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巷歌者
2016-05-04筱陈
筱陈
当《梦境穿过时光》诗集呈现于读者时,心揣着不安,甚至有种“班门弄斧”的感觉。三坊七巷是崇儒尚学之地,诗人辈出之所,也是一处诗歌的圣地。然而,我还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地将我这些年写就的六十多首吟咏坊巷的连同其它的四十余首诗结集。岁月酝酿出对这片坊巷的情与爱,至深、至切,心中有一种久蓄的冲动,不吐不快。这些诗作是我对坊巷情感的凝结,是对这片土地的景仰。
孩提时,父母时常望着潺潺而流的闽江告诉我,江的下游有一座城叫福州,那里有一处名叫三坊七巷的地方,那是读书人聚集的地方。在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更没有手机之类的通讯工具,夜深人静时,聊天是一天的享受。在昏暗的灯光下,父母给我们讲着关于三坊七巷的故事,讲那里的人,那里的事,从这些故事里,我知道了林则徐这个名字,知道了他是一个伟人,知道了三坊七巷这个地名。可以说,在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这样的一颗种子。
后来,到了省城工作。临近春节,孩子嚷着要灯笼,于是在一个假日,骑着车子,奔向南后街,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南后街,一片花灯的海洋,与女儿一起挑着花灯,买上一对心仪的花灯,回来后挂在阳台上,让屋子充盈着年味。后来,又多次去了三坊七巷,走进了已经修缮一新的林觉民和冰心故居,走进一条条坊、一条条巷,试图去感受坐落其间的一座座民居,然而,只是通过门口钉着的牌子知道院落曾是哪位名人的居所,只能透过紧闭的大门窥探,想从窥探中,穿过时光,吮吸古民居的气息,回味父母讲述的故事。尽管那时还没有启动大规模的整修,但今天看来,福州人有幸,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它得以保存,尤其是在大拆大建的年代里,多少古建筑荡然无存,然而,福州在闹市之中,至今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这片古建筑。
福州的古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要素之一。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2007年,福州市启动了大规模的修复工程,通过修建,三坊七巷重现明清建筑风貌,把一座座名人故居重新呈现于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能够通过这些建筑去感悟蕴藏其间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一次我从三坊七巷回来后,撰了这样一幅联:
走坊串巷明清民居收眼底,
观灯听曲闽都人文契心怀。
这是我以三坊七巷为题材的第一幅楹联。
“诗为歌而作,其诗必歌,不歌之诗不可谓诗。”原始诗歌是“在原始人类为求得生存发展的集体劳动中产生的”。诗歌产生于对劳动生活的感悟,是劳动之余对生活的吟唱,是对感悟生活之后的情感抒发。诗是一种美,能够给人精神愉悦。
诗发乎心声。对三坊七巷的认识,自孩提始,在岁月中渐渐地加深,情感也随之而加深。然而,这时情感还处于蓄积过程,还未达到迸发的程度。
2011年始,有幸拥有了一段在福州市工作的经历。让我有更多机会去体会坊巷: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坊巷保护的研究;有更多的机会在夜晚加班后,独自地翻过乌山去感受南后街的夜市;有更多的机会在清晨乘骑上便民自行车,去聆听文儒坊口的小提琴声,那是一个长者拉出的琴声,这琴声,如诉。
这座坊巷,历来是文人抒情感怀的对象。从《三坊七巷志》,从《三坊七巷——城市的守望》和《三坊七巷》中去了解这座坊巷。读也是走进坊巷的一种方式,它让我对坊巷的认识,从“碎片”而整体,从肤浅而深入。
此时的榕城,正举办“三坊七巷百米长卷”画展。画家以画的形式将三坊七巷风情民俗呈现于人们,以画的形式倾诉画家对三坊七巷的情感。唐代苏轼先生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三坊七巷的光禄吟台是一处人们吟诗的佳处。“三坊七巷”名称的由来也缘于诗句,据《三坊七巷志》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进士刘心香写出了“七巷三坊记旧游,晚凉声唱卖花柔”。著名诗人陈衍的诗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使得“三坊七巷”脍炙人口。
