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助力“春耕”

2016-05-04蒋钊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春耕农业

蒋钊

又一年春耕生产已经由南向北全面铺开,田间地头已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古人常常把有关耕种的经验总结为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的一句句农谚,虽通俗易懂却不甚精确,类似“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吴炳方的工作却绝不仅限于此,他的团队每一季度都会完成一份100多页的“全球农情遥感速报”,从气候、病虫害、灾害等环境数据到产量、价格、变化趋势等预测分析,涵盖全球几乎所有农业主产区的状况。他的报告用当下时髦的词概括就是“农业大数据”。

“信息化大数据对整个人类社会乃至于社会组织生产生活方式都带来深刻巨大变化。”农业部市场司副司长王小兵4月2日在首届“春耕论坛”上发言。“未来搞农业不一定非到地里面,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做农业。”

这场以“农业大数据助力产业升级”为主题的春耕论坛,汇聚了农业部、天津农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政府、科研、教育机构的多领域专家学者,探讨大数据技术为农业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大数据业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李克强2015年在给贵阳国际数博会贺信中指出“数据是基础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2015年12月29日农业部印发《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破解农业发展难题迫切需要农业大数据,“推动大数据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等融合,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大数据是问题驱动。”北大张平文院士为会议致辞。“我们从事研究、制定政策等,都首先要想好为农民、农业做什么事。也希望通过大数据、信息化服务,让农村成为大家向往的地方。”

王小兵(农业部市场与信息司副司长):扎实推进农业大数据落地生根

目前网络宽带覆盖我国93.5%的行政村,农村网民1.95亿,占农村人口28.4%,比城市71.6%低43.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50.3%低21.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发展农业大数据有规模优势、后发优势。而农业的数据资源载体和应用市场又有着明显优势。农业气象、农业资源环境、农作物育种、农业生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流通、农机作业等方面每天都产生海量数据,农业大数据本身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将会对农村社会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农业大数据已经成为现代农业新型资源要素。王小兵认为,在推动农业大数据工作中,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中心任务,以智慧农业为目标,以发挥大数据预测的核心功能为根本,以实践应用和实际成效为关键,建立健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发布、服务体系,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的能力和水平。

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发展路径,最大程度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尽快形成海量数据,加快实现农业数据化、在线化。通过完善传统监测统计渠道、开辟物联网数据采集渠道、创新互联网数据采集渠道来优化数据采集。

农业大数据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找到着力点,找到显示成效的亮点。通过跟用户最近的数据实现产销的衔接,倒逼农业的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

农业大数据建设不会是一蹴而就的。王小兵认为,推动农业大数据建设可以从单品种、小数据着手积累,逐步形成全品种、大数据。例如,已经着手开展的生猪消费趋势为导向的全产业链监测试点。在区域上,可以选择有积极性的省份,联合产学研各方力量,开展大数据建设试点。

毛科军(天津省农委副主任):“三网联动”改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2013年天津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三个“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天津、上海和安徽)之一,到现在天津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已启动整整3年。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建成了国际先进的农业物联网平台和30个智能化核心试验基地,实现了有农业区县和主要菜篮子产品两个“全覆盖”;推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工程建设,建成了放心菜、放心肉鸡、放心生猪监管追溯平台,基本实现了生产可控、安全可管、产品可溯;农产品电子商务新增网上营销农业企业、合作社500多家,产品800多种;开展了标准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制定地方标准25个,制订了《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物联网产业体系十三五规划》。

作为推动农业大数据建设的实践者和先驱者,天津市农委在推动工作中将农业大数据建设分解为“物联网、电商网、信息网”三大网络,以实现“三网联动”为发展方向。目前已分别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建设、休闲农业大数据建设、土壤资源与墒情大数据建设。下一步天津市计划在“物联网+农业”数据上,加强农业生产灾害预警与智能化控制,建设基于大数据的现代育种体系和完善大数据相关标准。在“电商网+农业”方面,推动建设休闲农业大数据、名牌产品大数据和农资大数据。在“信息网+农业”方面,完善农业物联网凭条、完善政务网平台、完善123316等科技服务网平台。

张峭(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所主任):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农业保险管理升级

农业是高风险行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每到春耕之时,种什么成为农民最纠结的问题。2007年以来,我国每年一号文件都提出开展农业保险、建立农业巨灾分散体系的要求。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各自的“农业安全保护网”,而我国自2007年中央财政开始提供保费补贴以来,农业保险正在取得快速发展。根据数据统计,农业保费收入从2007年53亿元增长到2015年375亿元,目前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位。农业保险产品数量达到1000多个,覆盖了上百个(类)主要农产品。此外,农房保险、农机具保险、设施农业保险、农产品质量保险、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涉农险种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粗放型”的特点:产品粗放、定价粗放、承保粗放、理赔粗放。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加说明,要想实现农业保险的精细化管理与服务,要想尽快建成“农业安全保护网”,就需要加大对农业大数据的挖掘与应用。

农科院信息所在农业保险管理与服务水平上做了很多深入研究与探索。优化农业保险品种,借助气象数据库进行风险评估和价格预测;基于农作物单产数据、农作物灾情数据和农作物单产灾情融合数据科学厘定保费;运用逐点移动采集、逐点精确采集、高清影像手动勾画采集三种采集方式确定标的物面积;借助卫星GPS遥感勘探、无人机勘探、互联勘损技术等实现精确定损。

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风险管理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但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仍亟待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今后,仍需以现代信息技术来引领我国农业风险管理的快速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春耕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做好春耕备耕 保障粮食安全——各地春耕备耕动态
380多万吨国储春耕肥投放市场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春耕始万物生”春耕备耕正当时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春耕备耕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