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县再生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8-06-08陈展鹏周薇涂军明刘霞丁丹曹志刚陈杰
陈展鹏 周薇 涂军明 刘霞 丁丹 曹志刚 陈杰
摘要:在对蕲春县再生稻生产现状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从事再生稻推广工作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介绍了蕲春县再生稻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再生稻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再生稻;产业发展现状;对策;蕲春县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08-0017-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08.004
Indust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atooning Rice in Qichun County
CHEN Zhan-peng1,ZHOU Wei2,TU Jun-ming1,LIU Xia2,DING Dang2,CAO Zhi-gang1,CHEN Jie1
(1.Huangg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uanggang 438000,Hubei,China;
2.Huanggang Bureau of Agriculture,Huanggang 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research on ratooning rice production in Qichun County and the experience of doing ratooning rice extension work,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ratooning rice in Qichun County were analyzed,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ratooning rice;present situ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Qichun county
自2015年湖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了“启动实施再生稻发展工程”以来,湖北省再生稻种植面积呈现出逐年快速增加的态势[1]。2017年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达15.3万hm2,居全国第二位,仅此一项就可增产稻谷37.5万t,种植农户增收10亿元以上[2]。蕲春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7.5万hm2以上,产量达50.0万t。近年来,为确保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地位不动摇,该县狠抓粮食结构调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把再生稻产业作为稳定粮食产业的重要抓手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连续多年高产示范片的示范带动,全县再生稻种植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效破解了农村土地和劳动力矛盾,转变了粮食增长方式。2017年全县再生稻面积达到1.7万hm2,头季稻平均产量650 kg/667 m2,再生稻平均产量350 kg/667 m2,两季稻总产1 000 kg/667 m2。为深入了解当地再生稻生产现状,2018年6月笔者组织科技人员,深入蕲春县各地对再生稻产业发展情况开展调研。本次调研共实地走访了再生稻主产乡镇4个,村组8个,种粮大户、乡镇农技推广中心人员50余人和大米加工企业2家。本研究是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结合从事再生稻推广工作经验进行的归纳总结,指出了蕲春县再生稻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再生稻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仅供参考。
1 再生稻产业发展现状
自2004年开始,蕲春县对再生稻“一种两收”高效生产模式进行了全面研究和示范推广,再生稻生产发展迅速。
1.1 种植规模基本稳定
近几年来,蕲春县再生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7万hm2左右,约占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的15%,占全市种植面积的28%,是湖北省再生稻主要产区。规模化种植区域集中在赤东镇、八里湖办事处、彭思镇、张榜镇等乡镇。其中赤东镇再生稻种植面积0.2万hm2,占全镇耕地面积的53%,占水田面积的62%。
1.2 种植水平走在前列
自2004年起,蕲春县组织农技人员从筛选品种、调整播栽期、配方施肥、科学管水等方面入手,引进和组装相关配套技术,积极开展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3,4],到2011年,已基本形成了一套适合蕲春再生稻“一种两收亩产吨粮”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并在全县推广。目前,该县再生稻核心片区头季产量650 kg/667 m2以上,再生季产量已达350 kg/667 m2以上,两季产量已过1 000 kg/667 m2。同时,该县不断探索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加强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头季机械收获水平,减少头季机收对再生季的影响和损失,取得了明显成效。据调查,随着农机农艺的进一步融合,该县头季机械收割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已逐步减小,目前损失可控制在20%以内。
