登记在案的生产企业的产品。而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个体、私营服装制造厂,而这些工厂中有些并没有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认证,在制作加工内衣的环境卫生上不能达到标准。这些渠道生产的内衣,多数走到了网络平台、流动小商贩等销售渠道,成为了质量监管相对的盲区。

这位执法人员介绍,这些“小作坊”生产的内衣,在我国乡镇及农村地区的集市上十分普遍,一条内裤的销售价只有三五块钱,单凭肉眼观察和用手触摸就能感觉到质量存在问题。

据估算,如果加上这部分抽查不到的内衣产品,整个内衣市场的不合格率甚至会提升一倍。

问题内衣有成潜规则之势

“大错很少,小错不断,有错就改,改了再犯。”内衣行业逢检必出问题,屡次曝光,质量问题却得不到根治。致癌物、化学制剂超标等对于人体伤害较大的质量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但是色牢度、pH值、纤维含量与标识不符等“小毛病”突出成了当前内衣质量的首要问题。

例如上文提到的此前内衣行业抽检中涉及质量问题的企业,记者在网上搜索了相关品牌的内衣产品,发现其中大部分品牌依然在正常销售。

记者以想做代理为名联系了深圳一家被曝光的有质量问题的内衣企业,被告知可与企业的销售部门联系。而当记者询问所生产内衣产品质量是否过关时,该公司的工作人员称可以出具相关部门的资质认定,所生产的产品绝对符合国家标准。

出现质量问题的企业,依然堂而皇之地销售问题商品,而且这并非个例。之前记者曾电话采访过福建一家被曝产品含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校服企业,对方同样坚称自己生产的校服不存在质量问题,并可以向采购方指定的任意检测机构送检。这是为什么?

据内衣销售商贾女士介绍,这种瞒下不瞒上的行为其实在行业内很普遍。遇到来找企业代理商品客户,企业便信誓旦旦担保产品绝无质量问题。而如果是上级机关检查出问题,那就依据规定接受处罚。而往往这种处罚和产品偷工减料节省费用相比,并不算什么。

用她的话说,为了节省生产成本,加工中一定程度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如果被有关部门查到,就按规定接受处理,没被查到就接着大发其财,这已经成为业内的一种潜规则。

而就目前监督检测中发现最多的纤维实际含量与标识不符这件事来说,已经是内衣产品中比较普遍的问题。由于内衣主要原料棉花的价格相对化纤一直处在高位,很多企业会用化纤代替。但是消费者对棉质内衣依然更加认可,这时候标识与实际使用的纤维不符的情况就会常常出现。

这已经成了很多企业兼顾成本与市场的“两全其美”的办法。

目前来看,胡乱标识、标注名称不规范并不是内衣企业单独存在的问题,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在目前整个服装生产行业都普遍存在。在材质上稍稍偷工减料,并不会造成损害消费者健康的恶劣事件,很多企业就是打着这种擦边球,并且大多时候这么做的都是一些中小企业,所以也并不像大品牌那样在乎曝光后对自己品牌的负面影响。

目前来看,企业的违法成本远远小于其非法获取的利润。

猜你喜欢

不合格率内衣消费者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塑身内衣让女性受伤
13省市洗面器、浴缸抽查不合格率7.8%
知识付费消费者
“中国内衣文化周”蓄势归来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7省市电冰箱抽查不合格率12%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好奇北极熊“穿”内衣
降低护理记录书写不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