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信号分析视角下的“黄岩岛模式”解读

2016-05-05宋继伟

宋继伟

(1.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南京 210093;2.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3)



风险信号分析视角下的“黄岩岛模式”解读

宋继伟1,2

(1.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南京210093;2.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当前我国在南海方向面临来自周边声索国及域外大国多方面的重大国家战略安全挑战,处理失当将导致政治、外交等风险事件的发生。因此,在战略决策及战略利益的考量中,需要重视相关行为主体的口头或实质行动。2012年中菲黄岩岛事件开创了中国南海维权的新形势,中国改变了20多年来单方面恪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做法,采取了“行政执法主导、外交手段辅助、经济手段策应、军事手段后援、国内民意支撑”的系列维权措施,形成“黄岩岛模式”。选取《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人民网》等网络媒体数据,借助事件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等国际政治、情报学领域的分析方法,对“黄岩岛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弱信号进行扫描、探测和解读,以期为我国南海维权斗争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海冲突;黄岩岛事件;黄岩岛模式;风险信号分析

2012年4—6月,南海发生了菲律宾海军非法检查中国渔船并试图抓扣中国渔民的事件,中方海监巡航执法船实施现场保护,并形成中国行政执法船与菲律宾海岸防卫艇的黄岩岛对峙。经过两个多月的外交、军事手段的斡旋,中国实现了对黄岩岛海域的管辖和警戒,“黄岩岛事件”以中国成功维护主权宣告结束。国内外学者称中国此次战略性的维权行为为“黄岩岛模式”[1]。

一、“黄岩岛模式”的风险信号构成要素

1. “黄岩岛模式”的基本判断

“黄岩岛事件”是南海冲突爆发和升级的典型案例。南海冲突涉及历史、法理、资源能源、地缘政治、军事外交等多种因素,事关菲律宾、美国、日本等声索国和利益相关国的多方面利益冲突。多维度、多方面的风险要素可能导致冲突事件升级。“黄岩岛模式”正是中国充分利用了冲突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时、果断采取有利于我国的应对措施的结果。因此,监测、识别和分析冲突事件释放出的信号,对于规避风险具有重要的战略及战术操作意义。

当前,南海争端已到了易发、频发期[2],“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事件”等事件不断发生,如何总结“黄岩岛模式”的经验,变被动为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实时收集、跟踪相关国国家媒体、学术机构发布的公开信息,借助定性、定量的情报分析方法,通过全源情报监测,构建动态信息分析模型,加强信号预警,形成情报简报、应急咨询报告等决策支持产品,有利于避免战略误判并做出利益最大化的战略决策。

2. 分析模型的构建

冲突的爆发点一般与风险事件相关,并伴随着风险的发展进程而逐步发生、爆发、消亡[3]。在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定量研究中,事件数据分析假定行为主体间的政治行为可以描述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动”,由发起方、接收方、行动、时间、地点五方面要素组成。发起方和接收方,为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时间,是事件的发展周期,可根据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年、月、日作为计算单位;地点,是指事件发生地;行动,是事件参与各方的行为,涉及不同的事件类型。通过对事件周期内,各行为体间的互动行为,分事件类型进行量化统计,可以实现对风险事件的潜伏、稳定、升级、平复的准确描述。“黄岩岛模式”的风险信号表示如表1所示。

表1 “黄岩岛事件”的事件数据表示

在事件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的基础上,笔者采用信息拼图、时间序列分析法,通过对行为体间的互动行动监测,借助社会网络可视化工具,发现行为体行动关联性并作可视化呈现[4]。

二、“黄岩岛模式”的风险信号分析

风险信号分析是对冲突事件爆发前的征兆进行解读和推论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收集、甄别、记录复杂的数据,构建指标和推论,对征兆进行解释并作出判断。通过多种信息源的实时信号扫描,按照事件发展规律,排除噪声数据,进行信息序化,借助信息拼图,还原出行为主体的原始决策意图,并经过多次博弈,发现征兆并预测下一步行动,进而为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判断依据。

笔者在事件数据要素构建的基础上,扫描、跟踪和分析“黄岩岛事件”释放出的信号,进而探析“黄岩岛模式”的风险信号形成、发展过程。

1. “黄岩岛模式”的信号表示与聚类

“黄岩岛事件”始于2012年4月10日,菲律宾在黄岩岛附近海域借助与美方的联合军演,抓扣我国渔船和渔民,中国海监船赴事发海域实施救护,形成海上对峙[5]。涉及东盟、美国、日本等域内外国家或行为主体[6],以及主权争议、航行自由等多主题行为,呈现出冲突对抗与利益共存的双重特质[7]。

