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CoCo债”下跌
2016-05-04李明敬
李明敬
在中国股市因春节休市的时候,欧美市场出现罕见股债双向大跌。其中以德意志银行为代表的欧洲银行业CoCo债下跌最为显眼。这个为金融危机而设计出的资本工具是否会再次导致金融危机?这对中国银行业来说是否也预示着风险即将到来呢?
德银“CoCo债”大幅下跌
想要回答以上的问题,先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CoCo债。CoCo债是应急可转债(Contingent Convertibles)的简称。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被设计推出,目的是在银行陷入危机的时候,通过债转股或债券本金诚记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补充流动性。当银行发生危机而资本金不足时,可以停止支付债券利息,甚至让债券诚记或者转化为普通股分担损失。后来巴塞尔协议III对于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要求刺激了欧洲银行CoCo债的发行。随着全球进入货币宽松通道,溢出的流动性在全球范围内追逐高收益资产,金融机构杠杆率升高,作为高风险债券的CoCo债券的发行规模也大幅增加。
而这次CoCo债下跌最多的德意志银行是德国乃至欧洲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目前该银行有17.5亿欧元应急可转债。但是随着2015年三季度以来,德意志银行等欧洲银行的盈利状况恶化,市场对银行部门的债券和股票的估值已经迅速下降。自2月初德银公布2015年大幅亏损68亿欧元,市场就开始担忧德银可能无法按时足额偿付,质疑不仅使得德意志银行股价持续大跌近40%,并带来了全球范围的CoCo债抛售以及欧洲银行业全面大跌。
中资银行优先股较为安全
“欧洲的CoCo债,与中资银行发行的优先股,虽然叫不同的名字,但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银行补充一级资本的工具。”摩根大通执行董事谢桐介绍说。CoCo债或优先股其特点有二,一是属于永续债,二是当银行面临问题,达到触发条件时,会自动转成银行的普通股或者在利息支付方面可能面临取消。其实在发行优先股方面,与欧洲银行的CoCo债相比,中资银行毫不逊色。2014年10月,中国银行的65亿美元优先股发行成功,紧随其后,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以及建设银行分别发行了57亿美元、24.5亿美元及30.5亿美元境外优先股。所有优先股大受欢迎,均获得数倍的超额认购倍数。Bloomberg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市场“CoCo债”未偿金额总规模为2763亿美元,其中,中资银行的未偿金额为647亿美元,全球市场占比达23.4%。尽管如此,投资者也不必过于担心。谢桐指出,“中资银行优先股的触发转股的条件,要求核心资本充足率降到5.125%或以下。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中行、工行、交行、建行四家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分别为10.71%、12.41%、12.73%及10.97%,远高于转股触发条件的5.125%。所以说,与CoCo债类似的二级资本债和商业银行优先股目前仍较安全。”此外也有分析指出,中资银行的优先股与CoCo债比起来更偏股,在报表上计入所有者权益而非负债。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5.125%的触发条件时只能强制转股,“虽说这种情况下银行股票本身也不值钱了”,但比CoCo债的自动诚记条款则显得更为温和。
另外,从目前优先股的发行情况来看,仍有继续增加的趋势。根据银监会2012年对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要求,至2018年底,系绕眭重要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需分别达到8.5%、9.5%和11.5%,非系绕眭重要银行需分别达到7.5%、8.5%和10.5%。2016年1月初,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已先后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合计规模98亿元。此外,中信、华夏、平安、民生、交通等各家银行业也纷纷推出优先股发行预案。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银行业不良率继续攀高的背景下,未来银行将继续通过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债市利率也在不断往下走,银行也有动力发行优先股。今年的发行量有可能超过去年。长远来看,总的发行规模有可能达到万亿规模。
银行债券类产品释放红利
反观德银CoCo债下跌,虽然不会像2008年金融危机那样影响广泛而深远,但是暴露了欧洲银行业虚弱的基本面。华尔街日报认为,目前的银行并未达到2008年危机的风险,但在很多方面来看,情况比2008年还要糟糕——整个欧洲银行业的风险在于长期盈利能力的缺失,而欧洲央行早已弹尽粮绝,无力扭转这一局势。同样,中资银行也面临这一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诸多行业产能过剩情况持续恶化,造成银行业资产质量大幅下降,并导致中国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持续升高。同时,金融市场化的推进令银行的盈利能力持续受压。以推行利率自由化为例,它会在信贷损失之外给银行的盈利模式带来额外的压力,2015年银行业的净息差因此收窄约20个基点。所以银行的盈利问题迫在眉睫,发行优先股、发展互联网金融以及抢占移动支付市场等举措势在必行也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更好的分享到银行业债券红利,毕竟进入双赢的局面,正是回归市场本质规律的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