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工作在基层深入开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2016-05-04鲁紫裕
鲁紫裕
浅谈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工作在基层深入开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鲁紫裕
摘要:群众路线,是我党在革命斗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的一大法宝,是新形势我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对群众的感情如何,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人格品行的大问题。而基层工作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基层干部应该做群众满意的工作,把服务群众作为自己的宗旨、在扎实的群众工作中获得群众支持并不断发展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认清在基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关键词:新形势;群众路线;基层
长期以来,我们党都能清醒的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在执政理念上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执政实践上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在执政效果上,坚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3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继续全面推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后,党的十八大会议首次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文)强调,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明确精准扶贫目标任务,坚定不移打好脱贫攻坚战。
我们党取得革命不断胜利的事实表明,无论是过去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想要取得不断进步就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群众的支持,才能使我们党永葆活力,才能给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部分党员理念信仰出现动摇
一是个人理想缺失。部分乡镇基层干部,在办公室时间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时间少,根本原因是对群众利益关心的忽视,为人民服务理想信念的缺失。目前的农村,绝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是好的。基层的工作比过去好做了,有利于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但是有极个别的干部对农村工作有一种不健康的思想,那就是他们觉得农民不交税,就等于不给国家做贡献,基层的工作就是给他们分配补助和补贴,在分配时还容易产生新的利益矛盾。这种思想造成了干部下乡不多、下乡流于形式,不能及时有效切实为农民解决困难和问题。
二是学风作风不正。党员干部作风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而基层干部的言行举止代表的是基层党委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影响我们党在群众心里的地位和形象。农民群众与基层干部接触最多,基层干部的学风、作风如何,农民群众是最有力的观察者和监督者,在农村,县官不如现管。人们不用关心省长做什么,但是一个普通干部的贪腐行为就能败坏了党委的形象,就能让老百姓对政府失去信心。如果干部将一个上门办事的老百姓拒之门外、将一个上访的农民投入看守所,可能会让政府一切政绩在百姓心里化为零,因此,不断加强责任感、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学习能力,才能进一步获得群众的认同与拥护。
然而,在当前一些地区,基层干部风气不正依然成了一种常态,主要表现在平时不学习不看报,不关心时事,热衷于喝小酒、打小牌,更有甚者,不关心民众疾苦,却注重个人享受,不关注民生问题,却在个人得失上斤斤计较,甚至发展为集体旅游、公款吃喝、吃拿卡要等腐化堕落现象。
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衰减
一是基层党组织没有形成合力。“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党的政策最终会在基层一线落实,党的工作的好坏最终会在基层通过实践得到验证。而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开展的程度是我们党全面开展工作的关键,是基层工作开展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直接影响党的政策在基层一线的落实,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福祉。具体到乡村,只有建立完善一个团结优秀的党支部,才能切实为群众做主、为群众办事。
然而,在当前很多乡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小孩留守老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其中,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有相当一部分是党员,而年轻党员的流失直接导致基层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在年龄层次结构上,青壮年党员的流失导致基层党的队伍老化,减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带头致富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上,年轻党员的流失减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合力作用,影响日常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在部分地区,村两委干部派系斗争严重。村干部家族性符号明显,在相当一部分乡村往往几个大姓氏派系占据了主要发言权,并出现不同程度上对其他小姓氏排挤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村两委换届选举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民主效果,利益往往被大家族瓜分,民主意志往往无法得到体现。
二是基层党组织缺乏有效管理与监督。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基层党组织只有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对群众负责,让群众监督,为群众服务,使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党员活动不断规范,才能使基层政权获得村民的依赖和信任。
然而,个别地方在村级民主管理上还存在方法简单、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造成了不良影响,根据笔者在驻马店市确山县普会寺乡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村级组织还没有深刻认识到村务公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搞村务公开是图形式、走过场;有的则认为将村务公诸于众,会“家丑”外扬,甚至引发村民上访;有的公开办事表面程序得多、公开具体决策过程得少,事后公开得多、事前公开得少,公开的内容侧重于一些统计数据,缺乏具体的、实质性的内容等等。
这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监督缺失,一方面是因为个别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没有理顺。随着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专业合作协会等新兴经济组织的迅速发展,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个别村党支部负责人在工作实践中往往把领导权变为管理权,这种传统的大包大揽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机制,受到了村民自治权利的强烈撞击。同时,由于专业协会等一部分新兴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由以前单纯的依靠村级组织而转向依靠专业协会等经济组织来解决自己生产经营中困难和问题,造成了村级党组织权力的“转移”和“缺位”,影响了村两委关系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是村务运作与财务管理没有规范。村务公开的随意性,主要源于村务、财务工作制度的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缺乏党员、群众的有效监督所致。不少的村存在制度不完善、条款过于简单、规定的内容不明确等不规范的情况,导致个别村干部钻制度的“空档”,使党员、群众无法依规进行监督,造成了村务公开的“真空”和漏洞。
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农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得不到保障,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甚至诱发群体性事件,损害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更加深入了解,结合不同地区的自身特点,对问题发生的原因和内在逻辑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共性原因,结合群众路线理论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才能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群众可以依靠的坚强堡垒“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群众是党的根基,是党的力量源泉和执政基石。只有深入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急、所需,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新形势下在基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工作,一是能进一步密切联系党群干群“血肉情”、“鱼水情”,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二是能是进一步锻炼增强基层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宗旨,提高他们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有利于解决基层农村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从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鲁紫裕(1988-),男,汉族,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