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之我见
2016-05-06刘国华
刘国华
1实验教学低效的原因
1.1教师方面
教材内容的更新,教学过程越来越科学化、实验化,这就需要增加一批稳定的专业化科学教师队伍。但大多数科学课教师是原来没接触过自然科学教学的教师接任的,加上部分学校领导对科学课程不够重视,认为科学课不是必考科目,安排一些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教授科学课程。这部分教师大部分没有实践经验,有很多实验连他们自己都不会做,更不用说教会学生做实验。
1.2学生方面
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思维能力欠缺,不能认真对待实验,仍然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学生的参与率低,相互之间合作不够。如在小组探讨活动中,有些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不理会教师和同学的讲解与帮助,也不愿意参与活动;还有些学生把实验仪器占为己有,没有合作意识,这些都会影响到实验教学的开展。另外,有些科学探究实验需要家长在课后协助完成,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与支持,再加上学生在课外实验中缺乏主动性,势必造成延伸实验的效果不理想。
2解决对策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所需,准备多种多样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在每上一个单元前,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材料。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准备。
2.1重视实验活动中学生的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的科学知识,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在已有的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充分吸收内化。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科学、应用科学,如何用心地探究科学。为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去验证自己的方案。如讲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时,当学生明白了溶解的意义之后,对学生提问:“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同时展示食盐、冷水、热水、大小不一的烧杯等,引导学生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最后让学生亲自实验,验证他们的结论。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但会使学生的情绪高涨,也会让他们在实验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2.2充分利用校园的实验资源
校园里有一些植物和小动物,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小学科学课中需要的实验资源。如在《蜗牛》教学中,教师在一个班级里只是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关于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和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讲解,学生只是了解了蜗牛的部分知识。而在另一个班级中,教师上课时先问学生哪里可以找到蜗牛,然后组织学生找蜗牛、养蜗牛,观察蜗牛身体的颜色、眼睛、触角、嘴巴等,观察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吃、蜗牛是如何发现和找到食物的。在饲养、观察蜗牛的同时,学生不但了解了蜗牛的身体结构、吃食情况,而且观察到了蜗牛的排泄和产卵方式。学生通过此类探究活动,获得了对小动物的直观体验和感性认识,也体会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为以后的探究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联系其他学科,让学生体会到实验触手可及
在科学课程中,有许多知识是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的。如《声音教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与音乐教学联系起来,观察钢琴、架子鼓等乐器的特点及声音的变化,让学生发现琴弦的振动产生声音,琴弦的振动影响着声音的强弱、高低;在《运动起来后会怎样》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运动前后心跳和呼吸的变化情况,科学教师可以与体育教师合作,让学生课前跳绳2 min,然后进行对比,再思考为什么运动后心跳和呼吸会加快;在教《让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时,虽然学生都知道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使下沉的橡皮泥上浮,但却不知其原因,而通过“体积”这个概念的讲解,学生就立刻明白了这个道理。
科学实验是学生们认识世界,认识科学知识的最主要手段,它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实验的合作探究。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