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常德,诗意柳城
2016-05-04李远国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5年4月2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桃花源里的城市——常德,是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素有柳城之称的常德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中先行先试,现已实现在3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下“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黑臭水体在消除,热岛效应有缓解”,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在不断的提升。
行动中的常德
早在2004年,常德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并致力于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的提升。常德市的城市排水防涝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和武陵、鼎城、德山、柳叶湖四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水利局按职责分工具体负责,市排水管理处、市污水净化中心、市城镇污水处理监督管理办公室、市市政排水维修公司等单位具体承担城市排水防涝实际作业,参与城市防涝设施维护、应急抢险、易涝点消除和排水防涝管理工作。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挂帅任总指挥、市长任组长,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人大和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市直单位、四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我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注重顶层设计,聘请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院、德国汉诺威水设计有限公司,高规格编制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5—2030年)》,同时配套出台《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制度,从体制机制上,为建设海绵城市、城市排水防洪工作保驾护航。
在常德的河流沿线,波罗格风格的泵房初看起来像别墅,但它实际是这个城市排水排水防涝的“机关”所在,目前常德市已建外排的雨水泵站有7座,总装机容量15735KW,日排水能力1184.2万立方米。已建有雨水泵站37座,总装机容量18589KW,日排水能力达1080.9万立方米。其中“十二五”新建改造雨水机埠17座;新建排水管网282公里;改造雨水管网137公里;新建调蓄池8个,调蓄池总容积达4.5万立方米;新建生态滤池4个,总面积达4.7万平方米;新建御泄洪闸2座。市建成区已建有污水处理厂4座,日处理能力达26.5万立方米;拥有污水提升泵站7座,日提升能力达34万立方米。“十二五”期间新建污水处理厂3座,污水处理日处理能力提升16.5万吨;新建污水处理泵站1座,污水提升日提升能力8万吨;新建污水管网265公里;改造污水管网26公里。
仅2015年江北城区泵站共开机33856小时,排除渍水17281万立方米,抢修、维修共计131次,清除浮渣214车,清除淤泥10000立方米。
行动下的常德
城区内涝风险降低。2015年,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计划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面积为10平方公里、计划工程项目为54个,已完工项目46个,在建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均按国家技术标准要求,因地制宜全面应用了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等LID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设计。
2015年,5月,常德市连续4天暴雨,市区道路仅现星积水,江北城区19处易涝点全部改善。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
城市水系空间恢复。通过对穿紫河、护城河、新河的水系清淤、驳岸风光带建设等水系综合治理改造,拓宽了原有河湖水面、扩展城市水系空间,有效提高城市水系的纳水能力。
雨水排放能力提高。我市已结合老城区改造、棚户区改造、海绵型院落建设,管网非开挖修复等措施,疏通城市毛细血管,暂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建设截流干管,适当加大截流倍数,实现管网雨污分流,雨水的排放能力大大提高,城市污水COD浓度提高明显。
行进中常德
2016年,常德海绵城市拟建89个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109亿元,实现基本完成36.1平方公里实验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落实10万平方米屋顶绿化、100万平方米水生植物栽种、1000万平方米海绵院落改造;建成污水处理出厂水再生利用、雨水利用工程;基本消灭建成区黑臭水体;江北城区水系实现河湖连通,开通水上游船;形成两个园区,即海绵型城市构建生产工业园区,海绵型城市建设人才教育园区;举办首届“国际海绵城市建设高峰论坛”6大目标:
探索中的常德海绵城市,将积极践行落实“十抓”、“六规范”、“四大保障机制”、“六项重点”,探索“十大课题”。
“十抓”,即:“抓组织领导,抓规划编制,抓制度建设,抓专业培训,抓资金筹措,抓舆论宣传,抓行政许可,抓项目落地,抓施工质量,抓绩效考核。”
“六规范”,即:“规范组织程序,规范技术标准,规范筹资投资,规范施工工艺,规范项目评审,规范运营模式。”
“四大保障机制”,即:“协调督查机制,投融资合作机制,项目设计联审机制,绩效考核机制。”
“六项重点”,即:1、立足常德实际,确定南方丰水地区城市内涝防御的有效措施---大中小海绵构建并重。2、坚持源头控制雨水径流。重点建设居民小区海绵型院落、机关事业单位海绵型院落、规模企业海绵型院落。3、初期雨水和合流制排水系统排放的污水在终端得到有效处理。4、用CCTV检测管网,构建排水模型,实施非开挖修复。5、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6、雨水排放纳入城市排水许可规范。
“十大课题”,即城市雨水管理体制、机制、规划、制度和手段的成功变革;南方丰水地区城市组合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件控制雨水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作用的最佳集成;南方丰水地区城市大中小海绵体并重构建,实现从源头、中端到末端获得综合治理效应的开发;城市合流制排水系统排放的合流污水在终端的有效处理;水生动植物高效净化城市黑臭水体的成功路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连片综合效应的开发;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及岸边生态修复综合效应的开发;海绵城市建设建材与构建的研发;项目建设PPP模式合作的最佳建设经营效率与效益,实现政府、社会资本和老百姓的多赢;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考核指标检测与监测系统化、数字化、自动化的实现。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攻坚克难、打造范例、兑现承诺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有信心和决心圆满完成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任务,切实解决我市目前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尚存的突出问题。
(作者系常德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李远国 常德市海绵办陈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