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参碱洗剂治疗脂溢性皮炎52例

2016-05-05张小静蔡玲玲张丰川李元文赵凤珠杨碧莲李淑英

环球中医药 2016年4期
关键词:临床治疗效果

张小静 蔡玲玲 张丰川 李元文 赵凤珠 杨碧莲 李淑英

750001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张小静、李淑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蔡玲玲、张丰川、李元文、赵凤珠、杨碧莲)



·临床报道·

苦参碱洗剂治疗脂溢性皮炎52例

张小静蔡玲玲张丰川李元文赵凤珠杨碧莲李淑英

750001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张小静、李淑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蔡玲玲、张丰川、李元文、赵凤珠、杨碧莲)

【摘要】目的观察苦参碱洗剂外用对脂溢性皮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12例头部脂溢性皮炎的患者,随机分入苦参碱组与酮康唑对照组各56例,分别给予苦参碱洗剂(浓度3.61 mg/mL,共50 mL)、酮康唑洗剂(1%、50 mL)清洗皮损处,比较两组药物在治疗脂溢性皮炎临床疗效和患者皮损红斑、鳞屑、脂溢、瘙痒、皮损面积的各种症状改善情况和使用安全性。结果比较两组脂溢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苦参碱洗剂组有效率88.46%,酮康唑对照组有效率88.6%,经χ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对皮损红斑、鳞屑、皮损面积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脂溢、瘙痒好转程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苦参碱组优于酮康唑组。结论苦参碱洗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其综合疗效与酮康唑相当,在改善脂溢、瘙痒方面则优于酮康唑。

【关键词】苦参碱洗剂;脂溢性皮炎;临床治疗效果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SD)为一种常见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其以红斑基础上油腻鳞屑表现为特征,好发于头、面、外耳道及躯干,有慢性复发倾向,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就目前研究发现SD与马拉色菌等的定植及感染有关[1]。

课题组前期预实验发现苦参碱可体外抑制马拉色菌生长,效果与酮康唑相当。为进一步明确该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课题组将苦参碱稀释为苦参碱洗剂,药物浓度参考预实验中抑制马拉色菌的平均MIC值0.1 g/mL;同时,根据预实验所得酮康唑抑制马拉色菌的MIC值来稀释酮康唑洗剂。使用两组洗剂来清洗皮损部位,以进行两组药物的临床观察研究,现将临床观察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自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门诊符合头面部脂溢性皮炎112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苦参碱组与酮康唑对照组,病程8~56个月,平均(20.99±7.88)个月。苦参碱组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19~65岁,病程6~52个月,有效病例52例,脱落3例,不良反应停用1例;对照组56例,其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21~63岁,病程8~56个月,有效病例53例,脱落2例,不良反应停用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2]脂溢性皮炎诊断标准:头皮、面部、胸背部,皮损为大小不等的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结痂,自觉不同程度痒感,临床变化多样,进展缓慢,反复发作。

1.3纳入标准

(1)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2)符合头部脂溢性皮炎临床诊断,且马拉色菌镜检阳性;(3)实验前2周内未用过抗真菌药物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符合以上4项者纳入。

1.4排除标准

(1)过敏体质或者严重皮肤过敏患者;(2)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肿瘤等疾病患者;(3)头皮部合并有其他皮肤病;(4)妊娠、哺乳期女性。有以上1项者排除。

1.5治疗方法

苦参碱组:予苦参碱洗剂(苦参碱洗剂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自行配制科研用药,苦参碱原料来自湖北午时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15 g/瓶,国药准字H20030792,配制好的成品洗剂浓度3.61 mg/mL,共50 mL)。酮康唑对照组:予酮康唑洗剂(1%、50 mL,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固定每周二、五清洗皮损处,如为头部皮损,则直接分别使用治疗组或对照组洗剂冲洗、揉搓头部,避免洗剂被稀释,连用四周。

1.6观测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6.1综合疗效判定标准对皮损形态(红斑、鳞屑、油脂)、靶皮损面积、皮损瘙痒程度分别计算积分,统计总积分。临床痊愈: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下降≥95%;显效: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下降≥70%,<95%;有效: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70%;无效: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3]。

1.6.2安全性观测:包括一般体检项目(包括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血、尿、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及不良反应(症状)检测。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 进行分析。一般资料中性别采用χ2检验,年龄采用t检验,病程采用秩和检验,治疗结果因为为有序分类变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统一认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总疗效比较

治疗前两组总积分进行正态检验,P=0.00<0.05,两组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故采用秩和检验,得到两组P=0.206>0.05,治疗前两组总积分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用药后28天即第4次访视时两组临床疗效相近。两组数据为有序分类变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频数加权后选用Mann-Whitney U法,得到Z=-0.429,P=0.668>0.05,所以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有效率苦参碱组<酮康唑组,但差距微小,可以考虑等效。

