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海昏侯,一场春天的邂逅
2016-05-04黎隆武
黎隆武
3月2日,我国首部关于海昏侯刘贺的历史纪实文学作品《千古悲摧帝王侯——海昏侯刘贺的前世今生》在京首发。这本书的“出世”,缘于一次邂逅。
这本书的“出世”,缘于一次邂逅。
2015年12月26日早上,我偶遇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社长张秋林,谈起了我最近痴迷的一个话题——海昏侯墓的发现及海昏侯其人。
因为工作关系,我多次到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现场,遥观墓内历千年而未腐的木料,听专家对大墓结构和出土文物的讲解,内心的震撼无以言表,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我学的是中文,但一直对历史很有兴趣,尤其是秦汉这段历史。秦皇汉武、“图穷匕现”、“金屋藏娇”、“倾国倾城”、“勇冠三军”等等,这些被人津津乐道的历史典故常令我魂思梦绕、热血沸腾。海昏侯墓的发现,一下子把我带入了那个风烟滚滚的时代。汉武帝、李夫人、刘贺、霍光……过去的历史场景仿佛在我脑海中回放。那段时间我逢人就说海昏侯,开口就是刘贺。有趣的是,我每一次讲述,都能勾起对方的兴趣,有的人居然听得如痴如醉。而我的每一次讲述也似乎在不断创造,故事好像越讲越好,越讲越顺,越讲越有趣,俨然成了史学家。
那天秋林一听我讲起刘贺的故事,也立刻被吸引住了。他突然一把抓住我的手说,你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写一本刘贺的前世今生吧!亢奋之中,我随口应道,好哇。分手后就把这事给丢到脑后了。
两天后,我从北京出差回南昌,在飞机上又遇到张秋林,两人的位子还在一起,真是巧了!话题自然是海昏侯,云中大谈两小时,谈得天昏地暗,把我们四周的乘客也吸引了,大家七嘴八舌。有问刘贺是谁呀,有的说,南昌有皇帝的墓吗?更多的人说,南昌这下要火。有位乘客听得入迷,硬是要跟秋林换座位,还说这本书出来后要给他一本,他请我们吃饭。而秋林的表现也太让我吃惊。过去我以为对秋林是很了解的,可这次我才算是领教了这个出版狂的做派。常言道,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我两日不见张秋林,他竟然也变成了刘贺专家,与我对谈如流,并从一个出版人的专业角度,建议我如何去创作这部作品。他谈得激情四射,热情高涨,我反倒是冷静下来。我过去谈得多的其实是武帝的故事,有关刘贺的故事多在推测阶段,这方面的史料实在有限,基本有定论,很难发挥,说说是可以的,真要写成书,谈何容易。于是,我很坦诚地说,这件事我能行吗?“怎么不行?”秋林两眼放光,“我们社的一句话你不是也常提到吗,没有什么不可能,创意让一切皆有可能”!这个秋林,真让我无语。
更让我无语的是,他把这件事向担任“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朱虹同志汇报了。在闻知我想创作(其实当时我还没有想好,是秋林说我想)这样一本有关海昏侯刘贺的书作后,朱虹同志给予了热情的鼓励,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如,这部作品应当是一部历史纪实性文艺作品,既要有史实依据,又要有合理想象,文笔活泼优雅,专家叫好,读者叫座;并说如果稿子写出来,可以给他看一看,甚至可以考虑作序。这样一来,我不写也不行了。
为了给我鼓劲,秋林说会为我配备一个精干有力的编辑团队。这个团队曾经配合作家胡平完成《瓷上中国》(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组稿编辑任务,2015年刚刚配合作者完成了《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的创作出版,经验丰富,号称“梦之队”,会给我的写作提供大力支持。就这样,我被秋林“赶上了架”。
元旦过后,我们的工作正式开始。我们利用双休日讨论故事提纲,社长张秋林、常务副社长刘凯军及相关编辑和我数次商议,反复推敲之后,最终确定舍弃了汉武帝的许多故事,围绕刘贺跌宕起伏的人生脉络来写,把最有吸引力的故事写出来,把读者最关心的谜团解开。就这样,基本确定了写作的方向和思路。
