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爱心小胖
2016-05-03佟才录
佟才录
他每周最多时打6份工,每月能有1600元的收入。但他宁可每天啃馒头,也要资助41名贫困学生。他叫骆群曙,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大三学生,人们亲昵地称他为“爱心小胖”。
20岁的骆群曙来自湖北省蕲春县的一个山区农家,父亲在乡中学做数学教师,母亲在家中务农,还有一个姐姐正在读研。骆群曙家里并不富裕,他当初上大学的学费都是亲戚们七拼八凑来的。穷人的孩子早當家,骆群曙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二天,他就向学校申请了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在校园餐厅做包子。从此他便再也没有伸手向家里要过一分钱。
大一那年寒假,骆群曙回母校蕲春县刘河中学看望当年的班主任。在班主任的办公室里,他无意间看到了一叠贫困学生补助申请表,这些贫困学生大多是孤儿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看着这些贫困学生的资料,骆群曙心里难受极了,也就是在那时,他萌生了想要帮助他们的想法。可帮助贫困学生不是空口说白话,是需要真金白银的。自己家里没有余钱,骆群曙就想到了打工兼职赚钱。回到学校,骆群曙给自己制订了一份严苛的兼职计划:除了在校园餐厅做包子外,他又向学校申请了打扫学生宿舍楼道卫生的活儿,然后又联系了两份家教,还在周六周日到大街上帮企业发传单。
每天凌晨4点,当别的同学还沉浸在梦乡中时,骆群曙就已经悄悄起床赶往学校的柳园餐厅,开始他当天的第一份工——做包子。6点30分,骆群曙离开餐厅,匆匆赶往教室早读。一个小时后,他回到宿舍开始他第二份兼职——打扫学校两个会场的卫生。8点,他清扫完会场,边骑车边啃着馒头赶往教室上课。下午5点放学后,他骑自行车到十几站地外的两个学生家里做家教。等他做完两份家教回到学校宿舍时已经是深夜23时,然而他还不能睡下,他要打扫宿舍楼道的卫生。除此之外,他还要到农果园基地拔草、施肥和浇水等。
自2012年9月入学以来,骆群曙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他不是在教室里上课,就是在兼职打工,或是在去兼职的路上。大学三年,骆群曙从没好好休息过一天,最多时,他一周要做6份兼职。
做兼职和奖学金积攒的钱,骆群曙每月只留下200元生活费。他吃打工餐厅的免费馒头,穿同学不要的旧衣服。那打工的钱都去了哪儿?他将兼职积攒的4000元钱,托父亲转交到初中母校的10名贫困学生手中。今年清明节,他又特地回到老家,拿出打工积蓄和全部奖学金共7200元,资助了母校31名贫困学生。
骆群曙不仅在物质上对贫困生进行资助,还在精神上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2014年7月,骆群曙组织了18名在校大学生,来到蕲春县狮子镇黄赵中心小学,开展为期35天的夏令营支教活动。黄赵中心小学地处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上,共有148名学生和7名教师。因为缺少专业教师,学校只开了数学和语文课程,而英语、音乐、图画等课程都没有上。孩子们精神上的饥渴让人震惊。有一次,骆群曙上他们音乐课,问他们最想学什么歌,学生们告诉他是国歌。骆群曙教孩子们唱国歌,唱着唱着他落泪了,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国歌是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最动听的歌曲。
为了能帮助更多山区学校的孩子们,骆群曙支教回到学校后就着手创办了“一缕阳光爱心接力社”。在他的引领下,爱心接力社已吸纳了近200名社员,在校会员更是超过千人。
骆群曙节衣缩食,辛苦挣到的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全都捐给了别人。有人说他傻,也有人讽刺他想出风头。而骆群曙说:“没去过大山,你就不会知道那些学生有多苦。我自己少吃点少用点,就能让那些贫困的孩子有学上,让他们也能看到人生的希望。仅此而已。”
(王文华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