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社会工作发展之路
2016-05-02深圳市民政局
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社会工作发展之路
2015年5月,全国首支救灾社工志愿者服务队在深圳成立。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决策部署。经过十年的发展,深圳初步构建了现代社会工作体系,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社区治理、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发展之路。
制度引领、行业规范,建立现代化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深圳社会工作“1+7”文件是全国第一个围绕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的机制和制度保障出台的综合性地方文件,体系完整、措施得力、操作性强,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深圳市初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制度体系,完善了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机制,明确了培育和发展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志愿者队伍等配套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十年来,深圳社会工作行业先后出台了20余个配套制度和行业规范性文件,共同构建了深圳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
政府主导、社会运作,形成本土化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一是实现社工购买与资助方式社会化。通过招标、竞标方式向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购买服务,并以合同方式确定双方的责、权、利,促进公益资源的共享及合理分配,推动政府从直接“养机构、养人、办事”向购买公益性民间组织服务转变。同时,在政府1:1配比的资助下,企业进行社工服务自主购买,形成了对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有效补充。
二是构建了“岗位+项目+社区”多元化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实现了深圳社工服务各区、街道和社区全覆盖,累计通过1700个岗位、480余个项目及668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三是社工行业组织和服务机构自主化与社会化运作。鼓励社工行业组织和服务机构自主发展,打造社会工作行业枢纽型组织;政府部门充分放权,赋予社工服务机构发展空间。目前,深圳市共有社工行业组织14家,民办非企业社工服务机构161家,取得专业社工资格证书的专业人才达8230人,社工行业从业人员达7090名,专业社工达5873人,其中一线社工5073人。
四是创新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基本形成了政府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实施、评估委员会审核认定的现代评估体系,构建了包括评估中心、会计师事务所、督导、顾问、市社工协会、用人单位、服务对象、机构员工多元评价主体和以绩效导向为重点的深圳评估模式。同时,按照“谁购买,谁评估”的原则,市区两级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估机制,评估结果作为招投标的重要依据,有效提升了社工服务质量。
2011年10月,首届全国(深圳)企业社会工作建设研讨会召开。
领域拓展、品牌突出,坚持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路径
在全市642个社区里建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668家,专业社会工作覆盖了各类群体,社工服务覆盖妇女儿童、老年人、青少年、教育、残障、医务、司法、禁毒、企业、少数民族与军队等14个专业领域,服务总量达800余万人次。在领域拓展方面,深圳社工一方面细分服务领域,推动服务领域精细化,如2016年在医务社工中遴选121名社工参与中美合作的全市精神卫生社工培育;另一方面重视企业和灾害两个社会工作领域建设,打造领先全国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品牌。
在企业社会工作方面,深圳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探索了企业(社会组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力量解决企业中人际冲突、劳动冲突及员工生产生活适应性不良等社会问题,初步构建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劳资共同参与、平等协商的新型劳资互动模式,在全国形成了引领示范效应。截至目前,深圳共有23家社工服务机构开展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累计1448名企业社工开展服务近35万人次。
在灾害社会工作方面,深圳市走在全国前列。2008年以来,深圳社会工作者先后参与汶川地震文县救灾、茂名泥石流救灾、雅安地震救灾、富士康事件紧急援助、鲁甸地震救灾、1220光明滑坡救灾等应急介入服务,服务成效获得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2015年,深圳率先成立了全国首支灾害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队,并建立了培训、演练、介入服务等一系列灾害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与服务机制。
同时,深圳制定了残障、妇女儿童、教育、禁毒、老年、企业、司法、医务、社区等九大领域的社工服务指标体系,为深化社会工作服务建立了标准和规范。2016年,深圳统筹起草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作为民政部行业标准在全国发布,上升成为了国家标准。
内培外引、产研协作,完善了社工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社工培训体系。建立了以深圳市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平台为支撑,横纵多层次社工人才培训架构模式。十年间,全市举办的社会工作各类培训达2383期,参训人员超过8万人次。
二是培养本土社工人才,搭建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四级”梯队。根据督导选拔与管理的相关规定,以一线社工为基数,分别按照7:1、21:1、63:1的比例配比督导助理、初级督导、中级督导,形成了“一线社工——督导助理——初级督导——中级督导”的四级人才梯队。目前,深圳市本土督导人才队伍达800人,实现了督导助理与初级督导配比全覆盖。
搭建平台、深化服务,构建社工服务机构培育和项目发展机制
一是以中国公益项目大赛为平台,助推社工服务机构转型。由深圳主办的五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引入互联网众筹、创投基金等创新机制,累计筹集和发放公益创投资金近10637105.77元,资助223个公益项目,其中,“病患临终关怀项目”、“城中村流动儿童安全号列车计划”等入选中央财政支持社会服务项目,成为深圳市公益服务创新的名片。
二是深圳市各级政府积极为社工服务机构创造项目平台,推动深圳社会服务的发展。如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化试点,民生微实事项目等,每个社区200万/年,全市约14亿/年,其中80%以上民生服务类项目由社工服务机构负责执行。
三是搭建金融行业跨界合作平台,社工行业组织与建设银行、江苏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社工服务机构贷款、人才贷款等公益金融服务,为社工服务机构发展注入活力。
社工引领、多元共治,探索三社联动新模式
2007年深圳出台社会工作“1+7”文件,率先在国内提出社工、义工(志愿者)“双工联动”(两工协作)机制,通过打通部门壁垒,形成“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带动各方”的良性循环服务链,达到组织、评比、发展等融合,打造集社工、志愿者、社区团工负责人等多重身份的“双工联动”人才队伍,为深圳推进“三社联动”工作奠定了基石。目前全市668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由原先一元化管理模式,转化为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社区为平台、社工为引领、社会组织为载体、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的多元共治“三社联动”新模式。
政策倾斜、倡导关爱,建立社会工作行业保障机制
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留住优秀社会工作人才,深圳市人才扶持的相关政策对社会工作行业予以倾斜。一是率先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人才安居范围,开创全国先河,截至目前,深圳社会工作行业累计为500余名社工申请人才安居租房补贴,总金额达180余万元,累计获得66套市级配套人才安居房。二是多个区级政府出台社会工作人才扶持办法,为辖区内服务的社工在住房、深造学习、专业研究等多方面提供资源保障和便利。三是设立了全国首个社工关爱互助基金,除链接社会资源外,还倡导社工行业以自助互助方式,帮助遭遇重大疾病和生活困难的社工。截至2016年7月,深圳社工关爱互助基金累计收到捐赠775734.22元,共向7批65名困难社工资助了485006元。
2011年,深圳市首批初级督导正式上岗。
开创模式、辐射全国,建立社会工作对外输出机制
一是首创社会工作援疆服务模式。2010年起,深圳积极响应党中央援疆战略部署,提出社会建设援建与经济建设援建并重思路,启动“援建新疆喀什社会工作站”项目,开展当地贫困农户能力建设、深喀儿童交流活动、喀什社工人才培养及社会组织培育、资源引入等众多服务。六年来,深圳共委派24名援疆社工奔赴喀什,为当地开展民生服务项目13个,累计引入资金1865万元,服务总量近10万人次。在全国19个对口支援新疆的省市中,深圳首创社会工作援疆模式,成为了全国社会建设发展地方性援助项目服务的典范城市。
二是多渠道输出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十年来,深圳通过援建社工服务站、各地学习团来深驻点培训、输出督导及培训等多种途径,将深圳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输出到了全国各地。十年来,深圳援助建设了文县、雅安、喀什、塔县等社工服务站,并将深圳社会工作的先进经验辐射到了全国20余个省市,有力地助推了全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深圳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