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背景下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论析
2016-05-03刘俊芳
刘俊芳
(黄河科技学院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63)
全民阅读背景下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论析
刘俊芳
(黄河科技学院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63)
在全民阅读背景下,通过分析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对比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特性,构建它们“异质互补”的关系,并从阅读条件、阅读个性、阅读内容、阅读习惯等方面,寻找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之间的平衡点,推动全民阅读持续健康发展。
全民阅读;数字阅读;传统阅读;异质互补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党中央贯彻落实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至今已有十个年头。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将“全民阅读”写进党的《决定》,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进党的《报告》;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一次将“倡导全民阅读”写进政府的《工作报告》之后,2015年和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相继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并历史性地写进了国家“十三五”规划,全民阅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伴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不断推进,大众阅读的载体由传统阅读不断向数字阅读转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传统阅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全民阅读背景下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
自1999年以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几乎每年都进行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陆续发布了有关国民阅读率抽样调查情况的年度报告。笔者以2010—2014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5次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国民阅读率、国民阅读量、国民阅读形式倾向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表1 2010-2014年间全民阅读率变化情况
从表1的5组数据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近5年来我国国民阅读中数字阅读率增长最快,5年时间增长了近26个百分点,并且已经超越了纸本阅读率。图书阅读率5年时间仅增长不到6个百分点,而报纸和期刊阅读率则呈下降趋势。
表2 2010-2014年间国民阅读量变化情况
从表2的5组数据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字环境的影响下,电子图书阅读量呈上升趋势,且变化明显。纸质图书5年来阅读量变化很小,纸质期刊和报纸则呈下降趋势,且下降明显。
表3 2010-2014年间国民阅读形式倾向变化情况
从表3的5组数据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字化的今天,倾向于数字阅读的国民在不断上升,尤其是手机阅读增长最快。
以上3个表分别从国民阅读率、国民阅读量、国民阅读形式倾向三个方面均反映出近5年来数字阅读在持续不断增长,其中,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数字化阅读率为50.1%,首次超过纸本阅读方式。这一数据可以视为数字阅读与纸本阅读比较发展的一个拐点。数字阅读以传统阅读无法比拟的优势,迅速走入人们的生活,并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
二、构架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相互关系
英国图书馆情报学学者麦克洛雷曾说过:“任何一种媒介与阅读方式都有优劣,没有任何一种阅读方式能够取代另一种,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两者间的相互补充。”从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优势与弱势的对比来看,两者的优劣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这种情况下,须在两者间寻求“异质互补”,更好地扬长避短,使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持续健康发展。
1、营造阅读环境,融合数字与传统方式
信息多元化时代,社交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读者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势不可挡的变革。因势而谋,拓宽阅读渠道,缔造个性化阅读空间,营造书书相联、书人相联的阅读推广环境,才能促使数字阅读成为传统阅读的有效补充,反过来拉动传统阅读。首先是书书相联,如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蜗居》《裸婚时代》《士兵突击》《何以笙箫默》《步步惊心》等电视剧热播后,导致其同名纸质图书也“洛阳纸贵”。其次是书人相联,正如虚拟出版机构无法完全代替实体出版机构,数字阅读的网络交流方式也无法完全替代与作者的面对面交流,只有与作者面对面对话并且产生共鸣,充分感悟文学作品背后隐含的非显性知识,才能激发读者对传统阅读的渴望,从而实现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无缝融合。
2、推广智慧阅读,体现书目导航功能
数字阅读时代,传统图书所发挥的览古阅今、穷理治事的作用依然毋庸置疑。编制书目导航,是系统了解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新的文献类型和传播载体,经过搜集、核查、挖掘、分类、加工,形成各种专题书目导航数据库,可使阅读更具有针对性,帮助读者以更加快捷和便利的方式购买自己心仪的图书。可利用微信平台,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以及不同的阅读需求,深入了解服务对象,定期推送个性化阅读书目。如针对教育工作者,可以按照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教育、幼儿教育等分类推荐经典案例图书;针对党建工作者,可以推荐机关党建、企业党建、学校党建、农村党建等专题数据库。