各行为体间的外交抗议、关注,通过各个国家的公共媒体短时间内集聚释放出来。这些信息具有零散和不完全特性,有些甚至具有一定的试探性或迷惑性,旨在探测国内民意及国际社会的反应。因此,必须将不同国家、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拼合,并通过隐真和示假甄别,发现信息产生的因果关系及伴生关系,才能够解读出信息背后行为体的真实意图,并得出事件的发展规律。为实现“黄岩岛事件”的风险识别,首先要对片段信息进行信号扫描、指标构建、聚类重组、拼合还原和推理判断,根据Liam的信号分析框架及事件数据分析模型[8],从事件背景环境、行为体动机和意图、事件影响等方面进行标签化处理和表示。

通过上述数据表示(表2),可以将原始信息以标签作结构化处理。可以借助离散数据标签化,处理中国、美国、日本等其他行为主体的反馈信号。从风险事件的发起方、行动、接收方、地点、背景等维度进行信号聚类,发现信息碎片之间的伴生关系、因果联系。通过数据标签的聚类分析(如图1所示),放长时间维度,可以看出“黄岩岛事件”的爆发已具有较为充分的征兆信号。1995年初,中方在美济礁为渔民修建避风设施,菲方借机挑起美济礁事件;1999年,菲方故意以军舰搁浅仁爱礁,同年,美国以南海航行自由为由,透漏出介入南海争端的意图;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订《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积极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争端;2009年,美国能源信息署宣布南海地区石油储量500亿t,阿罗约签署“领海基线法案”,建立岛屿机制;2011年,阿基诺上台次年,寻求美国介入并联手多国解决南海问题,任命前驻美大使德尔罗·萨里奥为外交部部长,并将南海争端议题列入东盟地区论坛议程;同年,中国加强在南海海域的行政执法。从2010年阿基诺政府执政后的系列强势行为,到2012年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行为主体和背景环境多个维度都推动了“黄岩岛事件”的爆发。

表2 风险事件的数据表示

图1 长时间维度的“黄岩岛事件”风险信号聚类

2. “黄岩岛模式”的信号释放与解读:时间维度主题拼图

借助SNS可视化工具,通过时间维度的主题聚类(图2)可以看出,4月—7月,是黄岩岛事件信号释放密集期,东盟、阿基诺、双边关系、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等主题受到广泛关注。到12月基本回归平复,外长会议等友好信号开始释放。

在“黄岩岛事件”逐步发酵的过程中,中国作为初始行动的接收方,逐步转换角色,变为主动行动发起方。在此过程中,及时发现、识别、明确菲律宾等其他行为体的战略意图和动向,需实时对公开媒体释放出的碎片化数据进行采集,拼合出决策支持产品。依风险事件的发展过程可将黄岩岛对峙事件分为5个阶段(如图3所示):第一阶段,菲律宾方面挑起事端,中方首次约见菲临时代办,中方倾向于通过外交途径化解冲突;第二阶段,中方为事件降温,撤离相关海域,而菲方将事件复杂化、扩大化,中国外交部多次宣告主权;第三阶段,在中方外交部八次表态宣告主权的形势下,菲律宾呈现出合作与对抗并存的矛盾性姿态;第四阶段,在菲律宾联合美国、越南和日本不断推进军演地点,中方在外交努力无效的基础上,开始反击,将对峙推向高潮;第五阶段,菲律宾撤船,宣布休渔,双方舆论斗争归于常态化。

依据片断情报分析步骤,将搜集到的信息碎片进行信息表示、聚类、重组、绘制行为体维度的主题拼图。以“黄岩岛事件”的行为体间的行动为主线,可以看到中菲双方的一系列行动信号(如图4所示)。4月10日,菲律宾在黄岩岛附近海域借助与美方的联合军演,抓扣我国渔船和渔民,我方随即派海监船护渔并发表外交声明,宣示主权,要求菲方停止袭扰并撤离相关海域,在外交交涉无效的情况下,中方渔船驶离后,中国海监船重返涉事海域,并派飞机前往,同时,渔政船前往南沙海域执行维权护渔巡航任务。菲方试图寻求其他国家介入,并通过侨民示威、媒体造势等方式煽动民意。中方始终坚持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并要求美方信守不持立场的表态,同时,采取“不退让”和“跟随”的外交政策以及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和积极的军事行动,保持战略主动。

