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之我见

2016-05-05张丽娟

文教资料 2016年3期
关键词:家校学校建设

张丽娟

(兰州市七里河区教育局教研室,甘肃兰州 730050)



学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之我见

张丽娟

(兰州市七里河区教育局教研室,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开展学校文化建设,要做到明确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需求意愿;引导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细节铸就教育品质,常规教育活动精品化;打造学校文化品牌,特色教育活动课程化;家校合作共育文化,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学生参与家校合作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的综合体现。学校是文化场所,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无论教学还是管理,都存在一个文化的问题,都需要完成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任务。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风向标”,但凡学校改革创新必定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研究者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学校文化方面的文献资料,发现学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没有了文化,教育便缺乏深层竞争力,从而无法培育出高素质的有用人才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形势。同时,学校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新形势下如何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学校必然面临和思考的问题。或者说,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的反思与重建,只有通过构建学校核心价值观念,提升学校精神,才能有效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开展。

事实上,有不少学校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令人遗憾的是,建设水平上大多数停留于物质层面的美化和改善;建设主体仅限于管理层,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校文化的作用发挥得十分有限。

富兰指出,成年人一般不会将儿童看做是组织生活或者组织变革进程的参与者。实际上,学生才是学校和教师存在的前提,学校文化的变革一定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但学生却常被看做是学校改进的目标而不是很好的伙伴,“如果学生们的看法无人征询,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对影响自己生活和命运的学校决策建言献策,肯定会通过别的方式来发挥影响力”[1]。换言之,如果学生不能通过参与来理解学校发生变革的原因,无法参与学校一些决策的过程,那么他们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障碍。所以,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校文化,不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文化建设。没有学生参与的学校文化建设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甚至是不完整的或者毫无意义的。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学校文化可以发挥其潜在的育人功能,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因此,如何加强中小学学校文化的建设,如何有效发挥学校文化的作用,是学校发展和教育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把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等融入学校办学理念之中,从而实现学校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学生需求意愿

学校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就要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学生发展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的需求:一是思想道德素质,二是知识文化素养,三是思维创新能力,四是合作交往及国际视野[2]。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文化建设时,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从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创造学生被尊重的价值环境,建立积极对话的精神平台入手,将学校文化构成元素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真正渗透在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使其具有文化意义。学生发展需求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生长点和出发点,更是学校的校情、学情实际状况所在,脱离甚至违背学生发展需求的学校文化建设只会是空中楼阁。只有给予学生深层次的关注和理解,在充分了解、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优化美化的育人环境及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开展符合学生成长规律、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文化教育活动,才能激发和凝聚学校精神,引领学校文化建设新风尚。

2.提出学校发展愿景,引导学生参与文化建设

开展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学校愿景。愿景是对办学目的和办学使命达成后之景象的生动描述,是全校师生精心描绘的对未来的展望,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强烈的感召力。实践表明,学校愿景与师生的发展需求和愿望愈趋于一致,其实现的可能性愈大。同时,学校开展文化建设离不开人的参与。“参与性是学校民主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也保证儿童权利实现的主要途径”[3]。虽然有学校组织少先队干部帮助老师管理班级、检查学校环境卫生、纪律和学生出勤情况,与教师一起值周,或安排一些课外活动,认为这些就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李瑾瑜认为,这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学校常规管理的一些需要,或者是为了学校管理提供数据信息。从学校变革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这些参与还远远不够,还不足以对学校构成真正的变革力量”[4]。所以,学校愿景只有得到教职员工、全体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的广泛参与和认同,才能成为学校人的共享目标和行动纲领。在学校愿景的指引下,那些与之相关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有义务为学校发展作贡献,特别是要赋予学生当家做主的权利,提供多样化的参与途径,激发其乐于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在其努力参与之下,学校将会成为一个安全健康生活的场所,一个获得有效学习的地方,一个充满尊重和关爱的家园。

3.细节铸就教育品质,常规教育活动精品化

学校管理一定要抓细节,抓常规。“细节决定成败”,学校常规的粗放式管理已经逐步被精细化管理取代。“无微不至是教育”,只有把细节做到极致,才能彰显教育的内涵与真谛。正是学校常规管理中的所有细节,才会将学校文化的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只是想靠几个特色活动维持一种学校文化,则显然是不可能的。学校中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一人一事,都有值得关注和用心的地方。关注细节绝不只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态度和习惯,一种方法和行动。因此,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一定要在学校常规管理上面做文章,最大限度地优化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把工作做细致,做精致,使之成为精品。

4.打造学校文化品牌,特色教育活动课程化

许多学校在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中会举办形色各异的教育活动,然而这些活动之间缺乏一种连续性和相关性,且一个活动一个主题,如对学生进行诸如感恩、安全之类的教育,往往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很一般,大有形式大于内容之嫌。在大力提倡学校个性化办学的今天,学校文化无异于一种学校性格,较为突出地反映在学校的一些特色教育活动之中,然而仅靠活动这一形式呈现难免肤浅和狭隘,学校文化中深层次的内涵难以彰显、挖掘和延续。只有在特色教育活动体验性和参与性的基础上,借鉴学科教学之长,按照课程的标准对其进行提炼、设计、组织实施、反馈评价,以期更加注重实效,才能将学校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观念加以传递和继承,成为一所学校对教育理想、价值和精神的至高追求。同时,通过教学成为师生的共同行为、共同表现和共同创造,真正让学生在课程中有所思、有所悟,使得学校特色活动课程化,课程效果最大化。

5.家校合作共育文化,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家校合作是个老命题,却又是个新课题。之所以老,是因为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乔伊斯·艾普斯坦就一直强调调查和构建家庭与学校二者叠加性影响的重要性,为此提出六种家长和学校能够相辅相成的方式。

表1 艾普斯坦提出的家长—学校的合作框架[5]

之所以新,是因为当今我们的家校合作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分析,缺乏实践层面的研究。从家校合作之间的隔阂到我们所期待的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如此,我们需要清楚看到,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家庭甚至社会的参与,则是无法独步前行的。事实上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会强调学生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同样学校文化建设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因为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处事倾向、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经验和优势,学校文化的变革和更新在校园中悄悄地发生,大多数家长对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并不清楚,甚至还会产生误解,只有让家长参与进来,和学校、教师、学生进行富有意义的沟通,才能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同时学校要尽可能开拓一些有效沟通家长的渠道,比如学校网站、校讯通、班班通等其他一些虚拟平台,及时发布有关学校教育的重要资讯;开设家长学校,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培训,使其明白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家委会作用,促进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相互协作,引导家长关注和参与学校管理……用学校文化的力量吸引和影响家庭教育,家校之间互相配合、资源共享,协调一致,形成一种文化合力,放大文化的场域效应,才能共同促进学校和学生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英]路易斯·斯托尔,[加拿大]迪安·芬克,著.柳国辉,译.未来的学校变革的目标与路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59.

[2]李有毅.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建设学校文化[J].北京教育,2009(3):7-8.

[3]李泽林.“爱生学校”发展规划在农村学校变革中的实践[J].教育研究,2012(8):155-159.

[4]李瑾瑜.让学生真正参与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7-6-13.

[5]莎朗·D.克鲁斯,凯伦·S.路易斯著.朱炜,刘琼译.构建强大的学校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39.

猜你喜欢

家校学校建设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学校推介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