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东西也买态度
2016-05-04余心言
余心言
春节前,去超市采购。收银员看我买的东西比较多,怕我不好拿,问我要不要买个口袋。我说不用,拿出了自带的口袋。她又看我笨手笨脚装不利落,动起手帮忙,三下五除二便妥帖了。我只能连声感谢。
可惜,遇到这样的收银员的机会不算太多,大约十位中只有二三位。多数是等在一边看,也有个别的不耐烦地催着:“快点。”
想起多年前发生在商店中的一幕场景:顾客请营业员从货架上拿下一件商品,看了不满意,又请营业员拿下另一件,还是不满意。拿到第四、五件时,营业员不耐烦地问:“你到底买不买?”顾客说:“你这是什么态度?”营业员说:“你是买东西还是买态度?”
营业员说得理直气壮。因为那时候是短缺经济,能买到东西就不错了,还计较什么态度。
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了。物资比从前丰富了,一般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有的甚至供大于求。但人们仍然有不能满足的需求。这就更要看供应方的态度了。这态度不仅表现为是不是微笑、有耐心,更应能看得见顾客的需求。
邻居家里新买一棵茶花,养了两个星期,不但树叶逐渐卷缩,原来待放的花苞也渐失生气。卖花者并没有告诉他:茶花是南方植物,喜酸性土,喜潮湿空气,不耐干旱。放在北京有暖气的房子里,浇带碱性的水,茶花怎么活得成。但是大多的花卉市场都是这么干的。连卖杜鹃花都不说明必须浇酸性水,卖水仙头也不说该怎么刻,当然更普遍没有说明书。
我常想,如果有的花摊开展代刻水仙的服务,一定可以多卖许多水仙头。一些卖花人明明闲在那里,却懒得多说几句话。好像能不能养活都是顾客自己的事,活该。可是如果买回去的花老养不活,还能有回头客吗?
都说电商兴起实体商业就没出路了。房租、人工成本都不好比。但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情况好像没有那么严重。那里的物流成本高是一个原因,实体商业的服务体验留人也是一个原因。
有人到日本的商场试衣间试穿衣服时,店员送上一顶发帽,怕她弄乱了发型。一位老人去买皮鞋,试穿时店员拿着鞋拔,双膝跪地为他服务。付完钱,原来穿的旧鞋已经被清理干净,并打上鞋油。这样的体验使人不做回头客也难。即使价钱比网购贵一点,人们也觉得物有所值,物超所值,因为买到了服务,买到了态度。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机器正在一项一项地代替人。人做什么呢?一是制造机器、使用机器、驾驭机器;二是做机器做不了的事,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关怀、体贴、爱护、共鸣。这些都包含在顾客所需要的态度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