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各地渔业“十二五”成就荟萃(五)

2016-05-04

中国水产 2016年4期
关键词:十二五渔业水产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各地渔业“十二五”成就荟萃(五)

北京市农业局

“十二五”期间,北京渔业通过大力实施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渔业资源养护与增殖、不断推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努力保障渔业安全生产、全面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着力加快渔业科技创新等措施,加快了生产要素集聚,形成了一批高端、高效的特色渔业,实现了“十二五”既定的发展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

调结构、转方式,都市渔业不断完善。一是定位目标不断清晰,明确新时期北京现代渔业定位方向,即“生态渔业、籽种渔业、休闲渔业和精品渔业。”二是布局趋于合理,在总体上形成“4610”的发展格局,即四个渔业资源养护和增殖重点区域,六个重点养殖观赏带,十条重点沟域。三是产业基础逐步夯实,建成了一批“水循环、机智能、鱼安全、场美化、路成网”的高端高效健康养殖基地。四是保障环境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渔业实施了“三个安全”建设,即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强化了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

小产业、大功能,四种渔业亮彩纷呈。精品渔业稳步发展。“十二五”期间,北京加快渔业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对陈旧、落后的渔业养殖设施加大改造力度,使产能从每亩7000吨提升到2.2万吨。大力推广池塘微循环推水养殖设备、物联网实时监控设备和综合物理净水设备,实现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努力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建设,重点做好健康养殖示范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和无公害养殖示范场的认证工作。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实现抽检全覆盖,实现连续五年检测合格率均达100%。

生态渔业成绩斐然。通过发展高效节水工厂化养殖、循环温室养殖和标准化池塘改造建设,大量节约养殖用水,减少养殖排放,基本实现了资源集约化利用。通过积极推广和实施池塘生态化养殖,强化了生态渔业涵养水源、水质净化、改善空气质量、固碳释氧、蒸腾吸热、栖息地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为北京建设宜居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5年间累计投放鲢、鳙、草、匙吻鲟、细鳞斜颌鲴等各类水生生物1亿尾以上。

休闲渔业势头迅猛。“十二五”期间,北京打破渔业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突破行业、部门和地域的界限,通过对渔业生产资源、土地水域资源、人才智力资源和市民需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实行个人投入和政府扶持相统一,把渔业生产与休闲、旅游、观光、度假、娱乐有机结合,休闲渔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全市休闲渔业经营单位777个,垂钓水面2.1万亩,休闲设施资产9.78亿元,年产值4.65亿元。

籽种渔业优势显现。北京市保有西伯利亚鲟、杂交鲟、施氏鲟、俄罗斯鲟、小体鲟、达氏鳇、欧洲鳇等亲鱼18.3万尾,在周边省、市建立了亲鱼培育基地。鲟鱼苗种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反季节市场占有率达100%,苗种销往湖北、广东、贵州、新疆、四川等20余个省市和地区,成为我国鲟鱼种苗供应的主要产地,对全国鲟鱼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河北省农业厅(水产系统)

“十二五”期间,河北坚持生态优先、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方针,不断巩固发展“三大产业带”、“八大基地”的特色产业格局,全省渔业保持了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优质、高效、平安、生态”的特色渔业发展日趋鲜明。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水产养殖业继续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养殖结构和方式,水产品标准化健康养殖全面推进,创建国家级养殖示范场121家、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60个,辐射带动面积超过90万亩,养殖产量占比从2010年的67.5%提高到2014年的73.0%。捕捞业结构更趋合理,近海捕捞生产保持稳定,外海远洋渔业得到新发展,新建远洋渔船21艘。推进水产加工龙头企业改造升级,完善了龙型经济链接机制,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转化增值能力,渔业二三产业产值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1%。

资源养护水平明显提高。坚持“严防死守、严管重罚、严督细查”的原则,严格秩序休渔渔船登记造册、定点停泊、实时监管、转港审批等管理措施,全面落实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圆满完成了农业部下达的“十二五”期间“双控”任务。大力开展了渔业增殖放流,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6600万元,放流各类海淡水苗种227亿尾(粒)。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工作。累计建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7个、海洋牧场示范区8万亩、投放人工鱼礁120万空方。

