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不瞒不骗教孩子

2016-05-03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6年4期
关键词:岳母小宝姥姥

刘律廷

主持人语:

培养孩子具有“诚信的品格”是家长们的共识。然而,“瞒”与“骗”的流弊却存在于家庭教育尤其是隔代教育之中。有人以灰太狼、光头强等吓唬孩子,有人许诺奖励而不兑现,也有人在孩子生病需要打针吃药时编织谎言哄骗孩子,或者经常以利诱、恐吓等手段管教爱哭闹的孩子,只要孩子不折腾就行。不管以上哪种方式,都会让大人在孩子心目中的诚信指数打折扣。

今天,我们将讨论如何真诚地面对孩子,如何不瞒不骗地教育孩子,真实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只要家长们善于反思、愿意改进,就能以身示范,教出诚实、勇敢、真诚的下一代!

孩子们的“白大褂恐惧”

(刘女士,34岁,中学教师)

小时候我由姥姥带养,她总以“不听话,医生就来打针”吓唬我,让我对医生心生恐惧。因此,跟小朋友闹了矛盾,我也经常用“送你去医院打针”这样的话“诅咒”人家。童年这种对医生的恐惧,甚至让我长大后也“讳疾忌医”,每次看病都紧张。

做了母亲以后,我就此进行过深入思索,我觉得要想真诚地教育儿子,首先就应该让孩子建立健康的“就医观”。我看过一本名为《爱和自由》的书,其中也提到了给孩子打针的问题,说:“如果把孩子硬按住抽血,特别是从脖子上取血,这个过程同杀动物有惊人的相似,这对一个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来说太恐怖了!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旁边观察,逐渐理解并适应这个环境,这需要耐心和时间。”

我带儿子萧帏看病时,不允许老人骗他说是“去公园”,而是提前告诉他要去医院看病这个事实。候诊的时候,我会结合医院里张贴的各种挂图,耐心地跟儿子讲解他生病的地方、病症的表现以及为何要治疗、如何治疗等问题。

萧帏讨厌冰凉的听诊器,害怕陌生医生来摸他,认为深入喉咙的检测勺很恶心。我耐心地告诉他这些检查的必要性,通过相关的绘本让他理解为什么要吃药打针,告诉他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渐渐地,萧帏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打针吃药是为了我好。

为了消除儿子对医院的恐惧感,我还买了迷你听诊器、针筒、温度计等玩具,让他扮演医生给家人“看病”;带他看门诊时我尽量选择那些和蔼可亲、具有亲和力的医生。

儿子5岁那年春,因为久咳不止去看中医。80多岁的老中医对他说:“舌头再伸长一点!”他认真而为难地说:“再伸长,我的舌头掉出来了怎么办?”充满童趣的老中医立即伸出自己的手,幽默地说:“我帮你接着,看好了病再把舌头还给你,好吗?”萧帏把舌头伸得好长。老中医笑眯眯地给他开了药方,并告诉他“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

令人忍俊不禁的对话,说明萧帏在尝试与“白大褂”沟通。我从“替他汇报病情”,转为鼓励他勇敢表达:“你告诉医生哪里不舒服好不好?”“医生问你病情你最好自己回答。”

渐渐地,萧帏能够平静自然地面对医生,也能自如地回答医生的各种提问,在医院有了明显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他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医院里的每一个细节,常有令人惊讶的发现。

一次,萧帏看到一个小弟弟在抽血之后高高举着手盯着看,怎么都不敢放下来。他妈妈想劝,他就歇斯底里地哭。萧帏走到小弟弟身边,仔细看着他被扎针的地方。那里已贴上棉球,还有一点点血渍。两个人一起看了足有5分钟,萧帏指着小弟弟的手指说:“没流了,血不动了,冻僵了!”

小弟弟这才放松下来。显然,萧帏知道弟弟在担心什么,用儿童的语言来安慰他。我与那位妈妈在一旁静静观察,相视而笑。孩子的心思多么敏感,用语多么生动!我们如果粗暴地说:“看什么看,都抽好了,还傻站着干吗?”又该多么煞风景!

每次去医院我都看到有大人用“哄骗说谎、威逼利诱”的方式对待孩子,有时候甚至连医护人员也这么做。比如经常有护士在打针之前对萧帏说:“你勇敢一点,就不疼了!”萧帏做出勇敢的表情,但依旧因疼痛而哭泣。次数多了他就会追问:“为什么勇敢就不痛了呢?勇敢是药吗?勇敢是超人吗?”我告诉萧帏:“打针肯定疼。护士阿姨让你勇敢,是希望你不要因为哭声剧烈而抽噎。如果抽噎,胳膊跟着动,就更疼,甚至把针头折断在肌肉里。”

我的解释帮助萧帏理解事情的真相,从而自己克制住哭泣。在此类情况下,我都尽量告诉萧帏事情的真相,无形中也促进了他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发展。