1.3 种植效益相对较高
據调查了解,蕲春县中稻再生稻平均生产粮食900 kg/667 m2以上,按平均收购价2.72元/kg计算,每667 m2产值2 448元;每667 m2生产成本约1 050元(含种子95元、农药65元、化肥150元、机械300元、人工440元);每667 m2纯收入1 398元,全年总收益达3.5亿元。而种植一季中稻的纯收入每667 m2为1 068元,种植早晚稻的纯收入每667 m2仅为994元。种植再生稻的收益分别比种植一季中稻和早晚稻连作的收益提高30.9%和40.6%。
1.4 种植品种趋于优化
蕲春县再生稻种植品种大约20个左右,但规模种植区品种相对集中,主要以丰两优香1号、两优6326、新两优223三个品种为主[4,5]。全县丰两优香1号种植面积1 300 hm2、两优6326种植面积2 000 hm2、新两优223种植面积1 300 hm2,三个品种合计面积占再生稻面积的28%。
1.5 加工工艺有所提升
据调查,为适应再生稻稻米加工特性,近两年该县主要稻米加工企业对加工设备进行了更新升级,再生稻米加工工艺有了较大提升。目前,该县再生稻整体加工工艺基本处于行业中等水平,整精米率在50%左右。
1.6 再生稻米市场畅销
蕲春县再生稻米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目前,该县再生稻加工销售主要以中健米业和金禾米业为主,两家稻米加工企业年加工再生稻米合计400万kg,其中中健米业生产再生稻主要销往武汉、福建等地,金禾米业以蕲春县本地销售为主,再生稻米基本处于脱销状态。
2 存在的问题
调研过程中,发现该县在再生稻产业发展上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 科技支撑不足
一是专用品种选育相对滞后。再生稻专用品种选育相对滞后是造成再生稻品种选择上多、乱、杂的根本原因。目前该县选用的再生稻品种基本是中稻品种,市场反映米质口感较好的丰两优香1号易感稻瘟病,大面积推广存在较高风险;产量较高、抗逆性较稳定的两优6326米质、口感不及丰两优香1号,商品性不高。其他品种与这两个品种相比均无突出优势,大面积推廣无优势品种,造成品种多、乱、杂,影响再生稻米加工及品牌建设。二是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再生稻机插机收机械不配套,头季机收碾压面积较大,影响二季产量。据测算,产量影响约为20%。
2.2 产业规模不大
再生稻米在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市场接受度较高,销往这些区域的再生稻米市场反映较好。但蕲春县本地散户种植再生稻以自留为主,而新型经营主体产能远远不足以支撑市场需求。据调查,目前蕲春县再生稻米市场流通量仅占再生稻米产量的20%。
2.3 政策扶持不力
主要表现为金融政策缺位。据了解,近几年,蕲春县政策性贷款从不对粮油加工企业开放,企业收储资金仅依靠企业自身及民间借贷,周转资金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再生稻的收储。同时,受资金不足的影响,稻米加工企业烘干设施及仓贮设施建设受限,导致稻米加工企业收储能力有限。该县主要稻米加工企业到第二年基本都处于“无谷加工”的状态,影响了再生稻米的市场持续供应。
2.4 龙头企业不强
一是企业实力不强。目前,蕲春县较大的米业加工企业4家,但无论从资金实力、生产规模、产品研发、管理水平还是品牌影响力上,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二是产业链条不长。从蕲春县再生稻全产业链来看,再生稻副产品开发未完全跟上。一方面再生稻头季米受成熟度影响,米质不佳,稻谷销路不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另一方面再生稻加工整精米率较低,碎米副产品较多,但该县目前的粮油加工企业均无碎米产品开发产业线,造成企业加工成本偏高。三是品牌创建乏力。品牌建设必须依靠龙头企业,而蕲春县再生稻产业龙头企业的长期缺位导致该产业品牌建设基本处于空白,不利于产业发展。
3 再生稻产业发展对策
发展再生稻是提高种粮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重要抓手。蕲春县再生稻是黄冈市农业工作的一块金字招牌,要把这一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必须将其提升到省级和国家级发展战略,打破区域界限,形成以蕲春等示范县为核心,其他各县市共同推进的再生稻产业发展新格局。现结合调研情况,从科研、种植、加工、销售、政策五个层面着手,提出实施“四大工程”,完善“一大体系”的再生稻发展对策和建议。
3.1 实施提质增效工程
要组织专家编制再生稻生产技术标准化规程,推进再生稻标准化种植、加工及包装;在品种选择上突出统一、优质、稳定的特点,目前仍以丰两优香1号、两优6326及黄华占等3个品种为主,避免品种的多乱杂;在作业模式上推行全程机械化,节约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在投入品选择上突出有机肥代替化肥、绿色防控代替高毒低效农药,确保再生稻的品质;在加工工艺上要确保标准一致,保障稻米品种的稳定性和商品性;在产品包装上,要根据再生稻特点、稻米档次、消费者心理及市场需求进行分层次包装。
3.2 实施龙头引领工程
龙头企业是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针对再生稻产业龙头不强这一短板。一是要坚持“外引内培”,引进一家外地龙头企业或培植一家本地龙头企业来整合当地稻米加工企业,形成大龙头引领可持续发展,化解市场风险。二是要提升加工工艺,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先进加工设备,提高再生稻加工的整精米率。三是要完善仓贮设施,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再生稻专用仓贮设施,提高再生稻收储量,保证再生稻米的持续供给。四是要形成“龙头+基地”的发展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种粮大户、合作社开展再生稻订单生产,确保生产稳定和供应稳定。
3.3 实施精品名牌工程