上述行为体主题拼图显示出,中方始终保持克制并能够主动抓住信号早期征兆,采取维权护渔、反对国际化等有利于中方的行动。“黄岩岛事件”前后,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采取抗议中国设立三沙市、审议通过《越南海洋法》等“行动”,此外东盟、美国也积极介入南海,试图通过“南海行为准则”,以除中国之外的东盟以及相关国家的“统一立场”,建立南海新规则。事实证明中方在不同时间、地点维度的行为选择最为有效。

图2 “黄岩岛事件”时间维度主题

图3 “黄岩岛事件”演进模型

三、结语

当前,南海冲突日趋严峻和复杂,冲突行为主体既有域内声索国,又有域外利益相关国;冲突领域既关主权问题,又涉及资源能源、航行自由、生态保护等[9];冲突具有易发性和不确定性[10]。因此,通过风险事件的发起方、接收方、行动、时间、地点五要素分析,监测弱信号,可有效规避风险。

中菲黄岩岛事件属于典型的南海冲突非常规突发事件。通过相关要素分析和风险信号监测,可以发现,中国政府积极利用国内外媒体和网络等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释放出弱信号,采取现场执法为主、外交手段为辅、经济手段策应、军事手段为后盾的维权与维稳手段,反应迅速灵活,注意控制事件发展方向和性质,逐渐从原有的“韬光养晦”、“政策摇摆”向“积极作为”转变,获得较好维权效果[11]。

菲律宾中 国4月10日:菲律宾在黄岩岛附近海域借助与美方的联合军演,抓扣中国渔船和渔民。4月16日:美菲举行军演;同时,众多民众到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使馆前抗议中国政府。4月17日:菲律宾外交部长称“要和中国一同到国际法院寻求解决途径”。菲律宾护卫舰“埃德赛”号进入黄岩岛海域。4月18日:在黄岩岛海域与中方船只对峙的菲律宾考古船已离开。4月20日:菲律宾驻华大使李永年请辞。4月22日:菲律宾外交部部长发表声明,呼吁其他国家在这场对峙中表明立场。4月23日:菲海军另外两艘战舰和一架反潜机赶往黄岩岛海域。4月24日:菲军方称有5艘中国渔船返回黄岩岛海域展开作业,中国海监71船在旁护渔;菲律宾否认向黄岩岛增派舰船飞机。4月25日:菲律宾外交部宣布将在一周内“邀请”中国到国际海洋法法庭打官司;对此,菲律宾参议院主席称支持这一行动。4月26日:菲媒体表示,有5艘中国渔船已经返回黄岩岛海域展开作业,中国海监71船在旁护渔。4月27日:菲侨民组织呼吁各地菲律宾人到中国驻各地使领馆示威,“捍卫黄岩岛主权”;中国香港、加拿大及澳洲等地的菲律宾团体已响应参与示威。4月29日:阿基诺称将收集“中国欺负菲”的“证据”;菲6艘渔船进入黄岩岛泻湖;同时,菲总统称相信中国不会动武。5月2日:在美菲律宾侨民组织“菲美良政”呼吁超过200个国家的1200万名菲律宾人示威声援菲律宾政府。5月3日:菲媒称中国14艘船只抵达黄岩岛海域,并评论认为中国派船保护渔民利益及领土主权的举措“无礼”。5月6日:菲律宾媒体报道,菲律宾总统发言人称,菲律宾正式将黄岩岛称为“帕纳塔格礁”。5月7日:阿基诺希望与中国达成协议,将“政治”与“商业”分开,允许民间企业前往南海开发油气资源,而两国政府则单独商议南海的主权问题。4月10日:国家海洋局派“中国海监75号”和“中国海监84号”编队赶赴黄岩岛海域,对我渔船和渔民实施现场保护。4月11日:外交部称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4月12日:中方要求菲舰立即撤离黄岩岛海域。4月14日:中国渔船全部驶离,护送中国渔船离开的中国海监船重返黄岩岛水域,并加派飞机在菲律宾的海岸护卫舰的上空盘旋。4月15日:中国外交部就黄岩岛紧张局势提出交涉。中国渔政44061船从湛江港出发,前往南沙海域开展为期50天的维权护渔巡航任务。4月18日,南海渔政310船从广州出发,前往南海执行维权护渔任务。4月19日:两艘中国海监船和一艘菲律宾警卫搜救船仍在对峙;中国12艘渔船之一的船只再赴黄岩岛从事渔业生产活动。4月20日:中国渔政310船抵达黄岩岛海域。4月22日:中国渔政310船和中国海监84船离开黄岩岛海域,只留一艘中国海监船在黄岩岛海域执行任务。4月24日:中国渔政310船和中国海监84船撤离黄岩岛海域;菲律宾派出2艘船只前往对峙海域,菲2艘船对峙中国1艘船。4月28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表示美方已多次表示对南海主权争议不持立场,希望美方信守表态;同时,菲律宾《马尼拉标准今日报》刊文指出,有历史证明,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4月30日:美国纽约大学的几位中国留学生在菲律宾驻联合国代表团门前拉开横幅与国旗,就“捍卫黄岩岛主权”问题进行示威游行。5月3日:纽约大学中国留学生向菲驻美使馆提交抗议横幅遭拒。5月4日:中方外交部回应,中方坚持通过外交协商解决的立场没有变化,强烈敦促菲方回到正确轨道上。5月9日:外交部回应并宣称“反对菲方单方面开采礼乐滩油气田,愿与其共同开发”。5月10日:中国国内旅行社暂停去往菲律宾的旅游,并提醒菲律宾的中国公民注意安全,遇游行示威要避开。5月11日:国防部否认广州军区和南海舰队进入战备。5月13日:中方暂停赴菲旅游,在菲中国游客16号前全部离开。5月14日:中国海军两栖编队在靠近菲北吕宋地区的西太平洋进行军演。图4 “黄岩岛事件”的行为体主题

