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宗族祭祖活动的当代变化

2016-05-05周颖昳楼一格

速读·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宗族祭祖传统文化

周颖昳 楼一格

摘 要:祭祖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原先沉寂的宗族祭祖活动又重新复兴,但其内容与形式已与之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亦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宗族;祭祖;传统文化

祭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宗族祭祖活动复兴,但其内容与形式都已不同于传统祭祖活动。而近年来中国的宗族祭祖活动和祭祖文化,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又发生了较大变化。祭祖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提倡。对祭祖文化在当代发展变化以及生存样态的研究,是完全必要而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对以山西李氏、浙江于氏以及河南左氏三个当代宗族进行的宗族祭祖活动进行了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搜集史料,结合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对当前中国宗族祭祖活动的生存样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当代祭祖文化表现出的一些新形态进行了探讨。由于我们水平有限、经验尚浅,难免出现错漏,乞望批评指正。

一、当代中国的宗族与祭祖文化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信仰当中,祖先崇拜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祖先崇拜一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拥有悠久的历史。对先祖的祭祀,从商周以来便形成了严格而系统的仪轨和流程,并不断地延续发展演变。祭祖作为国家与社会礼法的重要部分,对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近代以来,尤其是建国后一段时期,宗族组织形式被认为是封建糟粕,遭到了严厉的打击;祭祖活动也被视作封建迷信,遭到取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宗族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当局政策的放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复,祭祖活动也在“寻根觅祖”的思潮下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不过,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形态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宗族势力的复兴也难免带有许多当代的烙印,与传统宗族大不形同。王沪宁先生认为,传统宗族的八大特性:血缘性、聚居性、等级性、礼俗性、农耕性、自给性、封闭性、稳定性,在当代社会条件下都不同程度上地受到挑战和破坏。血缘型的人际关系依然存在,但不再构成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正式依据;地缘关系的意义被削弱,人口的流动性在扩展;传统的礼降低到次要地位,法理因素在乡村生活中明显上升;单一的农耕方式已打破;家族群体对社会的需要越来越多,家族的封闭性也被打破;长期的稳定性也发生变化。因此,农村宗族文化在历史、社会、文化变革的冲击下已经发生决定性的变化,其消解已成为历史趋势。在传统宗族日渐消失,宗族文化面临转型的当代,以宗族为依托的传统宗族祭祖活动的生存样态也发生了许多改变,表现出了诸多新问题与新特征。

二、当代宗族祭祖活动的仪轨与信仰形态

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因此当代宗族祭祖活动的仪轨保留了部分传统祭祖礼仪的内容。同时文化又具有时代性,当代宗族祭祖仪轨也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与传统祭祖大不相同。

关于当代宗族祭祖普遍采用的仪轨,我们结合对山西李氏、浙江于氏以及河南左氏相关活动与人员的调查,参考其它研究成果,现总结如下:

(1)在祭祖时间的选择上,当代宗族祭祖往往选择在传统节日进行,尤以春节为多;在祭祖频度上,往往一年一次。在我们的调查中,山西李氏、浙江于氏以及河南左氏都选择了在春节进行祭祖活动,而关于祭祖的具体日期则各有不同:山西李氏往往将祭祖日期定在大年三十下午;浙江于氏则习惯定在大年初五;而河南左氏往往在大年初三之后。三个宗族每年都只有春节一次集体祭祖活动。以此为代表的祭祖方式,与《家礼》中规定的“正至朔望则参”、“俗节则献以时食。节如清明、寒食、重午、中元、重阳之类。”的月月祭祖与逢节祭祖的高频度祭祖不同,不仅取消了每月祭祖,在节日祭祖时也只是选择某一节日,而不是逢节便祭。

(2)在祭祖活动的参与人员与分工上,当代宗族祭祖一般依据族谱,对宗族内全部成员发出邀请,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祭礼。在祭礼开始之前的准备活动往往由祭祀主办人负责,主办人往往是男性;祭器、祭品以及筵席的准备,则由主办人家中的女性帮忙准备。此外,宗族内其它成员也都可帮忙进行祭祖活动的准备。祭祖活动体现出了“主办人主导,大家参与”、“男主女辅”等特征。在山西李氏、浙江于氏祭祖仪式上,每年祭祖活动的主办人是确定的,由族谱上规定的长房一系的长男主办,;而河南左氏则是各家轮流操办。这与《家礼》中大宗小宗严格的责任区分以及男性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规定并不相同。比如《家礼》中规定能参与祭礼的只有男性成员的妻子,而当代宗族祭祖除了妻子,也包括女儿,体现出了新时代下人们家庭与家族观念的变化。

