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初中化学研讨课带来的启示
2016-05-05徐敏
徐 敏
(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江苏苏州 215011)
一节初中化学研讨课带来的启示
徐敏
(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江苏苏州215011)
摘要:时下的研讨课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开课。质疑、探究、反思更成为一节研讨课的必须要素。这样的研讨课无疑在践行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它承载着更多的示范引领作用,呼唤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教学观念的革新。
关键词:教材;实验;方法;思维
一、烛火重现
2015年12月4日王老师在吴江同里中学开设了一节公开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在沪教版第一章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中有过对蜡烛及其燃烧产物的探究,王老师的这节课却别出心裁从对教材的质疑开始,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围绕对传统实验的改进和创新,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了蜡烛燃烧这个化学变化。
二、从用一种教材教到用多种教材学
教师从学生已形成的对烛火的传统认识引入新课:你知道蜡烛火焰分成几层?然后设计探究实验1: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比较。由于学生使用的沪教版教材中并没有探究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实验,教师适时地引入了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的实验(图2-1)。
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研究各版本教材、努力挖掘不同教材的优势进行互补教学的思想。教师从用一种教材教到用多种教材教,不仅教师的教学思路宽广了,能据此设计出更多的创新教学活动;而且学生的学习眼界开阔了,学生懂得教材是为学习者服务的而不是学习者的圣经。
三、从运用教材到反思和质疑教材
学生实验后总结发现即使抬高木条进行实验也无法比较得出外焰和内焰的温度高低。面对难题教师抛出了解决难题的方案:借助高温传感仪测定外焰、内焰和焰心的温度。教师测定的实验数据如下:
_____焰心 内焰 外焰_____599℃ 643℃ 626℃
当教材结论与实验结论相左时该如何决断?学生纷纷表达观点,大多数认同相信教材。可喜的是教师并未在质疑的道路上停下脚步,由蜡烛火焰温度的“异常”联想到酒精灯火焰是否也异常,教师再次利用高温传感仪测试了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_____焰心 内焰 外焰_____660℃ 673℃ 650℃
通过查阅文献,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前人的发现和探索:
1.酒精灯火焰温度是外焰“最高”吗?钱扬义陈国泉《化学教育》2006第7期
2.DIS探究酒精灯火焰的温度江军《化学教育》2009年第11期
3.酒精灯火焰对试管加热效率的研究刘立新《化学教学》2014年第9期
这一环节教师从运用教材到反思和质疑教材。寻求答案的过程并不容易,从中体现了教师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而联想和类比的方法在此处用得恰到好处。
四、从做完美的实验到做不足的实验
以往教师无论设计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都预期实验的成功率能达到80%以上。然而本次教师采用的源自教材的学生分组实验似乎有意让学生体会到实验不成功的滋味。
探究实验2: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图2)
要求:一位同学吹灭烛火,另一位同学在距离烛火以上20cm左右点燃。
实验结果:白烟未被点燃。
探究实验3: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图3)
实验结果: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不完美的实验似乎更有探究的必要,教师清楚认识到学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才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科学探究的过程正是教会学生研究问题的有效方法。
反思平时教师们的教学,假如教师们遇到问题轻轻放下了,那学生遇到困惑也容易止步不前。教师缺乏对学生有效的引领,只是向学生一味地灌输知识,不关注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精神,那是有悖于教学育人的初衷的。
五、从教师为主讲到学生为主讲
教师在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后请小组成员派代表讲一讲点燃白烟的实验。笔者观察到学生不只是站在座位上讲而是站到讲台前讲,学生在讲的时候教师一直站在一旁鼓励和引导学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得出点燃白烟实验的局限性:1.吹灭时白烟易分散;2.白烟不能持续供给;3.白烟没有脱离烛芯。
对于探究实验3澄清石灰水在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时却不变浑浊的现象,学生也给出了答案:1.气体温度高、密度比较小,跑得快;2.烧杯是敞口仪器。
新课改呼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只有真正的平等和尊重才能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融洽和谐,师生之间实现真正的互相促进、教学相长。
六、从重知识讲授到重方法引领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一步设计出使探究实验2成功的改进方案。
方案一:利用玻璃管导出白烟,当白烟持续产生且浓度较大时点燃。
方案二:利用注射器抽取白烟后点燃。
当学生成功完成实验后教师也不失时机地露了一手,顺利完成了改进实验——“悬浮之火”(图4),并赢得了学生的掌声。
实验证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却不能完全证明白烟就是石蜡固体小颗粒形成的。
教师提出的新问题是:请通过实验证明白烟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了教师精心设计的“白烟幻境”实验(图5),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掌握得是否牢固和全面,较少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引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科学方法的最重要的途径。
在探究实验3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改用集气瓶成功完成了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七、从重解决问题到重提出问题
小结回顾之后,教师引用爱因斯坦的话向学生提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完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最后在教师提出的疑问——“红烛为什么能引出白烟”中结束了整节课。
正如科学家所说:科学的探索即在于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没有新问题的提出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教师不仅应传授学生前人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更应勉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循着前人的脚步敢于质疑、不懈探索、勇于追求。
八、从突破传统到形成辩证思维
著名访美学者陈旭在《天才还是
大师:中美教育的差异》一书中说道:我总以为,中国的教育重视知识,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的培养,以致繁重的功课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
纵观整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从突破传统绝不迁就教材实验的不完美,到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蜡烛火焰各层温度形成辩证思维,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如果致力于在教学上有所创新,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留有余地,有助于学生去继续追问求索;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辩证地去看待问题,辩证的思维方式也会渐渐植入学生的脑海,变成一种思考问题的习惯。
现实的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多的学生是观察着教师的发现,体验着教师的实践而逐步走向社会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唯有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和创造性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人才,也才实践了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育人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宝权.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与改进[J].化学教学,2013,(12):43-45
[2]胡美玲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
[3]陈旭.天才还是大师:中美教育的差异[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6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22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6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