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级央行来了

2016-05-05欧阳晓红

齐鲁周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监管金融改革

欧阳晓红

大金融监管机构或组织框架“胎动”多年,就是“生”不出来。这一次,能如愿分娩吗?反正决策层已给出时间表。

3月31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制定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这昭示,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已提上今年的议事日程。

超级央行,或于6月落地

3月31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这预示着,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已排上日程。

据知情人士透露,改革的最后结果很可能是仿照英国的超级央行模式,成立一个“超级央行”,把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的职能全部覆盖进去。该知情人士还透露,预计的“超级央行”模式框架为,央行行长将作为副国级官员,央行下设金融管理局,负责三会、外管局政策协调及三会监管;下设综合监管委员会,委员会将独立于央行其他部门,成为部级单位,直接对下面三会进行监管,三会则降为副部级单位。

也就是现行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将改为三会合一,意即“超级央行”统一监管。

所谓超级央行,即央行下设金融管理局+独立的综合监管委员会。这种“央行+审慎监管局+行为监管局”——既符合现代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要求,又契合国际“三个统筹”之趋势的方案,目前政策呼声似乎较高。

金融危机之后的国际“三个统筹”是指,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重要金融基础设施+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等统筹监管均由中央银行承担。“类似英国模式的改革,阻力最小,人员机构震动不大,可行性较大。这也意味着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实体化。”一位政府机构管理层说。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当下,大金融、大央行乃大势所趋,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势在必行。其改革方案6月不出,年内也会推出来。

最终方案还没有成型,但一位央行的官员表示,此次金改势在必行,只是时间问题。

“金改”的风吹草动之下,意见分歧颇明显。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表示,现代金融已非常复杂,以后会越来越复杂。应对方式之一便是分业监管,而不是像英国那样的统一监管。他认为,保留既有的一行三会应该会更好。虽然许多金融公司什么都做,银行、证券、保险、支付和信贷都介入,但是,分业监管可以让监管责任更加清晰一些。“不妨保留目前架构,但把国务院副总理领导下的协调机制运营好,加以完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则建议,构建由央行牵头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协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挥好微观审慎监管功能。即在现有一行三会基础上,建立以央行作为牵头方和引领者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通过央行的协调作用加强不同监管机构间的联系,从而将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的协调机制融入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改革势在必行

去年股市的剧烈异常震荡一方面源于配资、伞型信托、高频交易等金融创新手段的强力助推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软件商、配资公司和证券公司在高额无风险利润的驱动下,千方百计掩盖其真实业务规模,规避监管的结果。股灾集中反映出我们的金融监管能力建设滞后,金融监管协调力度非常不足。而前不久刚刚曝光的涉案资金达500多亿元的“e租宝”非法集资事件则再次提醒我们,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的监管水平和监管协调能力已跟不上金融手段创新的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实行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即同为部级机构的“一行三会”,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并存,其部门利益协调较难,“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和“谁的孩子谁抱”的做法,显然不符合当前多元发展的金融环境。

以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为例。一方面,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跨越了银行、证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个领域,并不断突破监管边界,造成监管空白问题。另一方面,有些交叉性影子银行产品同时归属于多个监管当局,造成重复监管问题。此外,监管的标准不一、强度不同也会促使市场主体做出一系列钻空子、打擦边球的套利行为。

在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看来,央行作为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最后提供者,只有打破先行监管框架,才能改变当前只能获得零散化的信息碎片的局面。且“超级央行”可通过协调监管,掌握最全面的监管信息,利用信息优势,及时干预和应对,避免事后救助以及相当昂贵的成本。

“如果在2016年推出中国监管机构改革方案,这意味着运行十三年的分业金融监管体制告一段落;但并非简单的‘三会合一。”郭田勇认为,若是仅仅将三会简单合一,反而会扰乱正常的监管秩序。“尽管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明显,但是银行、证券、保险,这些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主要业务差别较大、风险特点各不相同,专业化的监管更符合中国国情。另外,就具体指标看,银行与证券业有差异,不能整合到一起,完全凭借一套规则监管行不通。”

在郭田勇看来,金融控股公司和各类跨业的新兴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潜在的风险不容小觑,但中国的监管架构并未跟随经营模式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功能监管逐渐缺失,机构监管成为主导。

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默顿发表了《功能视角下的金融体系运营与监管》一文,首次提出功能监管的概念,主张发挥对不同金融机构所开展的类似业务与金融活动进行大体相同的监管,由此解决混业经营下的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问题。“应该尽快明确我国综合经营的模式及监管原则,制定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一体化的监管方案。合理布局新金融模式和跨业的金融产品监管。”郭田勇称。

一言以概之,中国应构建由央行牵头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协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挥好微观审慎监管功能。微观审慎是针对单一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要求各自审慎运行。

不过,中国的现实是,若机构不归属自己管理,未统一管住人、财、物,则机制、规则就协调不起来。而日后“一升一降”(央行升副国级,三会降副部级)之后,纳“三会”人、财、物于麾下的超级央行似乎可规避此种尴尬。

股市利好,抄底的时机来了?

香港信报财经新闻消息指“一行三会”(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的改革架构,暂决定效法英国的超级央行模式,由人民银行下设一个“金融管理局”,角色类似香港的财经事务及库务局,统筹证监会、银监会及保监会,由该管理局负责三会在政策及监管上的协调。业界指改革或会影响内地券商及银行在境外的经营放慢,而有关改革配合多项政策开放和“深港通”等因素下,有望利好下半年股市。

6月对中国资本市场乃至全球市场来说至关重要。此前有消息称,深港通或6月宣布推出,MSCI将于6月就纳入A股做出决定。加上现在的“超级央行”计划,一系列的利好,必将全面带动A股大盘。

然而,新改革方案或会令中资券商及银行业受到影响,盛传部分小型中资券商处于“缺水”状态,有中资券商财务总监透露,内保外贷操作需时,加上内地母公司通过利用增资增加香港子公司流动性的方式亦被叫停,令部分实力较弱的中资券商出现“水紧”情况,又指问题比年初市况波动时更为严峻,主因部分券商未能符合中证监的《财政资源规则》,要向其他同业借短钱作周转;内银亦于去年鲜见在港开设境外金融证券分支。

恒生商学院院长苏伟文表示,内地监管机构欠沟通的制度问题,是否可凭采用超级央行模式得以解决,还有待观察;对于能否吸引外资及基金,令A股纳入MSCI,他相信改革主要对心理因素有帮助,而实际上,外汇管制、人民币自由兑换及加入世贸(WTO)后的开放进程,仍有一段长时间要走。

消息人士又称,国家未来会加快资本账开放,下一步是将RQFII(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和QFII(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合并,达至两者将不再设额度限制,而QFII现时设美元汇兑人民币限制,是外资及基金进入内地最大绊脚石,两者日后将会随人民币开放合而为一。

(文据《经济观察报》)

猜你喜欢

监管金融改革
改革之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监管
P2P金融解读
监管和扶持并行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