(3)在祭祀的对象上,当代宗族祭祖主要以“合祭”为主,即祭祀所有应祭祀的祖先。在浙江于氏的祭祀仪式上,祭祀牌位设置两个,即家谱中记载最早的祖先及其妻子,其余祖先不设牌位,以家谱代替;河南左氏则统一设置一“左氏列祖列宗之灵位”牌位,将历代祖先统一祭祀。实际上,古代中国的宗族祭祖分为“合祭”和“特祭”两种,特祭是指对特殊祖先进行祭祀。在合祭时,朱子《家礼》中,对祭祀对象也有着详细规定:“大宗及继高祖之小宗,则高祖居西,曾祖次之,祖次之,父次之;继曾祖之小宗,则不敢祭高祖,而虚其西龕一;继祖之小宗,则不敢祭曾祖,而虚其西龕二;继祢之小宗,则不敢祭祖,而虚其西龕三。若大宗世数未满,则亦虚其西龕如小宗之制。”由此可见,传统祭祖对祭祀对象的规定是十分详细的。当代宗族祭祖在祭祀对象上,明显存在简化趋势。

(四)在祭祀仪式与流程上,当代宗族祭祖流程较为多样,各地风俗在具体细节上不太一致。但总体来说,往往有以下组成部分:①宣布祭祀时的规定和纪律,祭祀开始;②献上祭品;③宣读祭文、致辞;④参祭成员行礼、上香;⑤仪式结束,进入筵席。而依据《家礼》的记载:“正至朔望前一日,洒扫齐宿……立定,主人盥帨,升,启椟,奉诸考神主置於椟前……皆毕,主妇以下先降,复位。主人诣香卓前,降神,焚香再拜……主人受注,斟酒……主人升,执注斟酒…….主人主妇分立於香卓之前东西,再拜,降,复位。与在位者皆再拜,辞神而退。”《家礼》中对传统宗族祭祖的仪式规定是十分详细的。当代宗族祭祖的仪式流程,大部分都与《家礼》中记载的传统祭祖仪式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当代宗族祭祖活动所采纳的仪轨,虽然继承了传统祭祖活动中的部分内容,但其体现出的时代性更为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建国以来,宗族祭祖文化长期被视为封建糟粕,受到抵制与打击。传统宗族祭祖的仪式规定在这样的环境中难以实行,几乎失传。在改革开放以后,宗族祭祖文化虽然日渐复兴,然而由于传统祭祖仪轨的失传,当代宗族祭祖发起和主办人在制定仪轨时,往往在仪式中加入了很多主观臆测的成分。

其次,由于传统祭祖礼仪过于繁琐,且含有许多并不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规定,故而当代宗族祭祖活动的发起和主办人,会去除一些无法齐备或是不合时宜的部分,以适应现实情况。

此外,当代宗族祭祖活动的出发点也与传统宗族祭祖有所不同,具有明显的现实倾向。根据我们的调查,当代宗族祭祖的发起人往往是本着一种“寻根觅祖”、“认祖归宗”、以及“和睦亲朋”的心态,认为办祭祖活动可以让平时难得相聚的同族亲戚共济一堂,加强宗族之间的亲近关系。在针对三个家族发放的27份调查问卷当中,就“您相信在祭祖时,祖先能够确实地享用祭品吗?”以及“您相信通过祭祖,可以使您确实可以获得祖先的保佑吗?”的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大约有55.6%和59.2%和的人选择“可能会相信”,33.3%和37.0%的人选择“不相信”,仅有11.1%和3.7%的人选择“相信”。而在“您是否认为通过祭祖可以令亲戚之间更为和睦?”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48.1%的人认为“是这样”,37.0%的人认为“可能是这样”。而仅有14.8%的人认为“不是这样”。由此可见,无论是祭祖的主办人还是参与者,实际上都更关注祭祖活动的现实意义,而并不多做信仰层面的考量,对与祖先灵魂的存在和加护作用,大多数人并不相信,至少是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

