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秀文的“兵商梦”
2016-05-04唐涛
本刊记者/唐涛
房秀文的“兵商梦”
本刊记者/唐涛
六十余岁的房秀文,人生可谓跌宕起伏,他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是一位具有25年军旅生涯的老兵,也是一位在商海中闯荡20年的弄潮儿,更是一位兵商文化研究、普及的“布道者”。
房秀文个子不高,但浑身充满力量,他直言“是远大的革命理想造就了我”。在部队的采访工作中,他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采访对象的点点滴滴,从而写出一批荣获全军乃至全国大奖的新闻作品。在转业时,他不要任何待遇,誓将自己身上的“羽毛”摘得干干净净,被人称为“疯子”。在商海中,他一边开办公司,积累了大把的资金,又毫不吝啬地扔掉,“我要通过对兵商文化的研究,让更多的退伍军人有自己的战场”,前前后后他花费了数千万元来打造兵商培训平台。他知足,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心满意足,但是又对创新痴迷不已,多年来他行走在创新的路上。他自信,对自己充满肯定,“军人善于攻城拔寨”;面对赞誉,他淡言,“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以商报国、兴华富民是我实现中国梦的不断追求”。
从军人到商人,房秀文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就是祖国的强盛、百姓的富有。因为这杆秤,房秀文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十月的北京秋高气爽,蓝蓝的天空笼罩着京城,在东三环边上的富丽华园2栋二层,灿烂的阳光透过玻璃揉碎在屋内书桌摆放的书画上,房秀文刚刚和战友叙完旧,然后又精神抖擞地坐在我们面前,花了一个多小时,与我们分享了他多年的人生经历和对兵商文化的研究成果,以及关于兵商学院的相关情况。
房秀文(前排左四)与河南省军区独立师战友聚会北京
用文字绘出军人梦
1969年,“珍宝岛事件”在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保家卫国”、“到前线去”成为了当时很多年轻人的选择,房秀文也不例外,用他的话说就是“一瞬间心中就剩下了我要参军、我要去战斗的思想”。由于不足18岁,直到第二年,房秀文的参军申请才被批准。
“激动、自豪,但是还有一股不舍。”回忆起参军时情景房秀文唏嘘不已。那时候因为他母亲身体不好,已经有一段时间卧床不起,当他将自己被批准当兵,就要去军营报到的消息告诉母亲时,他母亲无比激动,很艰难地转过身,看着房秀文,冲着他微笑着点了点头。他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离开了家乡,踏上了去部队的列车,这一走就是25年。“说实话,家里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我当兵之后,弟弟承担起了家里的大事小情,是家人的支持让我在部队心无旁贷往前冲。”时隔45年,家中那副“冻死不烤灯头火,饿死不吃偷来食”的对联还深深印在房秀文的脑海中。
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房秀文选择了对国家尽忠,就舍弃了在父母床前尽孝,他把对父母的爱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军队,献给了人民。
初为军人的房秀文是青涩的,除了一腔保家卫国的热血外,他还是懵懂的。正是那时,他所在部队的指导员在月光下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你也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正是这一番话,给了房秀文最初的鼓励,也给了他25年来从未放松过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巨大动力。从此之后,房秀文脚踏实地训练,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步。
刚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时的房秀文水平不高,当时领导派他到一个远离机关的留守连队采访,呆了40多天,好不容易写出了几篇小稿。一天他听说一个颇有名气的新闻干事到留守处写报告文学,便怀着热切的希望去请教,但是对方只看了一眼就将他的文稿扔在了床上。刹那间,他的自尊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从那时起,他顽强地走了下去。从报道组菜鸟到报道组组长,从师新闻干事到省军区新闻干事,从《解放军报》编辑到济南军区新闻处处长,一口气走了20多年。
从豆腐块、火柴盒,到长篇通讯、头版头条,房秀文的文章仅被评上省级以上的优秀作品就有300多篇,其中作品《人民崇尚这颗星》曾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在我的军旅生涯中最不愿意听到‘你不行’三个字,军人都是一群无所畏惧的、勇往直前的战士,在他们心中,‘不行’是对自己尊严的践踏。”正是对军队的热爱,对军人的认知,促使着房秀文在军队新闻报道中饱含热情。在其25年的从军经历中,推出了很多全国的重大典型,像见义勇为的英雄徐洪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播撒者赵延龄、人民子弟兵的好母亲赵趁妮。25年间,房秀文用浓重的笔墨刻画着每一位军人的光辉形象,用绚丽的色彩描绘着军人家属的无私奉献。
