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字典”余怀恩
2016-05-04朱耀儒
◎文/朱耀儒
“秦腔字典”余怀恩
◎文/朱耀儒
你想知道古城西安有多少秦腔院团吗?你就去问余怀恩;你想知道陕西秦腔有多少流派吗?你就去问余怀恩;你想知道某一本秦腔戏演绎的是什么故事吗?你就去问余怀恩;你想知道秦腔名演员的艺名吗?你就去问余怀恩;你想知道折子戏《放饭》《卖画劈门》的本戏叫什么吗?你就去问余怀恩;你想知道秦腔界有多少父子、兄弟、伉俪吗?你就去问余怀恩……总之,凡是有关秦腔的所有问题,你在余怀恩那里都会得到准确、完满的回答。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余怀恩确实可以称之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秦腔字典”。
余怀恩是什么人?为何可称之为“秦腔字典”?概括地说,他是一位超级戏迷,是戏迷中的翘楚。他在《我与秦腔的六十年情》一文中,用秦腔唱词的形式这样介绍自己:“小老我本姓余祖籍长安,灞河北渭河南草民家园。自幼儿受父母熏陶感染,喜秦腔屈指算六十余年。为看戏周边村我都去遍,为看戏我哪管路远道艰。为看戏我不怕烈日炎炎,为看戏我何惧地冻天寒。”大约从十多岁开始,余怀恩就对秦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攒两毛钱买张站票看戏,他就从早餐里省钱,两分、三分地积攒,攒够两毛钱后就去挤在大人中看戏,常常一站就是几个钟头,也不觉得累。每次看戏回去,他都乐呵呵地在家里哼唱秦腔。为此,父母常常说他“不务正业”。那时候,说起来也真有些奇怪,课本上的唐诗他不容易背熟,可听一遍戏,就能清楚地记住大段的唱词。
由爱看戏、学唱戏到想成为一个秦腔名角,是年幼的余怀恩憧憬的一个美梦。升初中那年,考完试后,余怀恩一个人偷偷跑到戏曲剧院培训班去找“西北第一大净”田德年。他对田德年说:“田伯伯,我想考剧团,跟你学唱戏。”田德年看了看余怀恩说:“你会唱戏吗?”余怀恩点头说:“会。”田德年说:“那你给我唱几段听听。”余怀恩就唱了两段。田德年听后觉得还有点戏味,有培养前途,但考虑到这孩子是自己来的,不知他家里人同意不同意,便对余怀恩说:“你唱戏可以,关键是要得到家里的同意。”余怀恩一听必须要父母同意,心里一下子就凉了。说他“不务正业”的父母怎么会同意他去唱戏?所以,他只好怏怏不快地回家去了。
秦腔名角当不成,可对秦腔的热情不减。上了中学后,余怀恩依然爱看戏。不过,此时看戏就不是看热闹了,而是去学习和思考戏剧中表现的知识和道理。通过看戏,他懂得了忠孝仁义,懂得了礼仪廉耻,懂得了勇猛刚强,懂得了纯朴厚道。总之,看戏让他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中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无论是做公安干警,还是做人民教师,余怀恩一直关注着秦腔。他关注秦腔,不光是听听、看看,而是悉心收集有关秦腔的资料。六十年来,他登门拜访秦腔名家,自拍和收藏剧照,考证秦腔名家的轶闻趣事。这些活动,让他投入了近10万元资金。回顾漫长的收藏之路,他激动地说:“秦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陕西人民劳动之余抒发感情、愉悦身心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秦人内心深处无法割舍的故土情怀和重要的文化符号。我收藏这么多的秦腔剧照,就是希望将这些经典的剧目、文化以及凝结在其上的感情永久地留下来,让它作为我们秦人的骄傲一代代传承下去。”他所收集的秦腔资料具有丰富、珍贵、准确、完整、详细等特点。你只要去看看他举办的《余怀恩秦腔老照片珍藏展》,就不能不为之惊讶和感佩了。
