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理论基础综述

2016-05-04夏友仁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文献综述商业银行

夏友仁

摘 要:中国商业银行需要把握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发挥整体优势、规模优势、科技优势,加快境外机构布局,本文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引导效应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风险规避等经济理论,进行综述来研究银行的国际化经营问题,为商业银行国际化进行有效的借鉴与指示。

关键词:商业银行;人民币国际化;走出去战略;文献综述

伴随着企业“走出去”衍生出的巨大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中国商业银行把握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发挥整体优势、规模优势、科技优势,加快境外机构布局;结合东道国的市场特点,拓宽业务领域,推动其本土化进程;逐步进行结构调整,确立境外机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

中国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发展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能为银行监管部门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理论工具。中国商业银行基于效率结果能更准确地评价其投入和产出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揭示国际化经营效率的理论基础,能为银监会和人民银行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并有助于其制定有效和针对性的监管政策。

自2007年以来,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欧美部分跨国银行纷纷收缩了在海外的投资,一大批银行经营困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增速加快。特别是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截止2015年底,中国银行海外机构资产规模较上年末增长26.15%,拥有23家分行,17家控股子银行和4家代表处。工商银行海外机构资产规模较上年增长64.7%,境外设立了16家分行,13家境外控股公司和2家境外代表处。建设银行海外机构资产规模较上年增长67.74%,境外设立了9家分行,3家境外控股公司和2家境外代表处。中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是提高银行国际化经营效率,以效率促效益,从而总体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效率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实践意义。

一、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在生产上一个国家的两种商品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相对劣势,但两国之间仍然存在互利互惠的贸易基础。一个国家效率处于相对劣势应该以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Aliber et.al(1976)认为各国银行进行国际化发展主要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由于银行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造成不同国家银行间的存款和贷款利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各国银行逐步开展国际化经营和发展。同时他还用Q比率分析得出,资金成本的高低反映了不同国家银行的比较优势,因此也影响了银行利用资金扩大市场份额的能力。

部分学者考虑到各国不同的市场和竞争条件,逐步从比较优势理论引申出了区位优势理论。区位优势理论是指银行国际化投资所在的东道国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在管理体制、市场存贷款利差、税收政策等方面所给予外资银行的各种优惠。或者由于跨国银行的母国的经营环境低于东道国,跨国银行从而可以增加其利润,进而扩大跨国银行产生的吸引力。主要包括税收优惠、存贷款利息差、市场容量、监管环境和其他优势(Goldberg,1981;Decchioli,1983)。

二、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某个特定产业部门组织结构特征的理论和影响特定部门资源使用效益的理论,探究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竞争的组织结构形式以及产业内的竞争关系趋于合理化的方法。Aliber(1976)研究得出在研究银行跨国经营现象方面,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形成一体的。各国间不同的竞争地位引起各国银行间存贷款利差之间的差异。Grubles(1977)提出银行功能的三分类理论。根据银行业务独有的性质,三分类理论将银行国际化功能主要分为:跨国零售业务银行、跨国服务业务银行和跨国批发业务银行。理论分别分析了三种类型银行海外扩张的目的和相对优势,回答了在与东道国银行的竞争中跨国银行如何获取比较优势的难题。三分类理论按照业务性质和功能进行划分了银行国际化经营和发展,为银行的国际化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三、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源自科斯的企业理论和区位理论,Buckley et.al(1976)指出跨国银行根据各国金融市场不完善性的特点和财务保密等特殊金融业务的需要,通过增设遍布全球灵活性的分支机构,从而将外部全球化大市场转化为一个银行内部化的市场,以降低银行自身金融交易的成本和风险。

Rugman将Buckley和Casson提出的内部化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并将其引用到银行国际化分析中。国际市场上由于存在市场之间的不完善性和差异性等特点,从而导致国际市场上内部化获得的收益将大大高于国内市场。银行在国际间实现市场内部化的过程就是国际化的过程。认为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化超越国界的过程,跨国公司就是在将其资源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内部转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按照Rugman的分析,来自同一国家的银行在某一特定外国市场上拥有同样的国际化机会,但内部化理论不能回答为什么同一国家的银行国际化程度不同。而且如果仅仅是因为某一特定金融市场存在不完善性,也不足以促使银行在此市场上建立分行或附属机构。所以内部化理论也不能很好解释国际化银行选择某一特定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理由。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Dunning(1989)了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等成果,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吸收。Gray(1981)运用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解释商业银行国际化行为,研究认为一国企业之所以能跨国经营,关键在于拥有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所拥有的,企业无法支配区位优势,只能适应并利用这一优势。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的政治制度、国家政策和基础设施的优势;二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所有权优势是指企业规模经济效应优势和来自无形资产所产生的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在企业内部,企业运用所有权优势,用来降低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和优势。

在吸纳了区位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内部化理论中有用的观点和内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综合系统地解释了与在国内市场经营相比,在海外市场更有优势的原因。同时也分析了银行如何利用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然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并没有说明内部化目标,也没能探究所有权特定优势的重要性。

五、引导效应理论

“引导效应”理论得出银行跨国战略是由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所引致的,理论主要分为贸易引导型和投资引导型理论。