同样也是因为对军队的热爱,对军人的认知,促使着他参与到了岗位练兵的时代浪潮中,为岗位练兵鼓与呼。当时作为师里的新闻干事,房秀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连续在《解放军报》发表了如《当初是有花一朵,如今遍地结硕果》等多篇文章来赞扬岗位练兵的情况,真实记录了我军治军的历史,挖掘了很多重要的典型治军经验。当时该师政治部领导说:“部队训练创造了奇迹,房秀文报道创造了奇迹。”
更是因为对军队的热爱,对军人的认知,他积极参与到军队军政训练改革、体制改革中来。针对如何落实优抚政策、如何处理安置问题,房秀文写出了《为了千千万万走出营房的兵》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章。
军营的熏陶,榜样的引导,早已将革命军人那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地沉淀在他的思想意识里。房秀文用笔耕不辍书写着革命军人的精神和风采,更是为自己的军旅谱写了华丽的篇章。
转战商海 编织兴华富民梦
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精神在全国上下掀起了进一步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的思想浪潮。1993年,在重庆开往郑州的火车上,时任济南军区宣传部宣传处处长的房秀文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姑娘,经过交谈让他对市场经济有了更直观的了解。用他的话说就是“列车上的撞击,将我推向了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
在姑娘的印象中,已是校级军官的房秀文是不能也不会做市场经济的弄潮儿,但是军人出身的房秀文天生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军人怎么就不能做生意”,“军人怎么就不能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民的榜样”。带着这些思考他开始翻阅资料,走访机关,并与很多退役的官兵交流。他预感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将来一定会有更多退役官兵走出政府安排的模式,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就业、去创业。同时他也逐步认识到,其实市场如战场,虽然挑战性强,风险性大,但运作空间广泛,可争取的变数多,更适合展示自己、挥发自己。换句话说,扑向市场,就是扑向成功。于是,经过半年多的反复思考。他毅然写出了要求转业的申请报告。
1995年3月底的一个上午,房秀文随军区政治部领导到某部参加“四个教育”现场会,并承担报道任务。这次任务成为了他在军队的最后一班岗。晚上,当一切工作都安排好之后,他躲在传达室内抽烟,在烟雾缭绕中他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他想到了革命先贤们的背水一战,想到了参军时的决然。猛然间,他把烟头掐灭,顺手从传真机上撕下了一段纸,用身边的毛笔,蘸着墨水,庄庄重重地在上面写下了这么一行简单的文字:“我自愿将专业改成复员,按农村籍战士安排”。用房秀文的话来说,“我的改变就是一个十分钟的改变。”对他而言做出这样的惊人之举是情有可原的。在他心中,市场上经商就像在战场上打仗一样,必须把身上那些容易产生“负作用”的东西清理干净,轻装上阵,义无反顾,不给自己留下任何依赖,把自己精简为“零”。
于是,在战友们的质疑声和惋惜声中,房秀文带着13.7万元的复员费离开了自己生活了25年的军营,踏上了另一个使他魂牵梦绕的战场—商海。
从军营出来之后,为了把步子迈得更扎实一些,房秀文不仅狠心“将自己放到零的位置上”,而且决定从头干起,先去“打工”,以“再当一次新兵”的心态,完成从军人到商人的转变。
去哪里打工呢?经过再三考虑,他选择了三九集团。并担任北京三九集团投资管理公司的副总经理,在八个小时内实现了从军区宣传处长到企业副总经理的转变。在三九集团工作期间,房秀文把自己的姿态放到最低,把自己的工作热情全部释放出来,他多次攻城拔寨,主持“内蒙古收购项目”、“香港某公司的死账”、“锦州烟厂‘离婚’案”等一批老大难项目。荣誉和地位纷沓而来,但是因为心怀创业梦,1997年他决定离开三九集团,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1997年45岁的房秀文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当时他与4位战友筹集了50万元,骑着2辆自行车、带着5顶草帽走向了祖国的边陲—内蒙古自治区。“根据我多年的军旅生涯,运用军事文化去看待事情会发现,薄弱的地方是最容易撕开口子的,于是呼和浩特信利达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盛大开幕。”军人的素养给了房秀文挥师北上的基本判断,虽然内蒙古当时还较为落后,但是资源丰富,盛产煤炭、毛皮、药材等等。“当时我们开玩笑说,在内蒙古一不小心就能搞个全国第一,努努力就可以搞个世界第一。”并且他多次强调“现在大家都是‘孔雀东南飞’,将来一定是‘大雁再回归’”。时隔多年对于自己进军内蒙古,房秀文依然无比自豪。
为了打有把握的仗,到了内蒙古之后,房秀文和同伴们骑着自行车在呼和浩特市的大街小巷进行考察,以酒会友,用了半年的时间,他们心中有了计算。“做就做大的,占领战略制高点。”军人所为所不为的气概让他们打定了注意:要搞一个战略性的东西—内蒙古商品交易中心。为了获得政府的支持,房秀文写了一份策划书,给内蒙古商品交易中心做了定位:第一,顺应即将到来的中西部大开发,为中东部企业进入内蒙古,建一个“落脚地”。第二,顺应欧亚经济的兴起,在内蒙古建立一个“桥头堡”,为中国企业的大量商品进入欧亚市场,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服务。第三,顺应网络经济的兴起,将传统市场与现代市场结合,搞一个连接东西南北、服务世界各地的“经济信息港湾”。