坊巷有魅力,这魅力能够酿造升华心中的诗情。画家以百米长卷表达自己的情感,我能否以百首诗来吟咏这片坊巷。这些年来,我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断地寻找可吟、可咏的对象,然遗憾的是,至今只完成六十余首。
当这些诗歌将要结集奉给这座城市、这座坊巷的时候,我再次翻阅他们,诗意如何,留待读者评说。但我自以为,吟咏的情是真诚的。
我吟咏坊巷中的名人。“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一座方圆600亩的坊巷,涌现出了100多名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影响的人物。这种现象,如磁般地吸引我,让我走进一条条坊巷,一座座庭院,去聆听他们的故事,体察他们的品格,于是有了《林则徐纪念馆》《御碑亭》《魂归来兮,沈葆贞》《严复故居》《与妻书》《林旭,那一声仰天长啸》《甘国宝》《冰心》《林徽因》等吟咏人物的诗作。
我吟咏这座坊巷的建筑。正如《三坊七巷志》中写道的:“‘三坊七巷自晋代发轫,唐五代形成,两宋发展,明清鼎盛,以至于今。虽时代更迭,文明进步,条件不同;但‘城里幽巷,深宅大院总体格局并未改变,古坊巷、古建筑的风貌直至民国后期仍基本得以传续。”这座坊巷,享有“明清建筑博物馆”、“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美誉。“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你可以在走坊穿巷中感受建筑之美,在美感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于是,也就有了《宅院》《宅巷》《宫巷》《文儒坊》《郎官巷》《衣锦坊》《安民巷》《吉庇巷》等一系列关乎坊巷的诗。“建筑是活着的历史,也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我触摸着这些历史记忆。在触摸这历史记忆中,吟出一首首关于坊巷的诗。
我吟咏这座坊巷的文化。“三坊七巷”是闽都的文脉、文脉的集中传承。文化涵养了三坊七巷,体现了闽都文化的地域特色。一座建筑,展现出的是多种文化。我从坊巷中,体现到了建筑文化,于是有了《水榭戏台》《翘角》《老井》这样的诗句;我从坊巷中,体会到了民俗文化,于是有了《灯杠》《长长的青石板》《小小的木鱼》《观衣锦还乡图》这样的诗作;我从坊巷中,体会到饮食文化,于是有了《鱼丸》、《肉燕》这样的诗作。魅力无穷的三坊七巷文化,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记得余秋雨先生这样说过:“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活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三坊七巷文化,涵养了福州人的文化特质,沉淀出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
文化需要涵养、需要滋润。行走于坊巷之间,走进一座座庭院,与一位位先贤进行着心灵的沟通。我在琢磨着, 这样的一片古宅,我不敢说全国仅有,但我敢说的是,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在一个历史阶段,能够产生出如此众多的对历史有影响的人物,却是仅有一地。历经二千多年,坊巷的格局始终不变,文儒坊口镶嵌的《文儒公约》,体现出的坊巷文明,随便走进一个庭院,都可以望见悬挂其上的楹联,仿佛都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我以虔诚之心去感悟它们、这磨再来吟咏它们,于是有了《二梅书屋》《读“十无益”》《紫藤书屋》《坊巷的朗朗书声》《五柳孤松客》这样的诗作。
……
三坊七巷,是一座诗的富矿,有着不竭的诗的源泉。三坊七巷如一根琴弦,撩拨着我的心尖,坊巷如歌,我乐做一个坊巷的歌者。在文章收笔的时候,心中总有言犹未尽的感觉,夜深人静,作了歌词《坊巷吟》:
一座坊巷,岁月浸润,
孕育崇儒尚学之风气
催生灿烂三坊七巷文化。
一座坊巷、西坊东巷
传承千年不变之格局
沉淀出里坊制度活化石
一座坊巷,白墙灰檐
造就闽都建筑之风格,
享明清建筑博物馆美誉
一座坊巷,先贤辈出,
涵养海纳百川之情怀
书写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啊!千年坊巷,文脉绵长
千年坊巷,开放包容
千年坊巷, 民俗纯朴
啊!千年坊巷,故事串串
徜徉坊巷,流连忘返
我仅仅是在吟咏坊巷吗?其实不是,我在吟咏着这座城市的人脉、文脉,吟咏着这座城市的文明。
吟咏中,乡愁绵长、文明传续。
责任编辑 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