Aliber(1984)提出贸易引导型理论,认为配合本国的国际贸易是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动机。银行为了提高本国企业的出口竞争能力,在主要的贸易合作国设立经营的分支机构,从而促进银行贸易结算和支付等相关业务更加快捷和方便地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假说(Goldberg et.al,1981)。

投资引导型理论又被称为“追随领导”理论。投资引导理论是指为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后续服务是银行国际化的动机。即对外直接投资的逐步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导致了银行国际化的发展。Kindleberger(1953),Levine(1996)进一步分析了投资引导理论,发现银行国际化发展能相应地刺激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

六、规避风险假说

Tobin和Markowitz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建立规避风险的理论,即国际间接资本流动理论。理论得出在资产组合中变动不完全正相关的不同资产的收益率,资产多样化能有效地降低相同收益率下的非系统性风险。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银行能比地区性银行获得更多的资产组合。因此得出银行开展国际化经营会有效降低银行风险,从而提高净收益。近年来,部分学者进一步研究得出跨国银行的资产分布在不同国家,能有效地规避国别等风险,确保收益的相对稳定性。国际化资产选择的国别先导战略收益高于行业先导战略的结论,即有力地支持了资产国际化可以规避风险的理论(Heston et.al,1995)。

现阶段,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化经营方面的主要研究有: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和发展水平理论。Cantwell和Tolentino在20世纪90年代初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国际化经营的案例,提出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得出发展中国家国际化经营受其内生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纵观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经营发展之路总结为以下几步:第一步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第二步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最后一步是积极寻求进入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开发活动。同时在地理分布上,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投资方向一般沿着周边临近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的路线进行,所以易受“心理距离”影响。

综上理论,其分析范式是以垄断优势为核心,研究问题一般以发达国家的视角,将银行利用其现有优势进行国际化的过程。对发展中国家国际化经营的研究较少。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发展中国家银行应该顺应产业梯度转移,对发展层次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例如非洲或者南美洲,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然而现实中,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却呈现出与理论完全相反的趋势,并且很难用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来解释这种趋势。

七、海外经营机构效率的理论

银行效率是银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学者逐步开始研究商业银行的前沿效率(包括四个效率:成本效率、技术效率、利润效率和X-效率)。国外学者对银行海外经营效率的研究主要是站在东道国的立场上,分析外国银行经营机构与国内银行效率的差异。Berger et al.(2000)认为,由于跨国银行具有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跨国银行的运行效率在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对优势。而在发达国家,除了美国大部分的外资银行运行效率与东道国银行没有显著差异。Chantapong et al.(2005)对比分析了泰国国内银行和外国银行经营机构的效率。研究得出由于更多的外商参与收购,会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压力,同时国内银行通过财务重组,能提高国内银行的成本效率,从而有利于银行客户。Sensarma(2006)比较了印度国有银行、私人银行和外国银行经营机构的效率。在整个对比期,所有银行都提高了效率和生产率。但与国有银行和国内私人银行相比,外资银行表现最差。Thi et al.(2008)讨论了不同的设立方式对外国银行经营机构效率的影响。探讨了三个转型经济国家——捷克共和国,匈牙利和波兰外资银行进入的具体模式,即直接投资与兼并和收购。研究发现并购在效率方面超过直接投资,但并购的银行和国内银行之间没有明显的成本效益区别。Sturm(2009)主要分析了在澳大利亚的跨国银行经营机构之间效率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增加东道国的效率的主要方法是追随客户。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增加降低了东道国澳大利亚的效率和母银行的优势,例如银行规模、信用评级、利润以及母国金融业的发展。Berger et al.(2009)对比分析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国银行经营机构的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是最低的,最有效的是外资银行。拥有少数外国所有权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者普遍以发达国家的视角,运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体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引导效应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风险规避等经济理论)来研究银行的国际化经营问题,认为银行国际化应主要解决投资目的、投资流向和投资决策三方面的问题,上述为其主要观点,可以为商业银行国际化进行有效的借鉴与指示。(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 曾俭华:《国际化经营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1期。

[2] 张邯明、田高良:《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财贸经济》2006年7期。

[3] 张红军:《跨国银行海外经营动因研究—基于中国市场的实证分析》,《金融论坛》2009年4期。

[4] 张健平:《中国银行业广义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8期。

[5] 赵永乐、王均坦:《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及其能力模型的解释结果》,《金融研究》2008年3期。

[6] 周天芸、王泽高:《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海南金融》2009年8期。

[7] 赵伟:《国际化提高银行效率的“动车组”》,《中国外汇》2009年11期。

[8] 朱正罡:《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9] 庄乾志:《银行国际化:环境、组织与中国对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 庄乾志:《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 Berger,Allen N.and DeYoung,Robert,“Problem Loans and Cost Efficiency in Commercial Bank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0.

[12] Goldberg Lawrenee G.and Anthony Saunders,The Growth of organizational Forms of Foreign in the U.S:A Note: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6(3),1981.

猜你喜欢

人民币国际化文献综述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下一步”怎么走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