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言志”与“词缘情”看贾宝玉的“志”与“情”
2016-05-04任今晶
任今晶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
从“诗言志”与“词缘情”看贾宝玉的“志”与“情”
任今晶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诗言志”与“词缘情”这两个诗学命题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志”与“情”也被赋予了诸多意义,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其独特的人文情感的意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于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可谓既有“情”又有“志”。对于这种“情”与“志”的情感,曹雪芹将其升华。本文依据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情”与“志”,来分析曹雪芹的情感价值观。
关键词:诗; 词缘情;贾宝玉;意淫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情”与“志”是诗学上重要的命题,在以往研究范围中,对于其独特情感含义关注度不如其诗学本身上的意义,然而《红楼梦》作者却将这两者结合,来表现《红楼梦》独特情感内涵。
一、“志”与“情”
“志”在《说文解字》中有着这样的解释:“意也。”[1]571即“志”乃意志的意思,包括一个人的理想和方向称为志。而“情”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人之阴气有欲者”,[1]12“情”,即人本身的欲望,“欲望是一种情感结构,固定在某种特定的形式上,不是在目光里,就是在心灵深处。”[2]1可见“情”是眼见心生的一种情感,属于未经过理性的思考,而“志”是一个人由最初的“情”经过理智的思考而上升到的一种理想的境界,即最初的欲望升华。
《尚书﹒尧典》记载:“诗言志,歌咏言。”[3]190诗是一种表现一个人志向和理想,发出心声的一种方式。表现人的心声势必要经过人理性的思考,故而为“志”。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指出“ 古之作诗者,发乎情,止乎礼义。情之发,因辞以行之;礼义之旨,须事以明之。”[3]37可见挚虞认为,诗人作诗是发于眼见心生之情,但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情欲需要经过修饰,要将“礼义”这样的主旨,通过诗歌显明出来。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总结“志”的作用,“志者,文之总持。文不同而志则一,犹鼓琴者声虽改而操不变也。”[4]171“志”是总领文章的作用,包含着文章的思想与内涵,虽然文章不同,但总体的思想都是一样的,传达着诗人的理想与志趣。
诗歌由最初的“诗言志”逐渐转向了对于“情”的关注及至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3]63,它既是与《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3]273的一脉相承,又非全盘否定“发乎情,止乎礼义。”陆机指出了要想让诗歌充满感情,拥有审美的情趣,那么“情”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志”与“情”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相辅相成的命题。诗论家们开始不仅仅关注诗歌表现的理想与志向,更将目光转向了隐藏在其背后的情感,并大胆的承认情感在诗歌创作的中的重要作用。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提出了“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3]406“情”是文章的经脉,“理”即“志”是文章的纬线,人因内心最初的情感发而为诗,这就是一篇文章的由来,而只有当既有情又有理的结合的时候,这篇诗文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有“文采”。
不否认“情”在文章中的作用,而作为儒家正统理学思想代表朱熹在《答杨宋卿》一文中表达了自己心目中好的诗文“然则诗者岂复有工拙哉?亦视其志之所向者高下如何者。是以古之君子,德足以求其志,必出于高明纯一之地,其于诗固不学而能之。”[3]346好的诗人必定有高尚的品德去追求诗歌的“志”,然而紧紧发于“情”的诗歌尚未升华的作品,是无法与达到“高明纯一”的诗作相比的。
朱熹之后的更多的诗论家们将“志”与“情”并行为诗歌重要的组成因素。例如叶燮在其著作《原诗·内篇下》中提出“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3] 49又有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诗纬含神雾曰:‘诗者,天地之心。’文中子曰:‘诗者,民之性情也。’此可见诗为天人之合。”[4]203-204可见真正的好文章,好诗作就是诚实的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志”结合。好的诗歌不可或缺的是情感与理智的结合,拥有含蓄传统的中国诗人们,将自己的情感穿上了华丽的外衣,升华到了端庄典雅“志”。周振甫先生这样总结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诗言志,要求这种情志是感于物而动,是从外物的接触中产生的,是具体生动的,不是宣扬某种理论。诗缘情,侧重在抒情,她的积极方面:打破了“止乎礼义”的限制,破除了“止乎礼义”的消极面;其次,侧重抒情,赞美了诗的这种新的面貌,对发展抒情诗有帮助。”[5]89-90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志”与“情”之间的情感含义。