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份校园报的美式价值

2016-05-05由卫娟

齐鲁周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拉尔森听证会零花钱

由卫娟

安德鲁·克莱门斯,美国校园小说第一人。就其作品的销量和影响力而言,有人说他是美国的杨红樱,但实际上,他是少年世界里美式价值观的输出者,是另一个版本的迪士尼。

1、

前不久,女儿所在的班级举办好书分享会活动,每个孩子都要给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女儿的书架上,E·B ·怀特的《吹小号的天鹅》、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以及众多大奖绘本都没有中选,她自己决定分享克莱门斯的校园小说系列,并特别指出最喜欢的是《兰德里校园报》。

我拿起来翻了翻,183页的书,只有五张插图,全都是字,而且没有拼音。作为一个超爱绘画的三年级小孩,她一直偏爱动漫和绘本,对全是“字”书不甚感冒。去年一个暑假,她却捧着这套书翻来覆去地看,常乐得在床上打滚,至今热情不减,书中因而遍布折页和对勾。

我想起我曾经的同事、摄影记者杨明。他曾在儿子的小学作业本名字栏里,赫然发现稚嫩的字体:Jizhe杨约伯。他从不曾意识到自己的职业会被孩子这样推崇,作为一位父亲、一位记者,他被这几个稚嫩的铅笔字重新定义、再度提纯。以至于跟我们提起这段时,只是一脸郑重微微摇头。

作为一名记者、一名母亲,我在这本书面前,在女儿的笑脸前,沉吟良久,不得一言,秒懂了他当年的震动和庄重。

对孩子而言,这的确是一本很棒的认识报刊的书,关于主编的权利、出版的规则、社论的立场等等都简而要之地自然呈现。关于我的职业,有这本书做平台,女儿心领神会,母亲重温初心。

2

拉尔森老师在过去的20年里,所订阅的每一本杂志,都堆积在教室里,墙壁上也一层一层贴满了剪报。这样的一个教师和教室,催生了一份班刊《兰德里校园报》。主编是转校生卡拉。卡拉确实具备一个真正的记者的素质,她可以根据蛛丝马迹判断出同学的爱好和其家人的职业,堪比间谍。人人都从办公室旁边的大厅的玻璃柜走过,只有她从角落的奖杯里发现:落魄的拉尔森老师,在15年前居然是连续三年的年度最佳教师,一篇针对拉尔森的社论把校长、拉尔森和卡拉纠缠到了一起。卡拉由此认识到即使是刊出真实的内容,也要顾忌到他人的感受,在毒舌与真相之外,要心存善意。她做《兰德里校园报》,不是因为生气,而是因为擅长和喜欢。她对父母离异的愤怒,对新环境的不耐,不能通过伤害他人来发泄。

在某种意义上,她和拉尔森老师的冲突成就了彼此的救赎。拉尔森不再沉溺于家庭的重负和上司的不满,认识到拉尔森老师其实是拉尔森的职业形象,他与生活中、行政序列中的拉尔森并不一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到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而卡拉则与自己、与父母、与师生都达成了和解,她认识到:生活是温和而友善,还是艰苦而无情,与遇到的人和事有关,同时也取决于卡拉自己。

卡拉在特刊上刊发了一篇主编的观点:一份填满无情尖锐事实的报纸就像冰山、粉碎了所有迎面而来的东西;一份单从温情与友善角度看事情的报纸就像水母,软弱而没有决断力。而她,试着做一份平衡的、心存善念的报纸。

作为美国校园小说的典范,这个故事自然具备很多美式元素。比如,刊发一个孩子对离异的认识是否侵犯隐私,出版班刊是否该由校长审稿、拉尔森老师的自由式教学是否该受到惩戒,这一切都由一个听证会来做出判决。一场决定报纸生死和拉尔森去留的听证会,被拉尔森和学生看作是一个大型而刺激的学习体验,一个关于宪法第一修正案与出版自由的体验。价值的塑造和民主的熏陶就这样悄然发生,陈丹青所言人人都长了一张没被欺负的脸就这样形成。