通过上述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宗族祭祖活动无论在仪轨上还是信仰上都表现出了很强的时代特性,与传统宗族祭祖有很大不同。当代的宗族祭祖文化已经不再是传统宗族祭祖的简单复制,而是传统文化中的祭祖文化在当代社会表现出的特殊现象,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三、当代宗族祭祖活动的衰落与当代祭祖文化

当代中国的宗族祭祖活动,虽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一度兴起,时至今日,其也表现出了无可避免的衰落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农民逐渐涌入城市,传统农村宗族社会的组成成员快速流失,宗族意识逐渐淡薄。这一现象在宗族祭祖活动上的表现,便是宗族祭祖活动频率的降低和参与人员的日益减少,甚至是宗族祭祖活动自身的废弃。自2011年以来,浙江于氏再未举行过宗族祭祖活动,其原因是嘉兴老屋所在村落遭到拆迁,老屋以及祠堂都未能保留。宗族成员由农村聚居变为城市散居,客观上成为宗族祭祖活动无法开办的原因。于氏族人于C反映:“以前(宗族祭祖活动)都是大爹(即爷爷)在办的,拆了老屋之后,大爹也就没再提祭祖的事,就没有在办过(宗族祭祖活动)了。”

实际上,在当前宗族组织日益消解,宗族祭祖活动慢慢衰落的情况下,祭祖文化并没有随着宗族祭祖的衰落而消失,而是顺应社会需求以及传统文化的复兴的潮流,慢慢转型,展现出了许多的新样态和发展趋势,逐渐脱离单纯的宗族祭祀模式,呈现出家庭化的趋势。

当代祭祖文化表现出了家庭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祭祀活动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我们注意到,在被调查的三个宗族当中,都存在宗族成员在个体家庭中单独对祖先进行简单祭祀的情况。在河南左氏宗族成员左D的家中,饭厅的西北角的书架上设置有神龛一处,供奉“列祖列宗灵位”牌位一副。根据左D的介绍,该牌位自2001年开始设置,期间有过一次迁居,该牌位则被携带至新居并一直保留。左D表示,自己当初设置这一牌位的目的,是因为自己难以在春节回老家参与宗族祭祖活动,故而在自己家中设置牌位,每年清明、年三十时都会进行祭祀。祭祀活动非常简单,一般有上香、献食、祝祷等环节。这一现象并非个例,根据于氏宗族成员于C的介绍,在老屋拆迁后,大部分宗族成员都保留了祭祖的习惯,往往在家中设置神龛祭祀祖先。这种祭祖方式与宗族祭祖活动不同,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祭祖仪式非常简化,祭祀时间也较为不定。于C反映:“过年、清明、端午、重阳,家里都会简单祭拜一下,过年就献年糕,端午就献粽子。”这种祭祖方式在祭祀人员家庭内部,营造出一种“祖先与我同在”的氛围,祭祀过程简单,家庭全员都可以参与,事实上有利于祭祖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促进了家庭、个人、祖先三者的和谐。

祭祖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具有充足的现实意义。当前社会道德日趋冷漠,缺乏温情与关怀。有学者指出,市场化的思维方式渗透到人际关系处理当中,造成了社会道德冷漠现象。因此,如何恢复人与人之间温情的关怀,克服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危机,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祭祖文化提倡的报本反始以及孝道思想,有利于人们追慕先德、共勉向善、团结族群,能够增强人们的归属感,促进产生温情脉脉的家庭氛围,而个人修养的提高与家庭的温情和睦,正是社会和谐的前提。

四、结论

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宗族祭祖活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短暂复兴,到21世纪后又面临着衰落趋势。当代宗族祭祖活动不仅在仪轨上大不同于传统宗族祭祖,在精神层面上也表现出了浓重的现实化倾向。当代宗族祭祖活动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宗族组织转型过程的体现,并必然在当代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工人化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随当代农村宗族组织的消解而衰落。祭祖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也并没有没有随农村宗族组织和宗族祭祖活动的衰落而趋于消失。相反,在这一趋势下,祭祖文化也逐渐摆脱宗族祭祖这一单一形式,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国学热”等思潮的不断升温,产生了家庭化、网络化、民族化等新现象,促进了祭祖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但亦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朱熹:《家礼》卷二,(和)元禄丁丑季冬日本,第9~12页

[3]牟世晶:《对“小悦悦事件”的道德反思——兼论社会道德建制》,《道德与文明》,2012年01期

猜你喜欢

宗族祭祖传统文化
清明祭祖
学礼仪
绵 延
除夕祭祖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