2012年,西安易俗社百年庆典期间,西安秦腔剧院、《大秦腔》编辑部合办的《余怀恩秦腔老照片珍藏展》在易俗社老剧院隆重展出。一米宽、两米高的60块展板围满了易俗社的大院。整个展出共分七大部分:易俗社剧照、省戏曲剧院剧照、三意社剧照、尚友社剧照、地方剧团剧照、秦腔脸谱、秦腔重大活动纪念照、西安市秦腔剧院易俗社、三意社当今精英等。这些照片囊括了近百年秦腔四代人上千位名角的精彩瞬间。展出历时20天,每天参观者川流不息,络绎不绝。不仅有大量戏迷前来观看,许多秦腔演员和他们的家属也都赶来一睹秦腔名角的风采。20天里,年逾古稀的余还恩亲莅现场,主动向参观者解说。参观者有的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提出自己的希望,但无一不对余怀恩所做的大量收集工作热情赞扬、真诚鼓励。来自关中和山西、河南、甘肃、北京的戏迷对珍藏的近千幅照片赞不绝口,对余怀恩的收藏考证敬佩有加,都说他做了一件颇具功德的大好事。来自台湾的青年学者曾柏豪更是心存景仰,言辞恳切。他离别时留下如此赠言:不知上辈子烧了什么高香,竟有幸遇上文化瑰宝!一位来自新加坡的朋友临别时激动地说:“老余不简单,为秦腔传承作出如此巨大贡献!”中央电视台的党政训老师看了展出后留下“生丑净旦演绎人间沧桑,唱念做打彰显道德美丑”的佳句。
说起秦腔资料的收藏,余怀恩说,以前都是出于对秦腔的热爱,只是爱看爱听罢了,真正收藏也只是近二十多年的事。因为收集资料要花费许多时间,退休前哪有这么充足的时间?他说的不错,退休后,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秦腔。作为《大秦腔》杂志的记者,省城各个院团和民间诸多秦腔班社的演出活动,省、市电视台举办的各种秦腔大赛,都可见到他高大的身影。你只要看看他写的那些文章,就不难知道他对秦腔是多么了如指掌了。《解放前后秦腔男旦和女旦》《五十年代西安市秦腔名角百人赞》《秦腔名家的名字趣闻》《秦腔名角行当之变》《秦腔班社与演员的艺名》《秦腔名家的小名》《说丑角大家》《把人物演活的秦腔名家》《趣说秦腔“三国戏”》《五十年代西安秦腔回忆》《秦腔名家“反串”趣谈》《辛亥以来陕西多位老干部的秦腔逸闻》《西安易俗社名家誉称》《易俗社百年称谓和历任社长》《陕西各地县五六十年代名演三十家》。阅读这些珍贵的文章,怎能不对余先生,肃然起敬?
余怀恩收集秦腔资料的最大特点是视野广阔,范围很大,不仅有省城的著名院团,也有关中各县、市秦腔班社,甚至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的秦腔资料他都收集了不少。他不仅收集了极为丰富的资料,也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和他说起省城著名剧社的历史,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说易俗社是辛亥革命后我国戏曲班社惟一将戏曲教育、学习文化、戏曲演出相结合的新型艺术团体。它成立于民国元年(1912年),原名“易俗伶学社”不久改为“陕西易俗社”,建国后才改为“西安易俗社”。从1912年到1949年,易俗社共培养了13期学生,计有600余人。新生入学时,名字中需有“中华民国易俗”次序中的一个字。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学生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增强自信心。比如“中”字,就有王秉中、沈和中、刘毓中、高希中、刘建中、高符中等;“华”字就有王月华、杨启华、雒秉华、宋上华、张咏华、宋仲华等;“民”字就有刘迪民、耿善民、张秀民、王霭民、王天民、马平民等;“国”字就有刘秉国、孙省国、阎振国、赵晋国等;“易”字就有李可易、路可易、康顿易、杨天易、王保易、田畴易等;“俗”,就有刘箴俗、汤涤俗、杨令俗、阎振俗、朱训俗、杨理俗等。易俗社建国后招收了14期学生,仍按社章规程起名,不同的是打破惯例,男女兼收,统一起名。易俗社造就了许多技艺超群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各有拿手戏和辉煌时期。
余怀恩说他出生于“草民家园”,这是他谦虚的说词。其实,他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他的父亲余海丰早年参加革命,建国初曾任长安县文教县长,后来任民进陕西省委员会秘书长。余老先生喜爱文史和秦腔艺术,一生和许多秦腔名家都有交往。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背景,这就为余怀恩采访、收集秦腔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说到这里,余怀恩露出了欣慰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