萧帏在6岁时从攀登架上不慎摔下,需要做全身CT检查。排在前面的几个幼儿都因为在检查过程中乱动产生“运动伪影”而重做了好几次。甚至有个孩子因为哭闹不止,医生不得不给他注射安定才完成了检查。

我跟萧帏耐心讲解检查的必要性,以及每项程序可能出现的状况、每台机器可能发出的声音,而且告诉他注射安定药物有副作用。我说:“如果你乱动,我们就要再浪费一天时间来重新检查,或者要注射安定而白白挨一针。”

接下来的检查过程让在场的每个人吃惊:20多分钟的时间里,萧帏乖乖地躺在机器里,操纵机器的人甚至以为他睡着了。检查结束后我紧紧抱住他,夸他是个自控能力超强的孩子。他却对我说:“妈妈,我是不是像超人?超人的眼睛就是像CT一样,能啪的一下把射线射出去!”回家后他逢人就炫耀自己的CT片,自豪地说他有跟超人一样的特异功能。

认生的孩子更不能“哄”

(金先生,33岁,公务员)

我家小宝从小认生,不叫人。姥姥训斥他:“叫阿姨,再不叫我可走了,把你留在阿姨家。”

看到小宝不买账,姥姥许诺:“叫阿姨,叫了给你吃糖!”小宝为吃糖而怯怯地叫了一声,立刻躲进姥姥怀里。姥姥用“吃糖、带他去玩、坐摇摇车”等各种方式训练他主动叫人,效果却差强人意。

那些同龄或比小宝还小的孩子都变得不再认生以后,小宝反而更怕见生人。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带他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时,他不许别人碰他,甚至连人家看他一眼都不许。他躲在大人身后捂住眼睛从手指缝里偷偷看人。姥姥的承诺若不能立即兑现,他甚至不依不饶地哭闹。姥姥的处理方式是“哄骗”,对小宝说:“我们3分钟就回家。”实际上3个小时才能回去。或者说:“路上给你坐摇摇车。”结果又会因为各种理由而不予兑现。

小宝越被哄骗越不正常,变得更加敏感和神经质,姥姥却不以为错,反而开始“自我欺骗”,说:“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索性让他少见陌生人。”有段时间姥姥只在清晨和晚饭时间带小宝去小区的游乐场,以免孩子因生人太多而哭闹。

我很生气,但仔细一想,岳母的做法其实在隔代教育中普遍存在——不少老年人为了“省事”而哄骗孩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的文化之弊病在于“瞒”和“骗”,家长在无意识中瞒着真相,“诓骗”孩子按我们的意愿做事。

我有意在晚饭的时候用手机收听“喜马拉雅FM”等软件播放的“育儿文章”,这样岳母也能听到。在一篇文章中,专家幽默地以孩子的口吻表达“认生宝宝们”的真实感受:“大人为什么总带我去见不认识的人?我好害怕啊,他们为什么这么盯着我看?我又不认识她,为什么要叫她阿姨?啊!她竟然在摸我的手,太可怕了,妈妈救命啊!啊!要我给她抱?为什么?不要!让她抱我的话我会死的……为什么爸爸在骂我?他应该保护我,为什么对我这么凶呢?……奶奶为什么这么奇怪,我都快要死了,她还说要带我去超市买糖果,我好害怕!”听到这一段岳母扑哧一声笑了,或许,心理专家描述的孩子的这种感受,岳母是从未想过的。

但从那以后,岳母渐渐改变了带小宝的方式,尤其对孩子认生这方面有了刻意照顾的意识。我也主动跟岳母沟通,告诉她,孩子对陌生人消除戒备与恐惧,是需要时间的,我们应该耐心地等待,温柔地引导。比如当小宝因认生而哭闹时,我们静静地抱着他,不威吓、不说教、不责备,不以物质奖励哄骗他,也不转移话题,而是轻声安慰他:“没事的,我们都在你身边……”

这样的陪伴对孩子很有用,小宝会很快安静下来,我们再引导他环顾四周,冷静分析:“你看,没人伤害你对不对?你是受人欢迎的孩子对不对?宝宝已经长大了,下次就不会哭得这么凶了。”

我们还以身示范,带小宝出门时,用“你好”“早晨好”“吃了吗”等话语问候邻居、保安、快递员、收银员、卖菜小贩等;家里来了客人,我们给小宝介绍客人的身份,人家也会友好地跟小宝问候:“你好!”一般情况下,小宝会躲在大人背后不叫人。我就跟人家解释:“他有点害羞,但还是非常欢迎你的!”

