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架通情感的桥
2016-05-02梁继志
梁继志
书信架通情感的桥
梁继志
多年离乡别亲的异地生活,靠着一封封家信度过孤独寂寞的岁月。那些刮风下雨的日子是父亲的千里书信温暖着怀念的心灵,洗涤着远望的眼睛。
那一封封如土地般质朴的书信,在我盼望的心中就是一道道雨后的彩虹桥。借助这情感的彩虹桥,父子可短暂见面深刻交流,慰藉了心灵驱逐了孤独。父亲的书信开头“吾儿见字如面”几个普通的字,读着忍着最后还是泪湿书信。一封书信如同父亲的一次亲临,仿佛从梦境来到现实。读着父亲熟悉的字迹,如同看到父亲慈祥的面容。一封书信就是父亲的一个身影,读罢存放如同目送父亲远去的背影。一次次开启书信,一次次封存书信的过程,犹如一次次相见一次次道别的场景。
异地读书工作生活的8年时间,就是在开启封存书信情感的煎熬和温暖中迎送春夏秋冬,相伴日月星辰。回到父亲身边常常翻读昔日书信,一种幸福温馨便会冲撞心海波纹荡漾。
信息社会,电话、手机、视频为人们交往节省了时间,方便了沟通缩短了距离,但是耐人回味咀嚼常留的情感,唯有书信最能体现特殊的人文情感价值。还有短信,这毕竟不是书信,尽管一字之差,却有不同的内涵。书信的字斟句酌就是情感的反复打磨,推敲后的一行行句子,像一条条小溪从心河潺潺外流。
在我的心中更多的时候,我以为一封书信其实就是一瓶白酒。撕开信封就是打开酒瓶,慢读即是慢饮。当前,在书信已远离视线的现实生活里,令人欣慰的是,我所工作的单位城区关工委自2015年倡议的为父母写一封书信,传承一种孝文化的活动,在城区乡镇部分中小学开展起来,并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这不仅是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写作兴趣,更重要的是,把民族书信文化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重新做了诠释和推广。实行这一措施完全是针对当前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而采取的一项创新教育活动。这既缓解了学生的思亲之情,又促进了语文教学,这远比给父母洗一次脚的活动更具有现实性和启迪性。
给亲人写一封信的正能量活动,是对孝情文化的重新推崇,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