表1 两组脂溢性皮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治疗前后皮损红斑疗效比较

在数据统计过程中,发现皮损综合疗效与红斑疗效数据相重,两组数据为有序分类变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频数加权后选用Mann-Whitney U法,得到Z=-0.429,P=0.668>0.05,说明治疗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脂溢性皮炎患者皮损红斑疗效比较

2.3鳞屑程度疗效比较

两组数据为有序分类变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频数加权后选用Mann-Whitney U法,得到Z=-0.438,P=0.661>0.05,说明治疗前后两组鳞屑程度疗效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两组疗效相当。

表3 两组脂溢性皮炎患者鳞屑疗效比较

2.4脂溢程度疗效比较

两组数据为有序分类变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频数加权后选用Mann-Whitney U法,得到Z=-2.189,P=0.029<0.05,说明两组治疗后,脂溢程度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苦参碱组优于酮康唑组。

表4 两组脂溢性皮炎患者脂溢疗效比较

2.5瘙痒程度疗效比较

两组数据为有序分类变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频数加权后选用Mann-Whitney U法,得到Z=-2.197,P=0.028<0.05,说明治疗后两组脂溢程度方面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苦参碱组优于酮康唑组。

表5 两组脂溢性皮炎患者瘙痒疗效比较

2.6皮损面积疗效比较

两组数据为有序分类变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频数加权后选用Mann-Whitney U法,得到Z=-0.679,P=0.497>0.05,说明治疗后两组皮损面积方面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6。

表6 两组脂溢性皮炎患者皮损面积疗效比较

2.7不良反应

患者治疗前和用药28天后需要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检查。该研究中,各项目理化指标未见异常。治疗过程中,苦参碱组及酮康唑组分别出现1例不良反应。苦参碱组表现为洗发后出现头晕症状,休息后症状缓解;酮康唑组用药后皮损变红、瘙痒剧烈,给予氯雷他定1片口服2天后瘙痒缓解,皮损减轻。

3讨论

脂溢性皮炎中医称面游风,本病的主要因素为素体湿热内蕴,感受风邪所致[4],西医认为与马拉色菌感染相关[5],张浩等[6]综合分析2009年以前国内外脂溢性皮炎研究相关文献,认为脂溢性皮炎为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病,基本集中在马拉色菌属酵母、脂质作用和个体易感性3个方面。其中以对马拉色菌致病性研究最多,并发现抗真菌治疗可通过减少马拉色菌菌量而缓解皮肤炎症。刘梅等[7]总结苦参碱的药理作用,发现其对多种急性渗出性炎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同时可能为一类抑制炎症但不影响花生四烯链的全新抗炎药。张丰川等[8]经体外实验发现,苦参的主要有效成分苦参碱,其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马拉色菌作用。中药方面,苦参主要功效为清热燥湿,现代研究其主要有效成份—苦参碱,临床抗病原体作用显著。基于苦参碱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而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发现,苦参碱洗剂与酮康唑洗剂总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等效;但在抑制油脂分泌和抑制瘙痒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苦参碱组优于酮康唑组,但应考虑样本含量较小及所选用统计方法不够合理等方面的因素。酮康唑为抗真菌药物,反复使用可有耐药表现,并存在肝肾损害,苦参碱具有抗炎、抑制马拉色菌的作用,却具有相对较小的耐药性及肝肾损伤。通过本临床观察所得结果,提示苦参碱洗剂在治疗脂溢性皮炎方面与酮康唑洗剂等效,故可考虑在实际应用中,对酮康唑耐药或过敏患者,可代之以苦参碱洗剂。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7.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9.

[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验证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

[4]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93.

[5]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7.

[6]张浩.脂溢性皮炎致病因素中马拉色菌致病作用的系统评价[J].临床皮肤病学,2009,38(4),209.

[7]刘梅.苦参碱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9):802.

[8]张丰川,蔡玲玲.苦参不同制剂及成分对合轴马拉色菌标准株体外抑菌实验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2,5(8),576.

(本文编辑: 鲁玉红)

(收稿日期:2013-02-15)

【中图分类号】R758.7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4.031

作者简介:张小静(1987- ),女,硕士,住院医师,中国性学会中医性学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皮肤性病学。E-mail:234028350@qq.com通讯作者: 蔡玲玲(1982- ),女,博士,主治医师,中国性学会中医性学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慢性皮肤性病。E-mail: lingling89159166@126.com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研共建项目

猜你喜欢

临床治疗效果
奥曲肽与乌司他丁联用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结石的治疗效果分析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
优思明用于人工流产术后妇女40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高危冠心病临床对比观察
高频振荡通气等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临床观察
整体护理措施对肝癌患者行介入手术后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用药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
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性支气管炎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