同时,菲律宾从民间到政府,都做出强硬姿态,并透露出可能寻求国际司法仲裁方式的态度。菲律宾希望拉拢美国及其他利益相关国在黄岩岛事件中表明立场并能够介入[12]。美日与菲越在南海问题上相互援引势态逐渐形成。伴随着美、日等域外大国势力的介入,在法理斗争、资源能源开发、岛礁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下,南海问题将长期存在并可能引发局部冲突[13]。在南海争端国际仲裁方式扩大化趋势下,中国需要总结和借鉴“黄岩岛模式”的有利经验,在外交、军事、经济和司法等领域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举措[14]。

参考文献:

[1] 曾勇. 从“黄岩岛模式”看中国南海政策走向[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5):127-144.

[2] 吴士存. 南海问题将在今后十年长期存在[EB/OL]. [2013-01-23]. http://news.sina.com.cn/o/2013-01-22/041926089261.shtml.

[3] 金应忠,倪世雄. 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57.

[4] 范兆飞. 浅析解决南海争端的策略:基于博弈论的视角[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4):85-87.

[5] 王欢,黄悦. “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J]. 传媒调查报告,2012(12):40-42.

[6] ZHAO S. Delicate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Asia-Pacific: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strategic rebalan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hip[J].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2013,1(2):109-133.

[7] 金国中. 南海争端的由来与解决之路[N]. 经济参考报,2009-05-15.

[8] 利亚姆·费伊. 竞争者:以才智、谋略和绩效制胜[M]. 朱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9-90.

[9] 史春林. 当前影响南海航行安全主要因素分析[J]. 南海瞭望,2012(2):7-10.

[10] BUSZYNSKI L. ASEN, the declaration on conduc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J].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2003(3):343-362.

[11] 张洁. 黄岩岛模式与中国海洋维权政策的转向[J]. 东南亚研究,2013(4):25-31.

[12] PATRICK M. Cronin. Cooperation from strength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J]. 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2012(1):111-112.

[13] 吴士存. 南海战略须妥善处理三对矛盾[EB/OL]. [2013-01-23]. http://www.nanhai.org.cn/news_detail. asp?newsid=4942.

[14] 杨青. 南海争端日趋激烈的地球因素[J]. 南海瞭望,2012(6):17-19.

Huangyan Model Based-on Risk Signal Analysis

SONG Jiwe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South China Sea Studies,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is a major national strategic security issue which currently poses challenge to China. Any verbal or real action from neighboring countries may have impact on China’s strategic interests and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If China fails to properly handle the issue, any action may lead to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risk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ctions of behavior subjects concerned. In 2012, China changed its traditional behavior of unilateral keeping the 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OC) and took the following measures in keeping the sovereign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leading by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of law, supplementing by diplomatic means, coordinating by economic means, backing by military means and supporting by public opinion, which forms Huanyan Model. Based on the analysis approaches such as Event Data Analysis, Knowledge Mapping and Fragmental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is paper uses People’s Daily, Reference News, People’s Daily Online and other information sources to monitor and interpret the conflict risk signals of Huangyan Model.

Key words:the South China Sea conflict; Huangyan incident; Huangyan Model; risk sign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D8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4970(2016)02-0076-05

作者简介:宋继伟(1981—),男,江苏邳州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安全情报、海疆情报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TQ0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A078)

收稿日期:2015-12-21

DOI:10.3876/j.issn.1671-4970.2016.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