我利用晚上和休息时间写作,编辑团队则给予我“空中支持”。我们在网上不间断交流碰撞。无论何时,我有想法,需要什么资料,他们立即收集提供;我每写出一章来,即发给他们看,他们提出具体意见随时反馈给我。有时候是对稿子本身,有时候是对我的写作进度给予推动。我很快进入一种近乎疯狂的写作状态,常常写作到半夜一两点。有天晚上写得兴起,竟然一口气写了一万七千字,因为坐得太久,站都站不起来,人晃晃悠悠的,像喝醉了一般。
我试图将历史故事,与当今海昏侯墓的考古发现联系起来。比如大墓中出土了十几吨重的铜钱,这些五铢钱都没有年号。墓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五铢钱?这些钱是干什么用的?我看了一些此前的猜测分析,有的说是刘贺当皇帝期间准备的,因为没有来得及公布使用自己的皇帝年号,这些钱币因此没有印制年号而不能流通,最后只能随葬。也有的说是刘贺被废之后,心中不服,因此悄悄私铸了大量钱币,准备造反用的。
这些猜测分析都比较牵强,钱币铸造使用的模子应该是一次性的,不会因为加上年号而两次铸造,因此第一种猜测明显站不住脚。第二种猜测的可能性也不大,被废之后的刘贺处于被监视的状态,私铸这么多钱币这么大的事,不可能逃出朝廷的耳目。我对刘贺墓中出土了这么多没有年号的五铢钱,一开始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查阅汉代随葬品资料时,看到了汉墓有随葬陶制冥币的有关介绍,冥币的形状类似于五铢钱,只不过是陶制的,而不是金属制品。联想到汉代的南昌,青铜冶炼技术已经比较发达,有没有可能是刘贺在就任海昏侯后,利用当时南昌当地的这种便利条件,为自己铸造了一批铜质五铢钱,以作为自己百年后的随葬品。原来这些没有年号的五铢钱竟极有可能是“冥币”,按照汉代“事死如事生”的葬制,不差钱的刘贺给自己预先准备了金属制的冥币,真是个“土豪金”,怪不得出土有这么多。一想到此,我忽然有种“脑洞大开”的快感,将这一分析发现告诉编辑团队后,大家均觉得有理。因此,又在书中增加了一些相关内容描写,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
此类灵光闪现的情景,在写作中多次出现,由此我也领略到无限的创作快感!
春节前,一个月的工夫,近十万字的初稿终于完成。
我们把初稿送给朱虹同志。朱虹同志逐字逐句审读,肯定了这本书写作思路比较清晰,框架构想设计很好,写作视野宽阔,围绕刘贺的人物命运,全景式展现了西汉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近百年重要政治人物的关系,同时提出了很多针对性、指导性很强的修改意见。他希望本书能够起到讲好海昏侯故事,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让海昏侯刘贺墓这一世界性的历史发现,不仅能够得到完善的保护,更能够得到妥当的开发和利用。这些指导和建议,使得本书思考的脉络更清晰,方向更明确,细节更真实,定位更准确。
初稿也同时送给北京的有关专家看,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根据完稿后全书的故事脉络,朱虹同志还亲自为本书起了书名《千古悲摧帝王侯——海昏侯刘贺的前世今生》,给了海昏侯刘贺一个准确的定位:千古悲摧帝王侯,这真是全书的点“睛”之笔呀。在此,要真心感谢朱虹同志的帮助和鼓励!
春节期间,我结合朱虹同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对全书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如今,此书已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付梓出版。
感谢秋林、凯军、“梦之队”,没有他们的鞭策和鼓励,我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部近十万字的兼具历史性和文学性的纪实文学作品的。
这是本人从事文学创作的处女作,期待能给广大读者带去阅读的快感,为广大海昏侯迷进一步了解刘贺提供帮助。同时希望本书的出版,能抛砖引玉,吸引史学界、文学家等各路专家、作家创作出版更多关于海昏侯刘贺的图书,为提升这张“上天赐予江西”的历史文化名片的影响力发挥作用。如果说还有更大的“野心”的话,那就是我想以此书为基础,打造一部有关帝王侯刘贺的影视剧或动漫作品,为我生长的这块热土,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