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6-05-04言齐黄文瑾范建美王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2期
关键词:腹腔镜临床效果

言齐 黄文瑾 范建美 王峰

【摘要】 目的 分析和研究腹腔镜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急性盆腔炎患者, 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术Ⅰ组与术Ⅱ组, 各25例。术Ⅰ组患者实施常规开放术, 术Ⅱ组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 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体温复常时间、白细胞复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 术Ⅱ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低于术Ⅰ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Ⅱ组患者住院时间、体温复常时间、白细胞复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短于术Ⅰ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确切, 可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急性盆腔炎;腹腔镜;临床效果

急性盆腔炎是常见的妇科疾病, 是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后所致生殖系统和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出现的炎症现象, 随着病情的进展, 可发生盆腔粘连和输卵管堵塞, 进而引发不孕或慢性盆腔疼痛[1], 治疗难度增大, 对女性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影响。目前,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腹腔镜在医院各个科室均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院将腹腔镜技术应用到急性盆腔炎的治疗中, 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本研究探讨了腹腔镜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本院50例急性盆腔炎患者, 所纳入患者均符合急性盆腔炎诊断标准[2], 有性生活史, 临床以阴道分泌物增多、下腹痛、发热畏寒、脓性白带为主, 以子宫附件压痛和宫颈举痛为体征, 有界限不清触痛包块。

按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术Ⅰ组与术Ⅱ组, 各25例。术Ⅰ组患者年龄最小18岁, 最大39岁, 平均年龄(32.17±4.41)岁。术Ⅱ组患者年龄最小22岁, 最大46岁, 平均年龄(32.21±4.1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术Ⅰ组患者实施常规开放术。术Ⅱ组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取膀胱截石头低臀高位, 常规消毒铺巾后, 沿着脐上缘将皮肤和筋膜切开10 mm左右, 气腹建立后, 于脐上切口置入Trocar, 选择2个麦氏点作2个操作孔, 分别5 mm, 置入Trocar后进行器械操作。腹腔镜下对子宫、直肠凹陷位置、双侧输卵管、卵巢进行探查, 将粘连分离, 吸出脓液, 清除坏死组织碎片和脓苔等, 以恢复盆腔正常结构, 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对无生育要求输卵管积脓者, 可行患侧输卵管切除;有生育要求者必要时给予患侧输卵管造口术, 尽可能保留输卵管, 并对盆腔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反复冲洗, 术后常规引流, 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生素治疗。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体温复常时间、白细胞复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并发症(包括脏器损伤、疼痛、感染)和1年复发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 术Ⅱ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1例)、复发率为8.00%(2例), 低于术Ⅰ组的36.00%(9例)和12.00%(3例),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术Ⅱ组患者住院时间、体温复常时间、白细胞复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短于术Ⅰ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盆腔炎为妇科常见急腹症, 因女性生殖系统结构特殊性, 其发生率高。引发急性盆腔炎的病原体以淋病奈瑟菌和衣原体为主, 属于混合性感染, 感染后容易出现脓肿, 破裂后可发生弥漫性腹膜炎, 甚至危及生命安全[2]。

以往治疗急性盆腔炎的方式主要是应用药物进行全身抗炎治疗, 但部分患者效果不佳。随着病情的迁移, 可转为慢性盆腔炎, 盆腔炎的反复发作对女性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现代医学认为, 应用静脉滴注抗生素可以作为急性盆腔炎早期的主要治疗措施, 在感染未得到控制之前过早进行手术可能造成患者组织损伤或感染扩散。若药物治疗无效且出现脓肿, 则主张行输卵管切除、切开引流等手术治疗。但因长期盆腔炎症可能造成纤维素粘连, 对生殖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出现不孕等, 且在形成粘连和脓肿后进行手术, 因解剖层次不清, 可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3]。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微创手术在临床逐渐广泛推广和应用, 为多数急性盆腔炎患者带来了福音[4]。在腹腔镜的观察下, 不但能够准确快速地作出判断, 及时进行引流术或切除术, 同时可以在盆腔内局部使用抗生素或者抗粘连类药物,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5]。

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 可同时发挥诊断和治疗作用, 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盆腔炎具有切口小的特点, 可减轻患者痛苦, 减少术中失血, 避免给患者带来再次应激[6]。其优势主要体现在:①腹腔镜手术视野清晰, 可探查清除盆腔、腹腔情况, 有利于粘连的观察, 可降低手术难度;②可在镜下明确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 并抽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及早选择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③早期炎性组织粘连较为疏松, 分离较简单, 不容易损伤其他脏器、附件, 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尤其适用。

综上所述, 腹腔镜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确切, 可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爱玲.腹腔镜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医药前沿, 2014, 24(33):262-263.

[2] 胡逸君, 张锦卫.甘露聚糖肽对急性盆腔炎腹腔镜手术疗效及免疫的影响.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11):1798-1799.

[3] 李良.腹腔镜手术对急性盆腔炎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中国社区医师, 2015, 21(4):45-47.

[4] 蔡海瑜, 朱景霞, 郭书焕, 等.腹腔镜手术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5, 15(1):66-68.

[5] 陶素萍, 游继红, 叶小燕, 等.盆腔脓肿腹腔镜手术治疗时机选择探讨.浙江临床医学, 2014, 24(5):783-784.

[6] 付丹, 吴晓娟.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评估.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31(2):118-119.

[收稿日期:2015-12-03]

猜你喜欢

腹腔镜临床效果
腹腔镜疝修补与传统开放疝修补的比较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研究患者卵巢功能在腹腔镜下剥除卵巢囊肿术后影响
腹腔镜下胃袖式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