拉尔森指导卡拉们根据宪法的修正案修正自己的出版和发行,卡拉们甚至注意到发报的时候要站在某人家的院子里,而不是人行道上,因为人行道属于镇公所。拉尔森老师和全班甚至把听证会预演了一遍,他没有把校长塑造成坏人,或把自己说成受害者。他认为这并不是两派人马在互相对战,只是两种不同想法的争辩,争辩什么是对的,什么对最多人来说是最好的。所以,卡拉懂得了对着镜头表示:不是校长也不是老师让她有了麻烦,甚至于她和报纸都没有麻烦,真的。这件事只是对于什么内容可以出现在学校的报纸上,有着不同的看法而已。这份平和、从容与得体即便是熟年职人也未必拥有,特别是习惯了阴谋论和黑白善恶二元对立的国人。

3

在小说的开始,卡拉还是没什么存在感的转校生,每天都是褐色格子裙和白衬衫,像教室地砖的花色一样一成不变。但一份校园报把她作为一个主编的潜质挖掘出来,她既能委婉认错,又能和校长据理力争坚持自己。她的成功逆袭,就是一出自我奋斗的少年版美国梦。

安德鲁·克莱门斯,作为美国校园小说第一人,其所有的小说,遍布美式价值观、好莱坞式逆袭、中产式政治正确。在他的笔下,校园儿童总会用自己的方式应对他们的“对手”——教师、校长以及他们背后所代表的学校制度,就像《肖申克的救赎》的银行家安迪依靠一把鹤嘴锄越狱成功,就像《永不妥协》的单亲母亲埃琳调查非法排污,打赢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民事赔偿案。而拉尔森老师的听证会陈词也会让人想到《闻香识女人》里上校辩护陈词的潇洒和气概。

他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他的第一本小说《我们叫它粉灵豆─Frindle》,一出版即畅销,长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在美国已销售超过两百万册,获奖数十次。这本书的故事非常阿甘:小天才尼克偶然间发现一篇文章,讲到文字的奥秘和来源,他要发明一个“新字”。为此,他在学校和家庭都接受了严峻的考验,但也获得了媒体的支持,这个字甚至传遍全国,甚至被实业家们发现当做知识产权加以保护和利用,印有“Frindle”的T恤每件可以赚2-3美元,香港和日本的文具公司都来谈商标使用权。这个贫穷的天才儿童获得了巨大的声名和财富。这当然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但你不得不承认,只有在这种文化语境里,才会产生真正的车库创客。

在《零花钱大计划》里,五年级生格雷格天生是个赚钱高手,他发现:每个同学都带着零花钱,学校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存钱罐,他现在只缺个榔头把存钱罐敲开。他想在学校卖自己写、自己画的迷你漫画书——《小胖漫画》,而学区委员会在一个晚上专门讨论这件事情,最终决定让他们在学校的福利社出售。《小胖漫画》甚至有了网站和全国营销的计划。学年的最后一天,所有在福利社卖东西的学生捐给图书馆1421美元,其中有格雷格的923.38元。典型的美国式财富观,努力赚钱,而“在巨额的财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巧的是,读《零花钱大计划》时,我刚刚得知孩子的学校是不让带零花钱的,而有的家长连老师用学习币来鼓励孩子也不能接受。我只能诚恳地推荐《零花钱大计划》第23章:让孩子有机会学习金钱、经济、收益、百分比这些概念并没有什么不好。事实上,我们如果不教他们这些东西,那才更糟糕。

安德鲁·克莱门斯的著作已经超过五十本。可以想见的是,天才、个性、个人奋斗、听证会、逆袭、商业计划一再重现,就像我们熟悉的好莱坞大片和迪士尼动画,模式是老模式,药方是老药方,但正好对症以“毒攻”老顽疾——奴化与威权。

猜你喜欢

拉尔森听证会零花钱
瑞典女歌手声称后悔代言,华为回应
零花钱大作战
布丽·拉尔森 这次要把事情搞大!
零花钱就是随便花的,咱别干涉
布丽·拉尔森:奥斯卡小金人竟是这么得来的
零花钱
我的零花钱飞走了
醒世图
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