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T银行安徽分行信贷风险控制制度

2016-05-04骆正清王澍

2016年11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

骆正清++王澍

摘 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给商业银行提供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日益严重的金融风险。作为银行最主要资产的信贷资产,其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以及效益。本文以T银行安徽分行为对象,研究其信贷业务风险控制问题,希望能对该银行加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T银行;信贷业务;信贷风险控制

近年来,世界经济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对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都被日趋严重的风险问题所困扰。T银行创建于1908年,是我国早期四大银行及发钞行之一。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T银行,并以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身份作为我国金融改革的试点行。作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先行者,T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制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在不变的变革过程中,也在不断修正其不足。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T银行安徽分行信贷控制制度及流程为落脚点,分析T银行安徽分行现有信贷风险控制制度。

一、风险及银行信贷风险的相关概念

风险是在某一特定时期,由于各种因素而导致未来结果有可能发生的相应损失。

信贷风险是指借款方由于自身或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而导致其不能按约定时间偿还其借款资金和借款期限内应向贷款结构缴纳的利息而影响贷款机构信贷资产质量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会被一些难以预料的内外因素所影响,其导致的最终不仅限于银行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的差异,很可能会导致信贷资金利息与本金同时无法正常收回。

二、T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流程

T银行安徽分行信贷风险控制流程依次包括以下9个方面:贷前调查、贷款上报、贷款审核、贷款上会、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监控、贷后处理和贷款回收。

(一)贷前调查制度

T银行安徽分行依据总行要求,执行一套严格及完整的贷前审查制度。客户经理选择有信贷业务需求的客户,对该类客户的财务状况,经营能力及贷款主体环境等方面的详细,真实的调查称为贷前调查。客户经理在贷前调查中必须采取实地调查的方式,对于新的授信客户,必须要双人核实。在贷前调查中,客户经理主要针对客户的财务状况、员工构成、企业所处行业概况及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等情况调查。

客户经理需要经自己收集的所有有关企业的资料整理归档,并且撰写授信报告对企业的情况做全面的分析和预测,上报管理部门进行审批。

(二)贷中审查制度

授信审查员接收到客户经理提交的相关资料后,需要对客户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审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授信风险进行独立和专业的评估,对申报方案进行系统审查,并做出授信决策。2.审查时,既要审核借款人提供的各类信息,也要审核申报人的预测和判断的准确性;既要对借款人的风险进行全面审查,也要针对各种授信产品的特点,审查具体品种的风险。3.在授信审查审批过程中,审查审批人员应严格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独立发表决策意见,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

授信审查员批准授信后,需将授信材料上报T银行安徽分行贷审会进行讨论审核,贷审会成员将根据授信材料提出建议,综合多方面意见对授信方案进行审批。

(三)贷后监控制度

信贷业务贷后监控制度是指放款审批后,客户经理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按时对贷款主体的经营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同时核查所有可能会对贷款正常收回造成影响的不利因素。

信贷业务贷后监控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对贷款主体的经营状况、关联企业的发展动向和信贷方案中相关资金的流向进行持续的监测。从而不断更新贷款主体信息,对贷款主体的风险状况进行阶段性重新评级,来判断该笔信贷业务是否已经存在风险或即将面临风险,针对风险的大小,对贷款主体采取相应的减退措施。

三、T银行安徽分行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贷前调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1.贷款主体财务状况与银行预期利润存在矛盾情况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使得银行有时不得不介入一些高风险的信贷业务。比如,近些年,政府号召金融机构支持小微经济的发展,并给一些向小微贷款主体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政策上的优待。但小微贷款主体多数是民营私营贷款主体,贷款主体规模较小,考虑到避税等多种因素,大多财务状况真实性较差。

2.客户经理信贷业务知识不全面

近些年客户经理流动性非常大,许多客户经理往往没有接受到全面的信贷培训就匆忙上岗,这些客户经理的授信分析能力就不必多说了,某些银行人员甚至对于财务知识毫不知晓,这些人员所做的贷前调查往往并不能正确认识贷款主体,降低风险。

(二)贷中审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信贷政策及信贷投向指引存在片面性

信贷政策及信贷投向指引是信贷业务的灵魂所在。根据T银行安徽分行辖下网点众多,各地的经济形势及贷款主体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以本部支行为例,本部支行辖下包括市内的多家网点以及两家县域支行,本部支行的所有授信客户均由相同部门的授信审查员审核,由于县域支行接触到的客户本部市内支行的客户存在较大差异,而T银行安徽分行并没有特别为县域支行制定具有县域地方特色的信贷业务投向指引,从而导致审查员在审批时并不能及时结合县域支行特色,调整审查标准及模式,从而使得一些经营良好的授信客户并不能获得资金上的支持,从而导致了县域地区部分优质客户群的流失。