“志”即理性的,合乎礼义的情感。而“情”则带有更多的非理性色彩,源乎人的心声,与礼义关系甚小,甚至可以说是人的一念之思。但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二者相辅相成。以“情”为基本,以“志”作为诗歌的升华的层面,才能创造出好的文章。而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则将二者表达到了极致。《红楼梦》中曹雪芹在第一回中写道“大旨谈情”,意思就是说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言情”,这不是在重复“才子佳人”的故事格式,而是将塑造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作为小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贾宝玉的“情”与“志”
大观园中女儿众多,宝玉从小与众女儿一同成长,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贾宝玉的情感是丰富的。依据前文分析,“志”是理智的,正常的社会化的合乎伦理道德的情感,于宝玉这种身份的公子而言,“志”情感就是一种符合世家贵族礼仪规范的情感。而“情”则是非理性的,属于人的私情和隐情,即宝玉出于男性天性欲望的一种情感。
在与黛玉的爱情展开之前,秦可卿的出现是不可忽视的。《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引导者正是他的侄媳妇秦可卿。“更可骇者,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6]90“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6]37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兼美”的秘密,乃是兼有宝钗和黛玉之美,而这样兼美的女子,正是宝玉内心深处渴望的情欲对象。梦境中警幻仙姑授以宝玉云雨之事,梦中的宝玉与可卿“柔情缱绻”、“难解难分”,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秦可卿的出众与宝玉内心的情欲对象即兼有黛钗之美,另一方面我们不难发现可卿是宝玉的内心所爱的对象,更是他的性启蒙者。而这样一种关系显然是属于“情”的范畴,它不符合礼仪的规范。“伟大的文学是一种向生命/生活虔诚地开放文学,而生命/生活是什么又可以被伟大的文学所阐明”[7]373《红楼梦》向我们虔诚的展示一个人的心里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正是有了这种情感的铺垫,才使得后文的爱情变得顺理成章,而这样的文字却丝毫没有一丝色情的含义。也正是由于这样“情”的情感铺垫,才标志着宝玉生理上的成熟,为后文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提供了一种生理基础,这种爱情便成为了真正的爱情。因此我们不能说宝玉与秦可卿这段描写是低俗的,这样的“情”是该被我们鄙视的。
大观园中女儿众多,贾宝玉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对于青梅竹马的林妹妹,贾宝玉给予她的是不同众女儿的一种情感,是属乎“志”的情感。纵然有了生理上的成熟,以及在“情”的驱使下与袭人初试云雨,但宝玉对黛玉没有一点轻佻表现,完全是精神上的共鸣,升华到圣洁的层次。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是宝黛纯美爱情的描写。从宝玉一进屋子说要与黛玉解闷,到二人“对面倒下”,“暖香”、“冷香”的玩笑与打闹,再到后文“咱们斯斯文文的躺着说话儿”宝玉杜撰出了“香玉”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清纯可爱的小男女玩闹的情感画面,他们天真的打闹着,无忧无虑的释放着心照不宣的爱情带给他们的欢乐,他们尽情的享受着爱情带来的甜蜜。这就是所谓的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一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3]35我们真实而又深切的感受到了青梅竹马纯洁的爱情,即便是言情,也毫不“艳情”。
《红楼梦》中的称呼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注意到他们之间彼此的称呼是“好哥哥”、“好妹妹”,曹雪芹在这里运用“哥哥”“妹妹”,其实是中国传统爱情中的一种符号,在这样清纯的故事情节中,加之如此的称呼,我们仿佛也嗅到了这其中的馨香。刘梦溪在《〈牡丹亭〉与〈红楼梦〉》中这样总结到 “大家可以想象,两个人的亲昵、逗趣,而且还杂以肢体动作,说明宝黛的情感已经到了怎样的亲近程度。我们还需留意他们之间的称呼,黛玉告饶,叫的是‘好哥哥’,宝玉求饶,叫的是‘好妹妹’。‘哥哥’、‘妹妹’的呼唤,是中国式爱情的特用符号。《红楼梦》描写的宝黛爱情,为此一符号模式立下了典范。”[8]449徐瀛在《贾宝玉赞》中这样描写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情感。“宝玉之情,人情也。为天地古今男女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而适宝玉为林黛玉心中、目中、意中、念中、哭泣中、幽思梦魂中、生生死死中悱恻缠绵固结莫解之情,此为天地古今男女之至情。”[3]401
对于宝钗,宝玉是出于姐姐的一种情感尊敬着,在内心深处对其一种情感上的放弃“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她身上。”[6]8由宝玉的想法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林妹妹,他可以与之有着肢体上纯洁的亲近,而对于宝钗,肢体接触这样的念头他是根本没有过的。对于宝姐姐,宝玉也是“志”的情感,但是这样的“志”却与林妹妹的“志”不同。一个是虽然恪守女德符合封建道德规范但精神却与自己毫不相似的姐姐,这仅仅是出于一种尊敬;一个是虽然与世俗格格不入但精神与心灵高度共鸣并且渴望与之共度一生的妹妹。贾宝玉的心中很清晰的区分着这两种情感。
