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山区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基于咱河村与直乐村的对比分析

2016-05-04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因地制宜贫困山区精准扶贫

唐 娟



贫困山区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基于咱河村与直乐村的对比分析

唐娟

摘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精准管理是新时期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本文通过对贫困山区的两个贫困村进行对比分析,采取实地调研、对比分析、典型归纳等方法,在深入分析两村的异同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因户制宜、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新思路,希望能对两村的扶贫工作提供有效指导,同时为其他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提供良好借鉴。

关键词:贫困山区;精准扶贫;因户制宜;因地制宜

一、引言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确保资金到户是战略重点。本文以湘西咱河村和娄底直乐村两个贫困村为研究对象,从自然资源、经济状况、人力资源、文化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两村当前扶贫工作现状,进而提出因地制宜、实行农户信息化、加强合作交流、提高农户致富能力等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为两村早日脱贫提供有效指导,同时为其他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良好借鉴。

二、两村情况简介

咱河土家族古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北端,是国家“千年土家族古村落”,隶属于车坪乡,国土总面积18746余亩,共辖9个村民小组。咱河村是土家族聚集的少数民族村落,村内民居集中,有351户1312人,土家族村民1193人,其中男户主与女户主之比是26:325。在村务管理上,制定了村规民约,并狠抓村规民约的落实,采用民情日志特色化管理方式,详细记载各户村民的基本情况、生活困难以及村干部的走访记录与州、县、乡、村四级政府部门联系方式等内容,方便了村民与政府之间的交流,能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诉求,极大地方便了村上日常管理,并为各界人士开展调研工作提供了便利,能及时获取举家外出务工家庭的资料。在环境整治上,村干部严抓卫生环境治理,实现了村容整洁,乡村美丽。在文化保护上,该村制定了相关保护传统木质民居与土家族传统文化民俗等规章制度,并纳入村规民约;咱河村无相关村史资料,田野调查所需资料源于对老一辈人的口述记录。在扶贫工作上,与吉首大学的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地政府对该村采取蜻蜓点水的方式扶贫,没有深入分析贫困原因缺乏科学规划,导致扶贫工作一阵风,没有真正扶到点上、根上。加之扶贫资金短缺,村内基础设施迟迟没有建设到位,没有学校、缺乏集市和村卫生室,上学难、看病难、购物难等问题严重困扰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直乐村位于娄底市新化县城西南角离所属水车镇6公里,属于国家4A级景区紫鹊界梯田景点的构成部分。村占地面积6.5平方公里,共辖20个村民小组,368户,1518人,贫困户90户,贫困人口338人,住房333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4人。人均年收入3130,作为省级贫困村,是政府大力扶持的一个贫困点。该村未婚率居高不下且遍布各个年龄阶段;村民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中老年人中有53%患有风湿关节炎,精神病患者有6人,高于周边村落,多数的贫困户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严重影响了劳作,造成有效劳动力不足,贫困程度之深、脱贫难度之大显而易见。在基础设施上,该村各项设施较为完善,村内硬化公路通到了各个村民小组及院落,有新建的校园与年轻的特岗教师队伍,有位于直乐村、扶竹村与长石村交汇路口的卫生室,看病相对较容易。在环境整治上及村务管理上,该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并粘贴于每家每户门上,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但贯彻落实效果不明显。在文化上,该村位于梅山文化地区,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与梅山文化一脉相承。在扶贫开发上,直乐村在上级扶贫单位的支持和指导下,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制定了村五年发展规划及脱贫工作方案,并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达成了“校地结合”协议。为解决景区梯田抛荒和居民贫困的恶性循环问题,新化县委、县政府在国内首个提出了“一块田、一个贫困家庭、一个扶贫故事”的“梯田认租”扶贫新模式,通过竞拍形式或众筹形式在互联网与现场招租,认租者一旦认租了某一块梯田,就意味着对某一个贫困家庭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形成一个独有的扶贫故事,即实行户对户扶贫新模式。

三、两村资源优劣对比分析

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必须综合考虑当地区位、资源、文化等因素,通过发掘其自身优势,弥补劣势,明确发展思路,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才能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真正取得成效,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一)自然资源

咱河村属于喀斯特岩溶区,天坑多,蓄水少,地势高且水源缺乏、无矿场资源。村距永顺县城45公里,距乡镇府5公里,距S306收线4公里、距张花高速石堤镇收费站16公里,距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约40分钟车程,塔卧红色旅游专线贯通全村,交通便捷,可带动咱河村得天独厚的四大溶洞景观的发展,促进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

直乐村水资源丰富,有着世界第一批灌溉工程遗产,有着奇丽的梯田景观,是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被称之为“世界水利灌溉工程之奇迹”。直乐村属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景点单一。

(二)人力资源

直乐村与咱河村都存在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等人力资源不足的劣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内空心化严重,留守问题突出等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广大地区,户主一般为男性,但在咱河村男女户主性别之比是26:325。留守在村的村民认为是女方强势,或男户主迁出去了,亦或为享受城镇河农村双重福利。但乡镇府提供的数据显示,因男户主迁出而产生的女户主是少数情况,且女户主遍布各个年龄段。综合来看,由于城乡差异,为享受更好的教育,村民不得不把子女送往镇上上学或在镇上陪读,亦或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外地上学。咱河村小学破烂不堪,全校三个年级共9个学生,一个老师上课。由此可见,为子女上学便利而导致这一户主性别比更为普遍。