渔业投入持续增加。“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安排各类渔业资金35.97亿元。其中,渔业财政补助资金32.27亿元,省级财政新立项渔船渔港安全救助信息系统、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三品一标”、渔业安全互保以奖代补等6类项目,填补了空白。油价补助资金23.4亿元,比“十一五”增长266%;渔业基本建设资金3.7亿元,比“十一五”增长37%;渔业设施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共建造渔政船38艘,渔业资源调查船1艘,建设渔港 2个;更新改造渔船1176艘,新建远洋渔船21艘;国家级遗传育种中心1个,水产原良种场9个,省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1个,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 5个。

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二五”以来,河北渔业科研条件建设得到加强,渔业科研能力明显提升,现代渔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健全,科技协作改革机制逐步建立,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渔业科技支撑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在3个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的基础上,建设2个省级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创新团队。在水产新品种引进推广、良种繁育、病害防治、生态健康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资源养护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点科技成果,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项,完成审定渔业标准19项;渔业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扶持政策,全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和技术推广能力得到加强,成效显著。

渔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严格实施捕捞许可、渔船“双控”、休渔禁渔等制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生产行为,清理整治违规网具取得有效进展,打击涉渔“三无”船舶开始起步。蓬莱19-3溢油污染事故得到妥善处置,落实损害补偿金6亿多元。严格开展渔船检验和渔港监督工作,强化海上作业秩序和涉外渔业管理,为3788艘渔船安装了卫星监控和AIS防碰撞系统;积极组织抢险救助工作,渔损海难事故发生率进一步降低。规范渔业行政审批,对渔业审批三类事项进行清理,共承接农业部下放事项7项,取消8项,下放6项。渔业政策性保险工作迈出新步伐,承保渔民2.8万人、渔船2200多艘,风险保障额度达54.4亿元;提升渔船管理信息化水平,全省海洋渔船全部纳入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实现了海洋渔船信息的全国联网共享;开发了河北省渔船管理系统,实现了内陆渔船的联网管理。

云南省渔业局

“十二五”期间,云南渔业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省委“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依托资源,依靠科技,强化管理,全省渔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突出优势,因地制宜,全省形成低热河谷、电站库区及南部热区以罗非鱼为主导品种的热带鱼优势开发区,滇东北和滇西北冷凉水资源丰富地区以鲟鱼、鳟鱼为主导品种的冷水鱼优势开发区,滇中、滇西满足“菜篮子”供应的优质大宗淡水鱼开发区和以土著鱼类开发为重点的特色渔业开发区。

科技增产效果明显。通过实施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研发示范工程、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新型渔民科技培训工程,承担和启动了大宗淡水鱼、罗非鱼、土著鱼三个产业技术体系,推广了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网箱集约化养殖技术、流水高产高效养殖等十项适用技术,“十二五”以来,创建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76家,省级24家,并且,冷流水养殖创造了农业亩产值超过百万元的高效典型,攻克了41种土著鱼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

资源养护有效推进。大力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2010年以来,全省投放各类鱼苗2.1亿尾,其中珍稀濒危土著鱼类0.3亿尾。通过增殖放流,江河资源明显增多,湖泊资源恢复明显,抚仙湖周围鱼康鱼良白鱼已经形成渔汛。2015年在西双版纳州由国家农业部与老挝南塔省联合举办了边境渔政执法暨增殖放流活动。完成了长江上游(云南段)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任务。截止2014年底,设立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16个,设立国家级和省级水产种资源保护区19个。积极参与涉渔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导编制水生生态补偿方案,督促落实各项补偿措施。

法治建设不断推进。2011年,省人大通过了《云南省渔业条例》,并于10月1日起实施,这为云南渔业实现科学、和谐、跨越发展从法律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实施养殖证制度、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和水产养殖记录制度,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从源头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品质量产地检测合格率多年达98%。以强化渔船安全管理为核心,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监管措施,连续5年渔业生产无安全事故发生,实现“零死亡”目标。加强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严厉查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严格执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种质鉴定、苗种检疫制度,加强放流效果监测评估,无重大水生生态安全事故发生。