挖掘再生稻产业文化内涵,增强再生稻品牌建设,以品牌建设促进产业效益提升[6]。一是加快推进公共品牌建设,由政府牵头整合资源,从再生稻产业基地建设标准、种植标准、加工标准、商标使用标准等方面发力,打造再生稻公共品牌,避免因市场品牌多乱杂而影响品牌形象。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再生稻米绿色、无公害、养生等特性,组织营销策划专业团队做好宣传方案,并加大再生稻在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等权威媒体的广告投入,使再生稻这一品牌深入人心。三是成立再生稻大米连锁店,再生稻米作为优质、无公害稻米应区别于普通大米,应对市场受众进行精准定位,建议引进企业成立一家专门以再生稻米为主产品的再生稻米连锁店,并在全市全省布点。
3.4 实施科研开发工程
一是积极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对接,组建再生稻科研体系,引进筛选适宜本地的优质再生稻专用品种。二是继续加强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重点对再生稻播期、密度、肥水管理、留茬高度等配套技术进行试验,力争配套技术成熟稳定。三是加强相关设备研发单位紧密合作,研究推广再生稻生产相关的机械,重点是研发推广配套的插秧机和收割机,减少对头季稻的碾压,提高再生季的有效穗数,提升再生季的产量。四是加强副产品研发,对再生稻头季米及加工碎米等副产品要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
3.5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组建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科学制定再生稻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整合科研、管理、推广、生产、加工、宣传等部门力量,合力推动再生稻产业发展。二是要整合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相关项目资金支持再生稻产区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改造升级仓贮设施及加工设备。三是要完善金融支撑体系,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要加大对再生稻生产、加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再生稻收购、仓贮、生产等环节对相关主体实施贴息贷款,确保再生稻收购、仓贮和加工稳定。四是要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对开展再生稻生产、加工的新型经营主体要在土地流转、税费、信貸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并对新型经营主体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生产等服务,保障再生稻生产面积稳中有增。
机收再生稻与中稻和双季稻相比,具有十大优势。概括为“七省两增一优”,即:省工、省种、省水、省肥、省药、省秧田、省季节、增产、增收和米质优。有研究表明,机收再生稻模式与中稻种植模式相比,稻谷产量增加53.8%,每生产1 t稻谷减少农药用量20%,肥料利用效率提高6.8%,为水稻生产大面积节肥减药提供技术支撑[7]。此外,再生季稻米无论是外观品质或食味品质均有显著提高,从而深得消费者青睐。由此,再生季的稻谷价格比一般稻谷高20%以上。2016年由华中农业大学彭少兵[8]主持的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大面积应用与示范项目,在蕲春县示范片赤东镇酒铺村和八里湖办事处余赛大队随机选取3块地测产,再生季平均单产402.1 kg/667 m2。这一产量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认为,发展再生稻符合中国转方式、调结构和高效栽培的发展方向,机收再生稻项目在突破双季稻技术瓶颈方面已经取得了突出进展。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也对蕲春县的再生稻生产表示赞赏,他认为这一研究结果是对再生稻传统种植方式的一次全方位技术攻关,从产业上游至下游,都将推动华中地区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彭少兵[8]认为,随着劳动力结构改变和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水稻生产方式正在产生深刻变革,机收再生稻种植模式在湖北、湖南等省推广应用近几年蓬勃发展,为中国粮食生产过程中调结构、转方式和增效益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涂军明,李景润,皮楚舒,等.黄冈市再生稻生产现状、问题及适度发展建议[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3):3277-3281.
[2] 费震江,董华林,武晓智,等.湖北省再生稻发展的现状及潜力[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2):5877-5978.
[3] 钱太平,方锡文,张继新,等.杂交中稻-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9):4193-4199.
[4] 涂军明,曹志刚,程建平.一种两收适宜品种筛选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2):5666-5668.
[5] 高广金,杨艳斌,孙 琛.超级稻丰两优香1号再生栽培示范技术[J].中国稻米,2013,19(4):121-122.
[6] 罗 昆.湖北省再生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2):3001-3002.
[7] 彭少兵.对转型时期水稻生产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44(8):845-850.
[8] 彭少兵.转型时期杂交水稻的困境与出路[J].作物学报,2016, 42(3):31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