2.审查员队伍不稳定

T银行安徽分行针对各个不同行业的客户设立了不同审查员进行审查,方便审查员了解该行业及该行业的客户群,但是由于往往只有一名审查员来负责该贷款主体的资料审查,可能会造成对贷款主体看法的片面化,并不能多方面的综合来看待该贷款主体的授信资料。同时审查员离职的现象已经出现,某一审查员一旦离职,由于其他审查员往往不曾接触该名审查员负责的行业,在接手该名审查员的工作之后,不能很快的对贷款主体的状况,所属行业情况进行深入有效的分析,如果匆忙审批,可能会带来风险,而不审批,则会影响其自身的工作效率,对其工作考核带来不利影响。

3.放款部门缺乏对放款资料深层次的审核

在放款阶段,由于客户经理会在贷款主体的所有文件上签名以示对放款资料真实性的负责,故而放款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核实放款资料的完整性后,可能不会深入分析贷款主体资料的真实性,一些细节性失误可能会给信贷资产带来风险。

(三)信贷业务贷后处理制度及相关责任追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贷后资金流向监控不严

贷后监控主要是对贷款资金用途的监控,上面提到,T银行安徽分行在放款时执行受托支付,将贷款资金支付给供应商,但并没有对供应商及供销合同做进一步深入的剖析,可能会导致受托支付资金回流的现象。贷款主体法人往往从银行贷得自己自身需求以外大量资金,而这些资金往往流向了民间资本市场,小贷公司等等,从而带来了风险。

2.贷后监控工作脱离一线实际情况

事实上的贷后监控工作只是贷后监控的第一责任人为了避免接受违规处罚,而遵循上级行制定的信贷手册中的有关规定对贷款主体情况做重复阐述的过程。信贷手册的制定与实际情况一般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要求的调查内容有时往往会脱离实际。在工作繁重的情况下,贷后监控的第一责任人往往达到了尽职免责的目的后,对贷后监控工作就不再深入开展了。

四、B公司案例分析

公司简介:B公司是一家商贸贷款主体,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本200万元,贷款主体主要经营服装、鞋帽的销售。主要经营某些品牌运动服及女装。自2000年就是某一品牌运动服的安徽总带宽,年均销售1.8亿元左右。加盟店近90家,终端直营店铺30多家,直营商场专柜将近20家。贷款主体先于2013年初,在T银行安徽分行申请了1000万的流动资金贷款,顺利批复,并于2014年初偿还。同时贷款主体与2014年初申请继续贷款。申请理由是对于女装市场加大投放量,扩张店铺数量。授信的担保方式为外省的一家鞋业公司和本地的一家服饰公司提供担保,并追加法人无限连带责任担保。贷款1000万流动资金贷款,于2015年初到期,至今本息尚未归还,其中一家担保贷款主体已处于停产阶段,该笔不良贷款目前正在走法律流程。

(一)贷前调查分析

1.财务状况分析

在本笔信贷业务贷前调查中中,客户经理对贷款主体的大部分收入来源的说明,是以直营店、直营专柜和加盟经销两种经营模式为统计口径,列表阐述在授信报告中的。但是店铺数量众多,经办客户经理并没有核实每家店铺的销售额,未收集整理POS单,客户收据底根等有效凭证进行核实,也未挑选部分店铺实地查访经营情况,没有发现本笔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同时对于贷款主体所声称的扩大女装市场一事,客户经理也未能说明,随着租金价格的上涨,以及电商领域的冲击,实体零售行业的整体业绩出现了明显下滑,该贷款主体在这时下还要继续扩张市场,是不合时宜的。

2.担保方式分析

本笔贷款采用的是保证担保的模式,担保方分别是一家外省的贷款主体和一家合本地贷款主体,尽管在贷前调查期间,该行派出两名客户经理前往外省的贷款主体进行贷前调查双核实,但是仅仅停留一天的时间,很难掌握贷款主体详细的生产情况,以及深度检验贷款主体的是否账实相符,所以这次核保同样未能发现风险,是不尽职的核保。

(二)贷后监控环节分析

在贷后监控环节,客户经理在2014年12月底的信贷备忘录中,提到该贷款主体法人因为在某银行2014年9月的到期个人贷款400万元未能归还,其个人征信中该笔贷款已被列入了“可疑”;提到担保单位之一的外省贷款主体目前已经停产、停工,中断与下游代理厂商的供货,法人代表已被免职,法人代表和董事会成员已被完全变更;提到该贷款主体在T银行安徽分行的四季度利息尚未归还,且在其他应还有贷款约3000万,在2015年3月到期。