直乐村作为典型的偏远山区,条件艰苦,流入人口少,高未婚率与大多数村民的健康问题等加大了脱贫致富难度。该村的高未婚率与地处偏远山区及现今社会昂贵的彩礼、高结婚成本等社会问题有直接的联系。直乐村中老年人大多有风湿关节炎,贫困人口中约6人患有精神病,且主要精神病患者集中在坳上,坳上是该村人口最集中的一个地方。通过背后的各种数据分析及走访调查得出,精神病患者都家庭残缺或不幸福,风湿关节炎主要与该村穿袄下田地这一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有关。

(三)经济收入

咱河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年轻人的外出务工、烟草种植加工、玉米种植以及养蜂等传统副业。全村每年玉米总收入在50万元左右。村内现成立了三个农业合作社,其中板栗合作社与土家族文化相结合,成功地举办了几届板栗文化节,吸引了周边众多游客。此外,板栗合作社组织者积极寻求各界支持,与吉首大学签订校地合作协议,计划借鉴湘西猕猴桃的成功经验,通过高校科研力量推进板栗新品种的培育与筛选,创新板栗加工技术,以实现板栗加工品多样化延长板栗产业链,形成该村主导产业,吸引外出务工年轻人员回乡就业创业,促进村民增收,从而更好地传承发扬土家文化。

直乐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年轻人外出务工以及土产品零售等副业。在70年代,红茶与绿茶的种植与加工是主要经济来源,80年代初,村民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诚信缺失,导致最后茶厂倒闭、茶园荒芜,大多数成了后来的退耕还林地。直乐村被纳入省级扶贫对象后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展开了校地结合,成为了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扶贫点、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习基地。该校委派的专业扶贫队伍常年在村驻扎,对村内资源、贫困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校内专家教授与村干部及村民积极探讨了脱贫致富之路,拟重建该村茶产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促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四)文化保护

咱河村有着千年土家族古村落的美誉,土家文化底蕴深厚,但随着乡村文化的没落与大批年轻人的外出务工,土家族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考验。为保护该村文化,村干部与村民齐心协力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活动。除了禁止在划定的文化景区范围内建砖瓦房,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丰富土家摆手舞种,将晚饭后的土家族摆手舞、土家山歌等民族艺术融入到文娱健身活动中,男女老少集体参与,其乐融融,增进了村民交流。

直乐村的梯田文化享有世界级美誉。梯田起于秦汉,形成、发展于宋明,苗瑶民族是紫鹊界梯田这个人间奇迹的始创者,多民族数十代人的不懈劳作,最终造就了这一撼人心魄的人类文明,连同他们在艰苦劳动中创造的梅山文化,留给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偏远的区位是保护村内梅山文化的天然屏障,落后的经济使得该村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梯田景观的原始风貌。

四、两村扶贫工作建议及对策

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需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社会合力,加强基层组织,做到精准扶贫。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区别不同的贫困类型与原因,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通过对两村的对比分析,提出建议如下:

(一)实行农户信息化

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户信息库,设定专门驻村工作人员收集各农户信息并存入电脑,设立科学合理的补助标准与评选标准,实现政务公开透明,打破各地区间低保等补助指标的数量限定,解决扶贫指标的不合理分配。在全国范围内按贫困排名实行筛选给予补助。实行农户信息化有助于消除因人为指定补助对象带来的种种纠纷,有助于实时追踪农村儿童、青少年等入学、辍学等受教育情况,更有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二)加强交流合作

增进村干部、乡镇干部等政府工作人员同村民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民情,以民情日志本中相关走访记录为基层工作一项考核依据;加强不同地区的村与村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学习,进而借鉴成功经验不断创新改进自身发展方式;组织不同地区间的村民进行互访,拓宽村民知识眼界,提高村民思想觉悟;成立村文化活动中心,建村图书馆阅览室,创新服务机制、宣传机制,促进科技推广与普及,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合作与资助,减轻对政府财政支持的过度依赖。

(三)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方针

结合当地资源,自然地理条件,文化特色等因素充分做好调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产业作为当地的优势主导产业,请相关教授专家对该产业进行评估与规划,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延长该产业链,进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动社会舆论监督,杜绝扶贫开发工作中的政绩工程。通过改善教育医疗设施、播放村广播、建立村文娱活动室等创新宣传方式,树立农村新风尚,建设淳朴美丽农村。结合村情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护当地文化,让文化成果促进当地生产力的发展。

(四)因户制宜指定扶贫方案

完善农村医疗,减少因病致贫户;治贫先治愚,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降低农村受教育成本,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力度,稳定就业形势,保障教育公平,减少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确保全面扫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因地制宜培育优势产业,拓宽农村创收渠道,从根本上提高农民脱贫致富能力,提高贫困村自身造血能力;通过城乡结合、校地结合等方式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点对点扶贫、户对户扶贫;结合当地资源,大力推广紫鹊界梯田认租扶贫模式,建立健全农村融资机制,加快实现资本下乡,以解决农村面临的困境。(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指导老师:游训龙

参考文献:

[1]新化县志编纂委员会.新化县志.长沙:湖南出版社.2014.12

[2]范小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简介:唐娟(1990.11-),女,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推广专业(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

猜你喜欢

因地制宜贫困山区精准扶贫
聪明药
滇西贫困山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满意度现状
浅谈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北方贫困山区的应用与推广
因地制宜 张弛有度
侯俊明教授运用肝胃同治法治疗乳痛症经验
山里炊烟暖 孩子笑开颜:“春苗营养厨房”落户宁夏贫困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