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官的墙

2016-05-05文孝男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陶器泥土红色

文孝男

小的时候,居住在湘水上游支流的一个小镇上,经常可以看到川流不息载满陶器的货船,也时常可以见到忙碌卸载成批陶器的场景。母亲告诉我,那些将方便千家万户生活的陶器产自一个叫铜官的地方。

来到铜官,最让我感兴趣的却是这里的墙。铜官的墙与其他地方不一样,极富地域性。这种以陶制品为建材砌墙的创意应该是由来已久,只是近年来因旅游业发展重修铜官的人们延续并放大了祖先们的创意而已。

铜官的墙式样繁多。有全部用陶罐陶瓦做建材的院落墙,有仅用陶器陶品做点缀的护坡墙,有用烧制陶器的坯皿修砌的隔档墙,有用自家拿手陶件产品嵌入门外两侧的招牌墙,有用老旧破损陶盘陶钵陶片嵌修的展示墙,有用专门烧制各种动物植物图案的陶砖装饰的观赏墙,有用专题烧制的诗词文字陶艺品修砌的文化墙……

铜官的墙反映独特的陶文化。那些静静地横卧在遗址旁、陶窑边、民宅外、老街里不同年代的陶品墙体,告诉人们从舜帝建陶、汉唐兴陶、明清盛陶、近代精陶、现代赏陶的演变脉络。看着铜官窑遗址的残垣断壁,所有的来访者都会感叹当地人从远古伊始便把不起眼的泥土制成了不起的陶器。“舜陶于河滨,而器下若窳”(《监略妥注》)。为感恩舜帝始开制陶之先,当地陶工至今仍拜舜帝为祖师爷。铜官陶从制作开始就是为了方便普通人家,其本性蕴含着关心普通人家生活、关爱黎民百姓生计的人文品格,而区别入庙堂的陶瓷。一方水土培育一方人的品格。铜官的水土培育这里的人们具有铜官陶一样拥有关爱他人的品格,就算是外乡人到了铜官这地方也会增添几多关爱之心。三国时期,关羽南下至此,将战火之中有过救命之恩的村妇接来赡养,认为义母,死后且以铜棺厚葬,留下关公一则仁爱故事流传千古,铜官也因此而得名。抗日时期,投降败退的日本伤员被遗弃这里,当地村民关爱当先,强忍着国仇家恨,鼎力救治,把丧失了战斗力的敌人从死亡线上救活,让其返回日本,故事感动了几代人。

铜官老街口,有一处用精致的红砖砌成嵌有各式各样陶器制品的墙格外抢眼,它以印象派的手法展示出陶窑文化的意境,把当地独特的陶艺写在脸上,告诉人们这里便是中国“五大陶都”之一。深秋里的这道红色主调的墙体,与周围山林层层的红叶遥相呼应,顿时便会让人联想起“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的诗句。也正是这红色星布的深秋景致讲诉着发生在铜官与红色有关数不胜数的故事。铜官窑遗址旁陶土那一片片的红色讲诉的是陶制龙窑的炉膛红;陶彩釉艺上那一抹抹的红色讲述的是铜官陶釉的女儿红;铁匠铺铁水绽开那一朵朵的红色讲述的是秋收起义的杜鹃红;各窑口间缨须那一缕缕的红色讲述的是当年郭亮开展工人运动的袖章红;山间树林中枫叶那一层层的红色讲述的是八路军南下支队的战旗红;夜幕下渔舟江火那一闪闪的红色讲述的是湖南和平解放的秧歌红;楼宇门顶的五角星那一斑斑的红色讲述的是“文革”年代的狂热红;老街古巷游客衣着那一簇簇的红色讲述的是当下旅游产业兴旺的朝阳红。

守风亭遗址周边的墙是不同年代建筑风格集群博览。东侧是徽砖实心底座实心墙,屋栋部分是以圆木架梁木板隔墙,典型的清末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西侧是红砖实心底座空心墙,一直砌至屋栋上,典型的二十世纪中后期的建筑风格。南侧是红砖实心墙的平顶房,外贴装饰白色瓷片,墙角还置放一台空调外机,显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建筑风格。西北方向是由三面墙合围组成的一个小广场,墙是徽式墙、实体墙、琉璃瓦墙、飞檐花窗墙。那花窗精巧玲珑,那飞檐昂首翘头,那琉璃瓦富丽堂皇,那实体砖线厚重庄美,那徽派风格承古载今。望着这古朴韵味十足的守风亭遗址,不由地想起唐代诗人杜甫,想起他那首《铜官渚守风》:“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当时诗人是从岳州往潭州拜访好友韦之晋,不想船至铜官偏遇风浪乍起,他便靠港停憩。走在铜官民巷里,闲赏山野景致,看着映红了半边天的龙窑火烧,又望着湘江逆浪南行的船家,感悟到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顺境时可以红火映天,逆境时犹如黑风捣浪,总在顺与不顺的辩证交替之中,和一季的耕种、一程的行舟是何等的类似。由此,也就有了这传世的名作。诗人避风于铜官,看似自然的巧合,却也是命运的机缘,让他与铜官有了这传世的诗文情结,铜官让诗人躲避了风浪、慰藉了心灵,诗文让铜官插上了翅膀、穿越了时空。才有了现如今的游客对这守风亭仍然存在着满满的无限遐想和历史追寻。当年诗人是为避免人生跌宕之风而隅铜官,如今人们乘的是休闲观光之风而聚铜官,这一避一趋正是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理念。守风亭告诉人们要守着这善避巧趋的儒学风,守着这代表民族风格彰显民族气派的中国风。

老街深巷一家门店窗柜下别致的装饰墙与众不同。墙面不大,铜官陶器是密密麻麻、琳琅满目。有缸坛罐杯、碟壶盆碗,有飞禽走兽、梅兰竹菊,青、黄、蓝、绿、褐、黑、铜红各色纷呈,真是墙小博览大,铜官窑陶器的品种、铜官陶釉的色彩完整地展示于此,别具匠心。观于此,一面会惊叹铜官陶的悠久历史,赞美它釉下彩的首创、女儿红的独创,千家万户的盛行、漂洋过海的盛名。一面也会隐忧它的传承,当下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切记不能丢掉那种从泥土中来又服务于泥土人家的本性,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切记不能丢掉那种探索独创釉彩铜红推陈出新的追求,在追求扩大名气的同时切记不能丢掉打假维真淘劣存优的名节。

当一种生活形态满载着地域文化,它便有了传承的价值,铜官的墙正是这样一种生活形态。它始终保持着从泥土中来又忠诚于泥土人家,以她久远的历史带着朴实的方式走向久远的未来,告诉世人,无论是怎样的事物,还是怎样的生活,抑或是怎样的文化,只有根植于泥土才会有弥久的生命,以至于人们的情感若是带着泥土的芬芳,必定会让人思念久远。来自陶坛的干菜常常会勾起人们对自己亲情和乡愁的记忆,就是这样一份由陶土带给人们质朴的情感。

望着铜官的墙,那些个坛坛罐罐不由地让我想起了坛子菜,想起了外婆,想起了做了外婆还做了老外婆的母亲……

猜你喜欢

陶器泥土红色
红色是什么
泥土
红色在哪里?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翻开一块泥土
追忆红色浪漫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泥土中的功臣
翻看一块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