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瑞:全面创新 势在必行
2016-05-04刘红伟王圣媛
本刊记者/刘红伟 王圣媛
许庆瑞:全面创新 势在必行
本刊记者/刘红伟 王圣媛
人物简介:
许庆瑞,技术创新与管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技术创新与管理方面的研究。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业管理工程系,1961年到浙江大学电机系任教。在浙江大学电机系一个教研室的基础上,他创办了浙江大学管理系,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并建立第一个管理工程硕士点。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受中国科学院派遣赴美进修,回国后,在国内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管理”的概念,并率先跨入创新管理、管理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开拓了我国技术创新管理新领域,提出以企业为主体,“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的理论体系,得到国际创新专家及企业的验证与应用。1990年出版我国第一本有关技术创新学科的著作《技术创新管理》。其著作《研究与发展管理》和《技术创新管理》均是国内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许庆瑞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技术创新的组合模式。世界著名技术创新专家、麻省理工学院爱德·罗伯茨教授对此作出了高度评价。2002年,许庆瑞将组合创新理论升华为全面创新管理理论,被认为是当今创新管理研究的重大突破,受到惠普、海尔、宝钢等国内外著名企业的认同。
创新改变中国,创新改变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创新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主要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全面创新,是我国适应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的必然选择。
在“变”是“惟一不变”的今天,创新日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利器,并受到众多研究学者和企业家的关注。推动全面创新,固然离不开全面创新的管理。加强全面创新管理的研究,日益成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
什么是“全面创新”?什么是“全面创新管理”?“全面创新管理”有哪些内涵?“全面创新管理”与传统创新管理范式有哪些异同?“全面创新管理”如何具体实施?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对我国技术创新管理理论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我国管理科学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庆瑞教授进行了专访。
何谓“全面创新管理”?
一百多年前,“创新理论”的鼻祖、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给“创新”下过一个这样的定义:“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主要是指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一般而言,生产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日益深化,生产要素的内涵也开始变得日益丰富,新的生产要素如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进入生产过程,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着各自应有的作用。
“全面创新”,顾名思义就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全面创新’内涵极其丰富,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要素创新、战略创新、市场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等内容,具有创新主体的全员性、创新内容的全面性、创新范围的全时空性、创新联系的协同性和创新体系的开放性等特点。”许庆瑞介绍。
据许庆瑞介绍,创新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创新理论—组合创新理论—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三大阶段。其中,传统创新理论以单一创新为主,强调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组合创新理论以组合创新为主,重视技术、组织、文化与制度协同创新。
“全面创新管理”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产生的。
从1998年开始,许庆瑞等对全面创新的规律进行探索,在总结国内外最新创新理论及我国大量企业经营管理成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创新规律:“企业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建立以企业战略为导向,持续地开展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全面创新,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他们同时指出,全面创新管理的核心要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技术创新为中心,以组合创新和技术与创新能力为基本点”。
2001年,许庆瑞等在其编著的《企业经营管理基本规律》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全面创新规律”的概念,“全面创新管理”理论正式开始萌芽。
2002年10月25—27日,以“21世纪的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为主题的第三届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国际研讨会(ISMOT’02)在浙江大学召开。ISMOT国际学术会议从1995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创新管理领域的国际盛会,现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领域中最具规模和水平,并在国际上较有影响的重要国际性学术盛会之一。
会上,许庆瑞等正式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的概念,理论框架等,引起了国内外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随后几年,许庆瑞等在此基础上对“全面创新管理”的各种创新维度、相关要素及协同关系进行了开展了广泛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
“‘全面创新管理’理论是一种创新管理新范式,是传统创新管理、组合创新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创新管理理论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强调各创新要素的协同匹配,要求企业能迅速地组织和整合内外部资源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创新,以满足市场和企业发展的要求。”许庆瑞表示。
“全面创新管理”有哪些要旨?
