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诗传统成就风雅中国
2016-05-04杨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音乐大国,自古以来就有歌诗传统,《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很多都有传谱,都可以歌唱。每一首诗词、歌曲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股乡愁,一种情怀。诗词歌曲的的声、情、意、韵,无不浸染着浓郁的中国人文精神,是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内容。我们想要做的和正在做的,是将传唱诗词歌曲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向纵深拓展。
在比利时华人春晚唱《阳关三叠》
看春晚,办春晚,是海外华人的头等大事,马虎不得。海外春晚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家国情怀的纽带,对于外国友人而言,是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2012年2月8日,比利时根特大学学联“走进这扇门,共唱中华红”春节联欢晚会在学校历史悠久的HET PAND大厅隆重举行。500多名中外朋友欢聚一堂,共迎龙年新春佳节。
晚会以创意MV《走进这扇门》开场。留学生和华侨联手推出了20个精彩节目,其中有个节目是中、比合作演出的琴歌《阳关三叠》。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水乳交融,盛世唐音与巴洛克乐章交相呼应,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得益彰,中国的胡琴与西方的gangba(一种西洋乐器)共同演绎了阳关古道上的千年别绪,令人耳目一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没有料到会来这么多人,还是这么多外国人。我问一位非洲留学生对“春晚”的印象怎么样?他说太有趣了!他们过节从来不会这样。根特教堂的Charles神父是中国留学生的老朋友,每年春晚都会参加,他送了我们一盒亲手制作的巧克力,对我们竖起大拇指。晚会结束后,人们在大厅里合影、喝酒、聊天、握手、吃汤圆,久久不愿离去。真是:莫道海外春来晚,万水千山总是情。
教根特大学学生唱《沧浪歌》
根特大学汉学系的巴得胜教授和安海曼教授对我说,学生们对中国古代歌曲的创作与传播特别感兴趣,经常在课堂上问一些关于中国音乐的问题,请我给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开一场中国音乐讲座。
《东皋琴谱》载有《沧浪歌》曲谱,一字一音、旋律简单。于是,我就教根特大学的外国学生唱《沧浪歌》,没想到,他们一两遍就唱会了。我告诉他们,这是一首渔夫在划船的时候唱的歌,所以应该把划船的节奏、力度和情态都唱出来;我又告诉他们,渔夫的歌声是通过水传播到听者耳朵里的,应该把歌声在水上传播的情态也唱出来;我还告诉他们,渔夫越划越远,声音越唱越轻,越来越空灵,越来越逍遥、缥缈……几个回合下来,洋学生们意识到,要把这首歌的内涵很好地表现出来还是相当有难度的。不过,唱古诗显然比背古诗有趣得多,比利时的学生们兴味盎然、乐此不疲,请我教了十多首中国诗词歌曲,课后还找我要了很多歌谱回去自己练。
安海曼教授说,根特大学的学生很喜欢我上的课,好几年过去了,他们还在问,那位教唱中国诗词歌曲的教授,什么时候再来根特呀?