渔业功能不断拓展。以鱼康鱼良白鱼、裂腹鱼、金线鱼巴、大头鲤、丝尾鳠和滇池高背鲫等为代表的土著经济鱼类开发效果明显;电站库区渔业已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解决库区失地农民生活安置与生产发展的重要途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休闲观光渔业相结合为旅游业增添了新亮点;放养滤食性鱼类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效果明显。渔业功能已从解决“菜篮子”供应拓展到农民增收、旅游观光、库区移民就业、生态治理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渔业发展处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委、市府高度重视渔业,广大渔业工作者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渔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渔业双保任务出色完成。2015年全市水产总产量达到48.1万吨,渔民人均纯收入14000多元,分别比2010年的22.4万吨和6460元翻了一番多;淡水产品自给率达到96%,比2010年提高51个百分点,水产品的自给水平基本与市民的消费需求相适应。

池塘渔业实现高速发展。采取增容量、扩面积、推技术、用良种等措施,促进了池塘渔业高速发展。至2015年,累计改造老旧池塘24万多亩;全市池塘养殖面积达到84.3万亩,比2010年增长36.7%;累计推广池塘吨鱼万元生态养殖集成技术73.5万亩,其中推广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24.9万亩;累计推广引进良种2.8亿尾;全市池塘养鱼产量达到40.5万吨,比2010年增长127.5%,增幅高出面积增幅70.8个百分点,科技支撑作用明显。研发的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被列入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和全国水产养殖节能减排首选技术。

生态渔业发展步伐加快。至2015年,三峡库区生态渔场建设累计增殖放流鱼种3亿尾,比“十一五”期间的1.6亿尾增长87.5%,三峡库区年捕捞产量达到1.2万吨以上,比2010年增长71.4%以上;建成水域牧场6万亩,成功打造“三峡鱼”品牌;建成水库生态渔业基地6万余亩,积极打造“渝湖”品牌;累计推广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化配套关键技术39.4万亩,亩平产水产品61.2公斤、稻谷509公斤、亩利润达到1562元。

渔业结构调整有效推进。至2015年冷水鱼产量达到3300吨,位居全国前列,比2010年增长7倍多;其他特色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5.7万吨,比2010年的翻了一番多,其中泥鳅繁育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泥鳅养殖产量突破1万吨,达到1.7万左右,比2010年增长近10倍。建成休闲渔业基地5万亩,创建全国休闲示范基地13个;观赏鱼产量达13000万尾,比2010年增长188.1%。

渔业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渔业资源管理执法累计行政处罚1800多人,办理涉渔刑事案件580多起;累计介入33个涉渔工程环评,涉及渔业生态补偿资金13340万元,分别比“十一五”增长73.7%和3.1倍,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得以有效遏制。出色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渔业船舶安全管理目标任务,渔船安全连续5年实现零死亡目标。累计可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0家18.9万亩,水产品质量综合抽样4095个,比“十一五”增长77.8%,合格率98.2%,比“十一五”提高7.3个百分点,其中产地苗种、水产品监督抽样和市场抽样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9.6%、93%,比“十一五”提高7.5 、6.3和4.1个个百分点,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快速提升。

贵州省渔业局

贵州渔业在“十二五”期间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量从2010年的8.79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25万吨;面积由2010年的不到3万公顷增长到2015年超过6万公顷;产值从2010年12亿元增长到2015年55亿元。贵州渔业的大幅度增长,主要得益于大水面增加,养殖模式优化,养殖结构调整,养殖品种名优化的结果。

“十二五”期间,贵州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显著,特色渔业发展迅速。2015年贵州网箱养殖面积达到563万平方米,产量达到13.1万吨,养殖面积比2010年增长3.6倍,产量增长3.5倍。“十二五”期间累计创建健康养殖示范场53个、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5个。2015年大鲵存池数77余万尾,比2010年增长228%,养殖企业261户,比2010年末的36户增加6.26倍。冷水鱼养殖产量10128吨,比2010年增长1347%,形成了集冷水鱼养殖、垂钓、加工销售为一体综合经营模式。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的主要养殖模式有水库、稻田、池塘养殖。2015年主要养殖模式产量分别为:水库15.8万吨、稻田4.3万吨、池塘1.7万吨,这三大养殖模式的产量已占总养殖产量的87%,其中:水库63%、稻田17%、池塘7%。