可卿的性启蒙证明了贾宝玉生理的成熟,加之贾宝玉可以清楚的面对黛钗之间的情感,清楚的区分“林妹妹”与“宝姐姐”的不同,证明了宝玉心理上的成熟,在曹雪芹的笔下,“情”与“志”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曹雪芹将一个人的真实情感真实的再现出来。
三、“情”与“志”的升华
“情”由心生,“志”给人以礼仪的规范。有了秦可卿给予宝玉生理上的成熟为条件,宝玉与黛玉的爱情上升到了圣洁的层次才不会觉得突兀,我们世俗的希望,宝黛这样青梅竹马纯洁的爱情会有一个圆满的大结局,但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看似美好的爱情却有着难以结合之痛。
“中国传统社会男女之间的爱情感受,婚姻与爱情分离,足以成‘痛’,情爱与性爱分离,足以为‘苦’。《红楼梦》既写了有爱情却不能结合的‘痛’,又写了有情爱而不能实现性爱的 ‘苦’, 此外还有大量的既无情爱又无性爱的‘悲’。”[8]《红楼梦》中真正的爱情往往是难以结合的,真正的爱情是一种“志”的相通,一旦涉及到“情”便失去了爱情的纯洁。因此宝黛拥有爱情注定是无法结合,金玉拥有婚姻却是没有爱情的结合,这二者无疑都是痛苦与不幸的,于是曹雪芹将这种情感升华。
曹雪芹在这里清晰的指出了“情”与“志”在一个人的情感中的不同,它们有着严格的界限。人们通常将“情”等同于爱情,但却忽略了爱情中精神相通崇高圣洁的“志”层面。仅仅拥有发于人的非理性的情感的爱是不能长久的,也不能将其称之为爱情。而忍受住了这样情欲的冲击,将这种冲动提高到一种宁静的情感高层境界,人的拥有理性的合乎道德的“志”才可谓之为“爱情”,这样的爱情便是长久的。我们看到曹雪芹将“情”完美的向“志”的一种转变,书中的贾宝玉“情”“志”观正是反映了曹雪芹超人的人生感悟。贾宝玉在这个世俗理念相反的世界中特立独行着,当然也不可否认他出于天性的“情”,故而有与袭人云雨之情,趁着母亲午休调戏金钏,爱吃姑娘们嘴上胭脂的放浪本性。但贾宝玉却清楚的知道在他的心中唯一能与自己精神和心灵相通的人便是黛玉,这就是宝玉成熟的心理进化为“志”的表现。
在《红楼梦》中,为了更好的传达出自己对于“情”与“志”这两种情感的不同看法与理解,曹雪芹将这种难能可贵的情感,在贾宝玉身上付诸实践。无疑贾宝玉的情感世界是小说中精彩的篇章,他的“情”与“志”值得我们仔细去品读。
四、结语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身上,完美的体现了“情”与“志”的不同。当“志”以“情”为前提,“情”在理性的作用下升华为“志”时,人的情感才达到了最崇高安宁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现代版)[M]徐铉,校定.王宏源,新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 [M]程章灿,译.田晓菲,王宇根,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周振甫.周振甫讲古代文论[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7] 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刘梦溪.《牡丹亭》与《红楼梦》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李兆平]
From “Poems Aspirations Expressing” and “Ci Originated from Emotions” to Study Jia Bao-yu’s “Aspiration” and “Emotion”
RENJin-jing
(Nor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Lanzhou730030,China)
Abstract:“Poems Aspirations Expressing” and “Ci Originated from Emotions”, which are two poetic propositions that have always been paid attention by researchers.“Aspiration” and “emotion” have been endowed with many meanings, and the meaning of human feelings should not be ignored.As one of the character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Jia Bao-yu has both “aspiration” and “emotion” to those girls who live in the Grand View Garden.For this kind of “aspiration” and “emotion”, the writer Cao Xueqin sublimated it.This essay will analysis the emotional values of Cao Xueqin,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spiration and emotion in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history.
Key words:poems expresses aspiration; ci comes from emotion;Jia Bao-yu;psycholagny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0X(2016)03-0042-03
作者简介:任今晶,女,四川崇州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0-12;修回日期:2015-12-19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