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域发展视角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探究

2016-05-04孙优帅宛家骧

2016年11期
关键词:均衡发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孙优帅 宛家骧



基于区域发展视角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探究

孙优帅宛家骧

摘要: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是现阶段发展问题的核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降低财政压力和债务风险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期、经济结构的调整期、增长速度的换挡期。通过一系列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规划,各级政府也在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关键词: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产业结构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体系

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促使社会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可通过政府干预,实现产业的均衡发展,进而促使区域均衡。由于社会分摊资本、市场需求和储蓄供给的三大不可分性,小规模投资很难形成规模产业和经济增长极。

不发达区域经济体的低收入水平将导致其在投资供给和投资需求两方面的不足,便阻碍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由于投资吸引能力差,资本需求不足,导致发展落后区域长期处于“贫困恶性循环”。经济发展支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很难形成资本积累。

二、区域发展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

(一)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型

区域从二元经济转向一元经济,区域一体化程度将会提高。区域一体化并不意味收入均等,否定区域禀赋存在导致的经济发展差距存在。而是通过一体化进程加速区域内区域间分工体系的完善。

区际不平等程度随着收入提高,呈现倒”U“型变化。而二元区域结构有传统和现代之分,前者以部门-空间分工为基础,后者以等级-空间分工为基础;二元结构并不会随着区域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而消失,而是由传统部门分工结构转变为等级-空间分工结构。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的基本内容应是建立统一的生产地区专业化体系与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区体系。

地区之间发展程度差异必然导致区域发展矛盾深化。而城镇化措施的核心目标便是完成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缩小城乡差距。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升级,充分利用农村的土地人口优势。

(二)构建新型区域经济增长极与点轴体系

国务院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表明我国正着力打造20个城市群。通过搭建区域性物流中心、交通枢纽等,在统筹协调中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向二线三线城市下沉,夯实基础。

“核心-外围理论”解释:创新是由中心地区通过支配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和联动效应巩固其对外围地区的支配地位并向外围地区扩散。其中分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发达区域依靠中心效率高通过竞争优势抑制不发达区域发展,同时借助要素流动借助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通过交流渗透,如投资和购买力增加、吸收隐蔽性失业人员等。

通过构建起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地区和产业发展,完善的产业链结构,形成规模性城市群。通过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形成区域性市场,依靠其再分工体系,结合细分区位因素特点来推动区域内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增长极理论的观点在从点—线—面的梯度推进,包括中心城市—城市带—城市群的建设。“新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有广泛的政策实践。

点轴开发理论是对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降低货物运输、人员沟通成本,强化有利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社会生产力地域组织的空间过程模式遵循点轴形态,经过点轴形成前均衡、点轴同时形成、主要“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等四个阶段。渐进扩散、区域可达性和级差地租是点轴系统形成的原因。

(三)东中西部梯度推进与经济发展区域空间一体化

创新因素的作用在区域发展梯度层次过程中的影响是决定的。梯度推移理论认为随着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促进发挥发达区域的扩散效应,生产活动从经济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

供给侧政策表明反梯度推移理论将主导我国经济发展。反梯度推移理论通过制度改革,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空间形态上的基本特征是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内的低成本便捷流动,及形成的经济集聚核心和经济扩散点,侧重市场、要素、基础设施、公共政策等“一体化”以及由此对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影响作用。

目前新区域一体化趋势在美国推出TPP及北大西洋贸易协定的背景下使得跨洲际性的贸易协定成为国际经济竞争中新的战略制高点。

三、区域发展视角下的政策举措

(一)国土资源禀赋的开发

突出城市群集聚效应带来的规模经济,结合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外围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国土资源的合理分布局将有效提高地方土地财政收支,提高土地交易价值和使用价值。从空间布局来划分集聚经济的影响范围—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最终会向城市化经济演化。城市群内部形成集聚经济的外部性,特别是城市群内部的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国土资源布局带来行业外部性将极大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规划与发展。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

经济转型的核心就是产业转型。构建起新型产业集群,将社会上闲置资本引导到这些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中,逐步在中心城市打造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可以构架起完整的产品生产销售链条,增加产业链吸收潜在劳动力。“区域创新环境理论”提出产业集群实际上是一个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各个节点在协同作用中融合,形成有效叠加区域经济体通过合作和竞争规则的企业网络构建,达到系统性整合。

(三)基础轴线网络的构架

区域经济研究最核心变量就是交易成本。伴随信息网络时代带来,运输成本逐渐延伸至人流、能量流、信息流交流沟通成本。新技术的出现产生了外部规模经济。这来源于企业间的交流、沟通的可能性和本地生产支撑型组织等公共生产要素的发展与运用。

(四)货币财税制度改革

经济增长最终落脚点货币财政政策与市场的匹配程度。1.降低企业居民的税收负担是目前供给侧经济政策的关键。各地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财政扶持孵化基金池等手段,需要为产业孵化注入资本,特别是要把握以“营改增”为主的税制改革,要从财政着力点入手,引导企业更新技术装备,转型发展。2.通过利率定价机制改革,汇率定价机制国际化,规范地方信贷体系,搭建完善全面的融资渠道。参考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各地区通过差别化的货币外汇政策来推动区域内企业发展。通过保税区的封关运营,边境口岸通商试验区的建设运营,为出口企业降低风险成本提供政策支持。

四、生产资料的流动

1.外向分散型科研机构的布局有利于区域内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加快升级。2.通过科研机构搭建起的科研团队将高效推动区域经济体内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形成专业化创新网络。城镇户籍改革也将引导人力资源合理形成地理集聚,合理的人才层次将优化报酬分配制度。3.各地区可以通过建立其区域内现货交易集散平台,实现区域定价机制改革。(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邓翔,李建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J].管理世界,2014(68-76)

[2]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4(6)

作者简介:孙优帅,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

宛家骧,研究生在读,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猜你喜欢

均衡发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