在该笔贷后监控中,法人已于2014年9月在他行出现违约,而客户经理在2014年12月底的信贷备忘录中才首次提及,可见客户经理在日常监测中,对法人客户的个人情况没有给予关注,对其的征信情况没有按时查询,以至于造成了信息的严重滞后。同时位于外省的担保企业,已于2014年下半年度就处于停工停产阶段,而客户经理在2014年12月底,才披露该项事宜,明显是对担保贷款主体经营情况并没有定期监控和准确核查,当然这可能也和客户经理获取省外客户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狭窄有关。

五、加强T银行安徽分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贷前调查制度

1.细化信贷投向说明,创新信贷业务

客户经理在初步审核授信客户时,最重要的参考标准就是T银行每一年度的信贷投向指引。但是在该说明中,并未表明本年度安徽分行在某某行业的预计投放额度以及占比情况,同时,也没有对某一行业“大中小微”四类型的贷款主体风险做分析。建议信贷管理部门可以进一步细化信贷投向说明,结合目前国家大力要求增加小微贷款主体信贷投向的政策、“大中小微”四类型贷款主体在T银行安徽分行资本回报率RAROC值和在T银行安徽分行利润贡献的情况,给予客户经理更加详细的说明。T银行安徽分行应该结合本行需求,在可以准确把控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创新信贷业务,让客户经理在面对不同的客户时,有更多的信贷产品可以和客户推荐。

2.强化客户经理队伍信贷业务知识培训工作

T银行安徽分行的客户经理队伍近些年流动性较大,除了内部的岗位调整和晋升之外,外部的挖角是主要的原因。建议T银行安徽分行加强客户经理的梯队建设,定期结合实际情况,对客户经理做财务知识和信贷风险控制方面的培训,并且加强考核,要通过一定形式来检验客户经理的学习成果。

(二)强化贷中审查制度

1.加强对授信资料和放款材料真实性审查

建议审查员在审批客户经理提交的授信资料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信贷经验,对提交的授信资料从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全面性等多个方面加以深究。放款中心的相关人员在审核客户经理提交的放款资料时,应仔细核对放款条件,对于放款凭证和放款合同上相关要素的填写以及涂改严格审理,以免日后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2.组建高效的风险管理团队,加强对放款人员风险考核

建议组建高效的风险管理队伍,设立AB角,这样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两名或者以上审查员较为熟悉,在任何一位审查员不能处理手上授信户的情况,都有别的审查员可以熟练接手,既不影响贷款审批进度还可以及时发现风险问题。针对放款人员可能在审理信贷资料时出现的一些疏漏情况,建议加强对放款人员的风险考核,以往合同文本的疏漏问题的惩罚多数是算在客户经理的业绩中,如果追究当笔业务放款人员的失误,并将其列入放款人员的考核当中,应该会有利于放款环节风险的把控。

(三)完善贷后监控及相关责任追究制度

1.提高客户经理贷后监控意识,对重点业务实行双人贷后监控制度

建议通过培训,提高客户经理贷后监控意识,以实例警示客户经理贷后监控绝不仅仅是系统内的录入那么简单,及时有效的监控可以及早的发现贷款主体的经营异常,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同时针对于一些重点高危行业和授信额较大的贷款主体,建议实行双人贷后,则有两名客户经理共同对贷款主体的经营状况进行贷后监控,从不同的角度来判断风险。

2.调整业绩考核机制

依据各支行不良贷款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方式,挂钩不同的利润指标。二是修订经营绩效考评方法中的资产质量考核内容,加大信贷资产质量的考核权重;减少不良贷款下降比例的考核权重,增加不良贷款绝对额下降的考核权重。三是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业务授权,实行分类指导。

3.加强与第三方渠道合作,扩大信息获取来源

建议加强与人民银行、市场监督局、税务机关、水电系统、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评估机构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展外来信息的获取通道,然后多方验证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4.创新处置方式方法,综合调整政策资源

随着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思路、改变策略、创新方法。一是全面深入研究不良贷款处置损失的补偿与转移问题,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促使有利于不良贷款处置的各项政策出台。二是合理调配并综合利用各项政策与资源,使得资源处置最优化和处置成效最大化。充分发挥以物抵债在处置不良贷款中的通道作用。加快抵债资产进出流转,使抵债资产业务成为降低不良贷款的有效手段。(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林云.试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控制管理[J].经济师,2014,7:151-152.

[2] 张清惠.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控制[J].中国经贸,2010,14:42.

[3] 陈豪,吴智勇.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金融,2010,1:32-42.

[4] 龚坤琳.略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J].中国经贸,2010,12:31-33.

[5] 孙琦.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J].中国外资,2014,1:13-14.

[6] 赵峰.商业银行信贷推出时机和策略选择[J].新财经(理论版),2011,2:119-121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信贷业务尽职免责规定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及银行的应对策略
农村信用合作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分析
浅析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信贷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