大水面网箱:2010年养殖面积122万平方米,产量2.9万吨,产值4.1亿元,主要养殖养殖品种为鲤鱼、草鱼、鲢鱼等;预计2015年563万平方米,产量13.1万吨,产值22亿元,主要养殖品种:鲤鱼、草鱼、鲢鳙鱼、鲈鱼、斑点叉尾鮰等,与2010年比产量增长350%,产值增长436%。

冷流水养殖:2010年养殖面积24万平方米,产量2600吨,产值1.15亿元,主要养殖品种为鳟鱼、鲟鱼和裂腹鱼等;2015年90万平方米,产量10128吨,产值4.5亿元,主要养殖养殖品种为鳟鱼、鲟鱼和裂腹鱼等,与2010年比产量增长290 %,产值增长291%。

大鲵养殖:2010年12万平方米,存池数14.2万尾,产值3.14亿元;2015年养殖面积35平方米,存池数77万尾,产值7.2亿元, 与 2010年比存池数增长442%,产值增长129%。

稻田种养新技术的推广,稻田养小龙虾、大闸蟹、泥鳅、其它新品种,提升稻田产值,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贵州省在九个市(州)32个县(市)建立了66个水产品痌害测报点,基本形成了疫情监测网络,对水生生物疫病的发生、流行等情况实施全天侯监控,监测范围涉及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流水养殖等不同养殖模式,监测面积1.6万亩以上,监测品种除四大家鱼外,有鲤鱼、鲫鱼、鲈鱼、罗非鱼、大口鲶、大鲵、鲟鱼、虹鳟、中华绒螯蟹等,通过及时发布监测报告和采取防疫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

“十二五”期间,宁波市根据国家、省、市发展现代渔业的战略部署,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发展节约型、环保型渔业,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渔业渔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重点提升强化渔业生产技术基础,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渔业和渔村经济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渔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

渔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现代渔业园区:“十二五”以来,累计立项现代渔业园区项目51个,总涉渔建设面积36950亩。其中渔业精品园项目41个:设施渔业建设面积9385.11亩、工厂化养殖建设面积12000平方米、网箱养殖12000平方米;渔业示范区项目10个,建设面积27529亩。

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48家,总建设规模3416.9公顷,工厂化养殖32200平方米。

标准化养殖池塘改造:2006年以来,全市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建设规模达到11.35万亩,约占全市池塘养殖总面积的30.9%,总投资3.9余亿元,148个项目为宁波市级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建设规模6.91万亩,总投资2.6亿;其中38个项目为中央财政支持宁波现代渔业发展水产养殖产业项目,建设规模2.88万余亩,总投资1.3亿元。

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一是积极推广种养结合稻鱼共生轮作模式,累计推广稻鱼轮作面积2250亩,稻鱼共生面积3048亩,累计完成投资860.1多万元。二是探索应用生态养殖模式技术,已在44960亩养殖水面应用推广了生态养殖模式技术,累计投入资金5038.9万元。

设施养殖情况:各种模式的工厂化、集约化养殖已初具规模,已成为渔业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涌现出了多种形式的设施渔业养殖模式:如钢管大棚温室养殖南美白对虾、利用设施循环水养殖名贵鱼类、现代渔业设施人工海水养殖石斑鱼、高位池养殖等。据初步统计,宁波设施大棚养殖面积已经达到4825.19亩;工厂化养殖面积108468立方米;池塘底增氧推广面积23465亩。

渔业科技支撑日益增强。积极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涉海(渔)高等院校3所、综合性研究机构3所;建设国家、省级及市级涉海(渔)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18家,培育涉海(渔)创新型企业3家,新成立省级、市级水产科技创新团队7个、涉渔食品加工产业技术联盟1个,建成宁波市海洋渔业科技创新基地1个。努力推进科技创新,通过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4个,获得国家、省、部、市科技成果奖励9项。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日臻完善,建立渔业科技示范户312户,推广了大黄鱼、南美白对虾、梭子蟹等10余个主推品种,推广了保温大棚多茬养殖、稻田养鳖、虾-牧-草(菜)低碳循环养殖等40余项主推技术,应用养殖面积超27000亩,实现实用技术入户率95%。完成170项水产行业标准汇编,建立了市级农业(渔业)标准化示范区41家,全市水产养殖标准化实施率达到60.53%。

猜你喜欢

十二五渔业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加油!水产人!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休闲垂钓 传统渔业新引擎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