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书烦本成恼为的来源青少年
2016-05-03
本刊记者李怡霏
不能让书烦本成恼为的来源
青少年
本刊记者李怡霏
站在省图书馆新馆门口不到十分钟,差不多有五拨人过来问:“请问今天是闭馆么?什么时候开馆?”人们有老有小,还有背着书包的中学生,新馆现在还处在试营业期间,每周一闭馆,就算坐落在天府广场一侧,新馆的古朴大气依然吸引着匆匆路人的眼光。
在七楼的办公室里,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陈雪樵介绍,截至2014年,全国0至17岁阅读图书的青少年人数比率为76%左右,人均阅读量是8本,虽然较2013年的不足7本有所增加,但与俄罗斯的人均55本、法国人均20本、日本人均40本等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的阅读量不算高。
走进大型书店,在书籍热销排行榜上,经常能看见的是诸如《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藏地密码》等网络小说,而中外文学名著之类的书籍购买和借阅量相对低得多。相比原著,经典作品的影视改编也是青少年趋之若鹜的喜好,而在改编中存在的人物捏造、逻辑混乱、正史和野史混编等情况则不在青少年的考虑范畴内。
“孩子们看书,比起纯文字,他们更趋向于图形色彩鲜明的书籍。”陈雪樵表示,功利性也是目前青少年阅读的一大特点,多次的考试和抽查让孩子们的阅读限定于教辅相关资料,所以在闲暇时刻,“他们更愿意看那些剧情紧凑、节奏分明而不费脑的快餐小说。”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青少年的课余时间大多被各类掌上游戏机、电脑、手机等所占用,用于阅读的时间相对来说就少了。信息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广,但知识的获取却越来越碎片化。“功利化的教育观、新媒体的冲击、社会文化的复杂多样性、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这四点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阅读观。”陈雪樵说,刷微博、微信、论坛等渠道成为青少年新信息来源地,碎片化的信息成为主体。
细数最近几年的网络信息,从“我伙呆”“人艰不拆”“喜大普奔”到“元芳体”“么么哒”“7878”等网络流行词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将文字游戏玩得炉火纯青,自娱自乐还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用语习惯”。对于这一系列文字改编游戏,社会争论不休,其优缺点暂且不提,单说青少年的兴趣所向,他们很容易被一些“新奇好玩儿”的东西吸引,这是90后、00后乃至10后的共性,那么,该如何正确引导这个趋向,从而引起青少年的阅读兴趣?
“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政府重视非常重要,我国的‘全民阅读’工程已经连续三年进入政府工作报告。”陈雪樵说,四川省政府近些年一直大力支持全民阅读,把开展“书香天府·全民阅读”活动列为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学校的带动、家庭的培养这两者也缺一不可。”学校多做阅读活动,教师推荐优秀图书给学生,而家长可以以身作则,以“亲子阅读”拉近家人距离。
“当然,社会组织的正面引导也不可或缺。”陈雪樵坦言,“公共图书馆作为保存文明、传承知识的公益性社会教育机构,引导‘全民阅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去年冬天新馆开馆,到目前为止人流量达到了40万人次。”新馆的环境比旧馆好很多,地方大、光线亮、环境整洁、藏书丰富,是新馆能吸引到如此多人流量的原因。
四川省图书馆一直坚持着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图书博览会、巴蜀讲坛、少儿主题阅读活动……有在馆内直接开办的,也有走出去与机关、企业、学校、部队联办的。“我们接下来打算带动全省各级图书馆和各类基层服务点,利用阵地服务、流动服务、网络服务,通过资源共建共享,营造全省的阅读氛围。”陈雪樵认为,省图书馆和其他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的送书工程就是很好的例子,将来或与关工委合作,对农民工子弟校、留守儿童之家等赠送适合他们的图书,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激励他们阅读的爱好。
陈雪樵表示,培养阅读习惯是个漫长的过程,“你得清楚青少年要的是什么,要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不能让书本成为他们烦恼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