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竞争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创新管理的内容及方式也日益呈现出全面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破解企业决策速度与创新速度与实际能力间的矛盾需要突出;知识空前广泛分布下应对国内与国外创新资源整合的实际能力需要突出;技术与非技术因素之间的不协同所带来的协同全面创新需求需要突出。”
许庆瑞以三个“需要突出”的形式,对当前企业技术创新普遍面临的挑战做出了概括性总结。
“企业的许多技术创新项目没有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技术创新缺乏与组织、市场、文化、制度等非技术因素方面的创新相协同、相匹配。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在先进的创新管理理念下进行科学有效的创新管理,导致技术创新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庆瑞认为。
“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就是对企业创新管理的全面性规律的总结。
许庆瑞表示,“全面创新管理应该以培养核心能力、提高持续竞争力为导向,以价值创造增加为目标,以各种创新要素(如技术、组织、市场、战略、管理创新、文化、制度等)的有机组合与协同创新为手段,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
他进一步将“全面创新管理”范式的内涵概括为“三全一协同”—全要素创新、全员创新和全时空创新,实现各创新要素在全员参与和全时空域范围内通过全面协同。
其一,全要素创新。全要素创新是指创新需要系统观和全面观,需要包括技术(产品、工艺及其组合)与非技术(战略、文化、组织、制度等)在内的要素协同创新,并创造有效的创新工具和良好的创新机制,进一步激发和保障所有员工的创新活动。
其二,全员创新。全员创新是指创新不再只是企业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利,而应是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充分发挥从管理、研发、销售、生产、后勤等在内的所有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员工的创新潜力,实现全员创新,才能持续有效提高创新绩效。
其三,全时空创新。全时空创新是指企业在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上,实现创新时空观的全面扩展,力求做到全时、全地域创新,让创新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处处都在创新,永不停歇,做到24/ 7创新(即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在创新)。
其四,全面协同。它是指个创新要素在全员参与和全时空域的框架下进行全方位的协同匹配,以实现各自单独所无法实现的“2+2>5”的协同效应,达到促进创新绩效的目的。
许庆瑞表示,“全面创新管理”不是对原有创新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归纳集成和简单的延伸,而是一次具有革命性的突破。它改变了原有的基于机械观、线性的创新管理思维方式,而是将生态观、复杂系统理论作为其理论依据和出发点。
“无论是从其理论基础、目标、战略、结构、要素、时空范围,还是管理风格等方面,‘全面创新管理’都与传统的创新管理范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全面创新管理’突破了以往仅由研发部门鼓励创新的格局,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创新生态观,使创新的要素与时空范围大大扩展。”许庆瑞认为。
许庆瑞(中)与学生们在一起
怎样做到“全面创新管理”?
“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企业实践有很深的渊源。” 许庆瑞表示,当前国际上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了“全面创新管理”的实践,如3M、惠普、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等。可喜的是,我国部分先企业也已经开始了“全面创新管理”的实践探索,海尔集团、宝钢集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从传统创新管理向‘全面创新管理’的转变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挑战的必然选择。”如何帮助企业实现“全面创新”,成为摆在许庆瑞及其团队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许庆瑞带领他的团队,对海尔集团、宝钢集团、惠普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及考察,总结出众多优秀企业在创新管理方面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从他们的研究得知,尽管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体现出创新的全面性、全员性、全时空性、协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那些优秀企业的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非技术创新,涉及所有的创新要素,而且特别重视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每一位员工都是创新的积极参与者,每一个职能部门都是‘创新源’,而且各职能部门之间界面友好、互动频繁、协同运作,从而为‘全面创新’提供了人员和组织保障。”许庆瑞饶有兴致地介绍。
同时,那些优秀企业同外部相关组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中介机构、供应商和客户等)的联系非常密切,这一方面使它们能够及时、便捷和经济地获取外部的最新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另一方面也使创新风险大为降低,创新成功率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仍处在传统的创新管理模式下,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全面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多数企业全面创新的现状,许庆瑞建议:
第一,企业要创建界面友好,协同运作的创新信息网络,使得创新信息能及时、有效传递和共享,做好“全面创新管理”实施的基础和保障;
第二,企业要以技术创新为中心,战略创新是方向,组织创新是保障,市场创新是途径,制度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先导,协同创新是手段,实现技术与非技术协同创新,达到企业整体创新最优,提高企业的效益;
第三,企业应当通过员工培训、岗位轮换、专利申请等制度创新形式,鼓励每个员工创新,提高全民创新的积极性;
第四,掌握专有技术、有权威、有学识、勤学习、有领导能力的领导在创新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使领导成为实施“全面创新管理”的关键力量;
第五,企业与外部的创新源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快捷和经济地获取外部的最新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
第六,采用召开内部和公开会议等形式使各种创新不断相互交流,以便各种创新协同;
第七,提倡人人、处处、时时创新的企业文化,树立人人争创新,事事要创新的氛围,并从组织管理制度上保证人人都是创新主体。
“推行全面创新管理,势在必行。”许庆瑞最后告诉记者:“尽快掌握‘全面创新管理’的内涵,并付诸实施,是企业尽快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许庆瑞在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