这个方案一经公布,就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自治区相关领导直接批示其为内蒙古战略性项目。那时候,自治区政府和呼和浩特市给了信利达很多政策,62.5亩的土地免费使用,施工费用全免,税收免三减五,封闭性管理、设立副地级的管委会。“有了政府给的政策,我们如鱼得水,势如破竹,开工的当天44台挖掘机同时开工,在施工过程中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全体成员任劳任怨,仅用了两年零一个月就开发了70000平米的交易中心。”房秀文在商海中再次创造了奇迹。
但是在这其中困难也是难以想象的,房秀文“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并被人诬告经济犯罪而身陷囹圄,交易中心“两次面临解体风波”。在内蒙古创业的日子里,房秀文用革命军人的精神克服了一个个难关,在创业的路上艰难前进着。“这段经历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军事文化在市场上有很大的支撑力,在办企业过程中遇到的风风雨雨,甚至是腥风血雨,如果不是军人出身,军事文化的支撑,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房秀文心中,军人的英勇、较真、守节、律己、坚毅、赤诚、练达等素质是支撑他走下去的重要因素。最终因为公司改制的问题,房秀文卸任了信利达的董事长,房秀文的初次创业画上了句号。
应该说房秀文的初次创业是成功的,内蒙古交易中心这个他为之付出所有心血的项目进行下去了,跟着他创业的同事、朋友也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和收益,并且交易中心每年可以为自治区创造可观的税收。虽然最终离开了内蒙,但是他也在其中领悟了军事文化对市场经济的支撑力,为他后期从事兵商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布道兵商文化 谱写中国梦
回到北京的房秀文,放弃了无数的机会,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为企业为商人找一个魂”的事业中去,这个魂就是兵商文化。在他的心中,我国的市场经济如果没有文化支撑,企业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如何解决企业的混乱问题,兵商文化可起到聚会固本的作用。
“何为兵商文化,兵商文化就是1900多万退役军人市场创业的经验提炼。”对于兵商文化,房秀文如数家珍。兵商文化是三优文化,第一是优配,它是革命军事文化和现代商业文化的交配融合。这两种文化,是两种代表,一是代表使命,一是代表责任。国家的安全是军人的使命,国家的富强是商人的责任。应该说,这是最优质的两个文化。第二是优生,兵商文化首先完成从百姓到军人的历练,而后完成从军人到商人的蜕变。两次凤凰涅槃,造就了兵商文化强大的支撑力。第三是优化,如果说军事文化是一部生死文化,那么商业文化就是一部成败文化。兵商文化,是经过这两个文化跨越而形成的一种无所畏惧的文化。生死不怕、成败不怕,还能怕什么呢?
也正是因为兵商文化的先进性,房秀文紧抓兵商文化,并将其视为华商文化之魂,通过“以商报国、兴华富民”的核心价值观,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用中国梦铸就“兵商魂”。
兵商文化的机制体系构建好之后,房秀文决定为千千万万从营房走出的官兵搭建一座把“卫国功臣培育成兴国英雄”的金桥。“我国每年有几十万退役军人,他们赶上了市场经济的浪潮,所以他们应该到市场经济中去做贡献,将自己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在商海中释放。我们必须看到,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商创富的能力,是解决退役军人的最好办法。”为了能为走出军营的战友尽快地适应商海,房秀文把对兵商文化多年的研究成果改编为教材,推向退役官兵。教材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基础创业的辅导教材,二是企业家成长实战教材,三是总裁战略研修的授课教材。并通过和中央财经大学合作,成立兵商人才培养与储备基地,构建了兵商精英成才的教育培训平台。待条件成熟,成立兵商学院,打造中国企业家的绿色摇篮。
目前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兵商学院正在启动招生。从此以后,每年将有4万左右的退役官兵接受从初级到高级三个阶段的商业经营管理系统培训,将有一批批企业家从这里走出来。兵商学院选择的对象是一级士官到三级士官、5年兵到12年兵、23岁到30岁,他们都是综合素质非常好的军人。“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房秀文坚定地表示。用他的话说,复员返乡是情思所趋,但是片刻的思乡已经足够,下一个征程即将开始,“兵商学院”将是每一位走出营房的官兵创业的开始。
在房秀文心中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对兵商事业的重视,给军人出身的企业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这些军人扛着兵商魂前进。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房秀文依然像个战士一样,不管是军旅生涯,还是商人经历,他都将保家卫国和兴华富民当作一种责任和使命,而这份责任和使命更是为了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