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媒体资源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2016-05-05付道旺
付道旺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资源既给我们带来了活力四射的精彩课堂,较好而整合了教学资源,但传统教学不能丢,应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构建大课堂;整合教学资源;脱离文本;夯实课堂;并重;有效使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农村中学已经悄然开始好多年了,在整合的进程中,我们运用媒体资源的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教师们不仅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而且还根据教学的需要插入了音频、视频等资料。它既扩充了语文课堂的信息容量,使教材“活”起来,让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又较好的整合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些改变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思考。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是包含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经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使用,以及实施过程中复杂微妙的师生双边活动等等在内的过程。所以,我们在使用媒体资源的同时,还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传统教学不能丢
(一)不能脱离文本
我发现在有些教学中,教师只是匆匆地组织学生朗读一下课文,然后就用大量时间放映有关的影视片段;特别是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甚至把大量的教材内容制成幻灯片。这些课件固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它所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
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一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不管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回归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否则,就是名副其实的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以学习记叙类的作品来说,运用直观手段,就是为了通过“形象”与“抽象”的鲜明对比,促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词来标志和塑造形象的;通过对比来展示这两种语言的区别,促使学生更快的掌握语言文字,而不是简单的以影视语言替代文字语言。借助影视画面的阅读课,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极少触及。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源”——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者景物的。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是应该呼唤简约、朴素的风格,多一分务实求真,少一点花架子。传统的“读读——议议”方式,更有助于老师和学生根植于文本进行阅读。
(二)板书不能丢
板书作为常规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功能,在教学中的地位始终不可替代。犹如我们放飞风筝手中的线,它能有效控制学生的思维,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好的板书设计既能贯穿课堂始终,又能直观的显现教学内容的脉络,精当的突出教学难点,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好的板书能让学生对整堂课的理解得以升华,甚至终生难忘。如《父母的心》的板书中间设计了一个心形图案,四周写上表示父母每次送孩子时的神态的词语,这样既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又表现了文章主题。下方是一个波浪形的图案,写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八个字,突出了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三)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说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离不开教师。随着媒体资源的普及,我们发现,在一些语文课上,却把多媒体教学变成了多媒体演示: 教师操作电脑,学生随屏幕出示内容来学习,整堂课上看不到教师在讲台上讲几句,有的老师甚至是把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了多媒体。这种做法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失去了对学生心理活动的积极引导作用。感情上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教书育人的目标也难以真正得到落实。作为教师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成为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利用者和而不仅仅是操作者。
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教学思想与教学手段并重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的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不是我们运用了媒体就代表我们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改变了,而是要看我们的媒体手段在教学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真正的把媒体资源融合到教学中,不再让媒体资源与教学两层皮,让媒体资源切实发挥它的优势和作用。
(二) 有效的选择媒体资源的运用时机和方式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的实质不在于采用某种新的教学方法、方式和形式,而在于能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一个最恰当、最合理的位置……”。在运用媒体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的应用只有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只是把多媒体只是一种道具,被当作了哗众取宠的道具。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适当、适时和灵活应用媒体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课件的制作、选择及有效的使用
1.课件的制作。
首先图像一定要清晰、准确、完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主体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记忆。而我们有的教师在选择图片时失真,甚至与教材的图片不一致,这样既不利于我们的讲解,也会导致学生认知难度。此外音像要同步,课件要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音像不一,会给学生理解认知带来难度。最后声音的选择要恰当,且音色优美。恰当的声音与画面配合传递信息,不仅能增强画面的形象感与真实感,还可以烘托环境气氛创造好的教学情境。反之则起反作用。为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力争让我们的劳动化作学生学习的动力,真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理解认知助一臂之力。
2.课件的选择及使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备教材、备学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媒体。如何让媒体有效的服务于我们的课堂?这要求我们教师在备教材时深挖教材的重难点;备学生时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力及最近发展区,然后将媒体资源有针对性的融合进去,有必要则用,否则不用,对教材进行有效的设计,让课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会从媒体资源库随时下载一个课件,不管学情如何,不顾是不是符合自己学生的认知特点,就拿来使用,这样就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内涵丰富,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成功的未来,我们教师只有静下心来,不断思考,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做到最好,把语文这块阵地,开垦成让学生茁壮成长的沃土。只有我们自己也不断的学习,才能让我们更快的成长,才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