我也帮助岳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再给孩子随便扣帽子,不夸大事实,不因为孩子认生就说他“胆小”“社交能力差”“性格孤僻”等;而是就事论事,尽量鼓励他,不纠结于他人的眼光。

比如,小宝一直很害怕小区门口的一个保安,每次看到那名保安都大哭或逃跑。这位保安很冤枉:“为什么你家孩子看到我就会大哭?”岳母一直因此感到没面子,总希望“纠正”小宝的做法。

我尝试着用同理心来询问小宝的感觉:“你是不是看到他有点害怕呢?”小宝点头,又哭了起来。我告诉小宝:“这很正常,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感觉。爸爸小时候,有个邻居大伯总喜欢用胡子扎我的脸,我直到上小学都好害怕他呢!”

我幽默地告诉那位保安:“哭不代表小宝不喜欢你,也许他将来会很喜欢你呢!”

小宝上幼儿园后,认生和哭泣的过程持续了四五个月。经过幼儿园老师的努力,他认生的程度慢慢减轻,并渐渐适应了新环境,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老师说,他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上虽然还不够主动热情,但一直在进步。

至于那位保安,我的“预言”真的应验了。上幼儿园中班后,小宝每次看到那位保安都热情地打招呼,对他的恐惧完全不见了踪影。

“哄骗教育”的根源与对策

(刘教授,儿童心理专家)

在中国北方的某些方言中,“哄孩子”就是“带孩子”。在许多老人的潜意识里,养娃意味着“骗孩子不哭不闹、哄孩子吃好喝好”。很多家庭为此爆发矛盾,持有科学育儿观的家长不知道如何与习惯于“哄孩子”的亲人们沟通。

所有的“哄骗”,都源于育儿过程中的压力。韩国育儿专家吴恩瑛在《孩子的压力》一书中写道:很多时候,那些给孩子施加压力的家长本身,就不能很好地应对压力。他们对于自身和养育孩子没有一个坚定的价值观,周围甚嚣尘上的信息让他们感到不安。他们总是战战兢兢地担心自己所做的事会对孩子有所伤害。这种过分想要保护孩子的心理,反而给孩子带来了压力。

刘女士的案例发人深思。很多家长带孩子就医时都有压力,怕孩子不配合。压力之下就会想到逃避,于是用各种方式哄骗孩子。因此,孩子恐惧、反抗、挣扎,笼罩在“白大褂恐惧”的阴影中。然而,刘女士能够自我调整并应对压力,不将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她诚实耐心地给孩子讲解“抽血、打针、吃药”等医疗方式,让孩子在旁边观察,逐渐理解并适应医疗环境。

金先生的案例也很有代表性。当小孩子认生不敢接触陌生人时,家长感到“丢面子”,有一种“怕人觉得没教养”的压力。为释放这种压力,不少人用揠苗助长的功利方式来刺激孩子。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不得不开口叫人的孩子学到的不是礼貌和教养,而是“妥协的无力感”和“讨好大人的好处”。

事实上,人际交往中的认生与挑剔并非坏事。通过认生,孩子可以学习建立界限,划分出对自己重要的人、需要自己关心的人。这需要家长耐心沟通、讲述自己真实的感受与期待,孩子才能在安全、轻松的环境下逐渐发展与人交流的天性。当然,许多老年人对此无法理解,需要年轻家长们加以引导。

有位家长,儿子2岁半了还拒绝叫“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感到压力,便数落儿媳纵容孩子、缺少礼数。孩子的妈妈在自我平静和熟虑之后,决定不把压力转嫁给孩子,而是选择用写信的方式跟老人们沟通:她首先表达了对公婆的感谢,欣赏他们一直疼爱、接纳孙子的包容态度。然后,她向公婆道歉,请他们原谅孩子,也原谅她。最终,她坚定立场,表明态度——希望孩子不是因为强迫和压力而叫人,而是自然健康地发展出人际能力。

不知不觉中,“哄骗教育”已存在于家长的潜意识中。为摒弃这种思维模式,家长们不妨常问自己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能言必信,行必果吗?家长倘若因为怕麻烦而给孩子开“空头支票”,就会带来更多的麻烦。点点滴滴失信于孩子的行为,最终累积成亲子关系受损的恶果。所以,家长要用“许诺”或“惩戒”的方式帮助孩子时,一定要确保说到做到,按时兑现。

其次,我是否在试图逃避压力?我的心态、语气是否平静?隐瞒真相对孩子有什么好处?我的态度、方式真诚吗?比如当幼儿打人时,父母想予以纠正,老人却说:“没事的,长大就好了。”这时候父母就要想办法让老人明白,息事宁人是大人想偷懒的方式,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明白打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当然,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某些会带来心理阴影的事件,比如亲人去世或宠物死亡,是需要用“善意的谎言”来解释的。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需要生活在真实的环境里。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岳母小宝姥姥
聪聪的信
岳父与岳母的爱情
岳父与岳母的爱情
捉迷藏
最后一名
鱼腿
岳父岳母的爱情
绣花高手姥姥
和岳母不要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