三代共唱《木兰辞》
旅游巴士穿梭在德法的山水间,我们一行人一路上笑语欢歌。车上有一位名叫梁爽的小姑娘,不到11岁。她在比利时长大,在学校用的是法文与荷兰文,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却让她说中国话,背中国诗。她在车上表演的节目是背诵整首《木兰辞》。她背完《木兰辞》后,我说,五四时期著名艺术家白宗魏先生曾为《木兰辞》谱曲,广为传唱,下面我就唱给大家听听。没想到我刚一唱完,坐在车子后排的李天慈马上站起来说,这首歌我也会唱。李天慈是比利时的一名心理学家,已经73岁高龄。她走到车子前面,从我手中接过话筒又给大家唱了一遍《木兰辞》,旋律跟我唱得竟然差不多。我感到有些好奇,就问李老师,你怎么也会唱《木兰辞》?她说,是爸爸教我的。原来,她的爸爸是一名外科医生, 10岁那年大陆解放,他们一家人去了台湾。20多岁时,她和席慕容一起到欧洲留学,后来便长期定居在了比利时。
德法山水游回来后不久,我们收到邀请,是去参加比利时华人阳光合唱团成立三周年的庆典。庆典当天,李天慈特地带上了她的小外孙,在庆典音乐会上,我和李天慈教授合作演唱了《木兰辞》。
演出结束后,梁爽的母亲——旅比歌唱家卢进华女士来信写道:“同唱《木兰辞》很有意义。其一,这对于在海外出生成长的孩子来说该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梁爽也看了演出,她有点不好意思了,说要继续努力!因为在海外出生成长的孩子学习和生活环境特殊,所以一定要保护他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阅读和理解经典,领会做人的真正含义,并能持之以恒。其二,你和李天慈教授同声吟唱木兰辞的场面使我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这感动来自于你们对祖国经典文化几千年的传承,来自于祖国大陆和宝岛台湾两岸同宗同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德国孔子学院唱《孔子颂》
德国纽伦堡—埃尔朗根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徐艳博士从媒体上看到我们活动的相关报道后给我打电话,让我到她们学院去办一场风雅中国讲唱会。我决定与根特大学音乐学院的Dirk博士合作演唱十首诗词歌曲。Dirk博士是一位非常认真也很有悟性的演奏家,他专门抽出时间和我排练了多次。排练的时候,他让我站在他跟前,尽量配合我的演唱来调节gangba的音色、音强与音长,以增强表现力。在讲唱会上我首先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今天到孔子学院来,当然要唱孔子的歌。孔子还有歌?大家一下子兴奋起来。我说,孔子对中国音乐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能鼓琴,能唱歌,还亲自整理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今天还有《关睢》《伐檀》等传谱。孔子的学生们继承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建立了一整套儒家礼乐制度,这套制度融入中国民间祭祀仪式中,一直传承到今天,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文化大革命以前,孔庙遍布全国,人们在孔庙里祭祀孔子,每次祭祀的时候都要唱《孔子颂》,《孔子颂》来自湖南浏阳祭孔古乐……今天,我们就来唱一唱《孔子颂》……
讲唱会结束后,徐艳院长对我说,杨老师,你唱的这些诗歌我在学生时代都背过,也都很熟悉,你唱得那么投入、传神,我在下面听了有种莫名的感动。中国古代的诗词歌曲实在太迷人了。我说,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要让中国音乐文化被世界人民了解和接受,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孔子学院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也可以在推广中国音乐文化方面做更多的事情。
不久前,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王乙婷同学课后问我,中国歌曲的歌词和旋律都太简单了,似乎不适宜表演。我说,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桑塔·露琪亚》也很简单,照样能唱响全世界。中国诗词意蕴丰富,词意的转换十分频繁,诗中的角色也经常发生变化。我们要通过唱音的强弱、虚实、远近、明暗、断连、冷暖、抑扬等方法来表现词句间这些微妙的关系,要唱有文化的歌,要把歌唱得有文化。
但是,仅有想法和理念不行,要把传承中国歌诗这件事真正做下去,做出成效,就得有扎实的行动。比如说,我们编写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中国诗词歌曲系列教材,配有钢琴伴奏、乐队伴奏、示范演唱;对相关师资进行培训;跟上海市多家中小学、幼儿园、文化机构合作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尽己所能把古谱中的诗词歌曲选出来,译出来,编配成合唱,请青年歌唱家、青年作曲家下到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孩子们演唱并带领他们走上舞台;与著名翻译家赵彦春教授团队协作,将中国诗词歌曲译成英文,走出国门,实现跨区域、跨文化交流……
梦想这件事说远就远,说近就近。将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结合以来,将中国风格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弘扬中国传统,展现中国风采,光大中国精神,用歌声向世界表达中国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经济自信和信念自信。这不是一句口号,行动起来,就能实现。
【杨赛,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邱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