3、搭建阅读平台,建设知识转化孵化器
数字阅读时代,阅读方式的快餐化,促使读者之间的交流也向快餐式转变。电子邮件回复较慢,于是有了QQ 交流、 MSN 在线交流、手机微信交流等。点对点的交流,远远不如点对群的交流 ,读者希望自己遇到的问题,很快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境遇相同的知音,或分享读书心得。 读者之间的交流缺少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交流平台。适应现代管理与服务方式的转变,采用数字化与网络化方式,分类建立个性化的读者QQ 交流群或微信交流群,开展网络读书分享会,邀请知名学者举办网络读书大讲堂,方便读者获取知识、分享经验 ,以此激发读者的创新意识,加快知识传播速度,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孵化能力。
4、提升阅读品质,做理性的数字阅读者
阅读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修身养性,开启心智的过程。数字阅读时代,读者的阅读范围大大扩展,但是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尽管数字阅读对传统阅读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但由于两者各具优缺点,在可见的将来,它们不会成为完全的相互取代关系,而将呈现分众化、分类化、线上线下结合的发展趋势。比如,手机阅读虽然便捷、便利,读者可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阅读海量内容,但它始终具有“浅阅读”的特点和不足,很难完全取代纸质书刊的经典深度阅读。当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习惯,不管是传统阅读还是数字阅读,只要读者具有持之以恒的阅读决心,必将会让这种方式和习惯成为自然和永恒的追求,从而达到提升阅读品质、将知识转变为智慧的目的。
三、寻找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之间的平衡点
数字阅读带来人类阅读史上的最深刻变革,也带来各方持续不止的争论。既然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谁都无法替代谁,那么我们能做的只有在二者中寻求能使其协调、共同发展的平衡点。其实,阅读是个可以细分的概念,通过细分,很容易就能找到二者的和平相处之道。
1、依据阅读条件选择阅读方式
数字阅读正在成为国民新的阅读趋势。进行数字阅读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数字化设备,如计算机、网络在线、手机、电子阅读器、光盘、PDA/MP4/MP5等。这就决定了数字阅读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进行,如网络阅读需要借助电脑或笔记本,但这不是随时随地都方便携带的;手机阅读受手机信号的限制,也会影响阅读质量,MP4、MP5、阅读器虽没有信号烦恼,但需要保持电量充足。相比较于数字阅读的种种限制,纸质阅读则完全没有这种烦恼,只要拥有对它的使用权,便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所对其进行阅读。因此,具备数字阅读条件时可进行数字阅读,不具备此种条件,纸质阅读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2、依据阅读个性选择阅读方式
阅读个性是指一个人在阅读的思想、品质、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在阅读行为中,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个性是阅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喜欢以悠闲的心境进行阅读,不想受外界干扰,一个人细细品味的读者,他可以选择以品味、体会、自我封闭为特征的、体现“韵味和手感”的传统阅读方式。对于喜欢张扬个性化阅读、与其他人进行互动交流的读者,他可以选择以应用便捷、成本低廉为特点的、体现“快捷与享受”的数字阅读方式。
3、依据阅读内容选择阅读方式
现代人每天要获取的和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都很多。对于海量的信息,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全盘消化,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需要对阅读内容进行细分。获取新闻资讯类、娱乐生活类等阅读内容主要以数字阅读为主,而文史艺术类、专业书籍、科普等读物则是以传统阅读为主。针对服务读者的各级各类图书馆来讲,在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分配中,可以将名家专著、专业典籍、尖端科技知识等需要“精读”的读物采用传统纸质阅读方式提供;而对于新的资讯、休闲娱乐等这些“略读”的读物,则可利用论坛、博客、网站、读者QQ群或微信群等数字化阅读的方式提供给读者。
4、依据阅读习惯选择阅读方式
阅读习惯是影响人们选择阅读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有些习惯了纸质阅读的人,对于数字阅读始终怀有隔阂与抵触心理。有人认为,无论网络资源多么丰富,电子阅读方式如何便捷,面对屏幕的电子阅读都只能是纸质阅读的补充,它永远不可能代替和削减那种时时洋溢着翰墨书香的纸质阅读对阅读者在学术、人品、情感和文化等方面巨大而难以言传的熏陶作用。也有人说,真正的读书人自然懂得网络阅读的不足,他们也不会因此而忽视纸质阅读的重要性。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与2014年相比,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略有上升。由此来看,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很大程度上是平行线,它们有不同的受众。因此,广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1] 张立频.微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共存与互补[J].出版发行研究,2014(6).
[2] 李会丽.寻找传统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平衡点[J].青年记者,2011(19).
[3] 李杭.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异质互补”实现策略[J].图书馆学刊,2013(10).
[4] 李小甘.互联网时代的全民阅读:阅读永恒,载体创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5-04.
[5] 许嘉璐.纸质阅读不能被代替,电子阅读只是补充[N].光明日报,2010-12-5.
[6] 陈方.培育书香社会没必要矮化网络阅读[N].京华时报,2016-4-19.
(责任编辑:梁蒙蒙)
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全民阅读背景下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比较研究,项目编号:SKL—201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