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菂“创业红娘”再出发
2016-04-29王珍一
王珍一
疯狂锻炼
“你会不会做油泼辣子?”在位于北京苏州桥YOU+青年公寓总部的北楼一层大厅里,苏菂如是问一位刚从澳大利亚回来的陕西家友。这几天苏菂买了二十多斤辣椒,想着自己动手做点油泼辣子,准备大展厨艺。
在苏州桥YOU+,所有人都知道苏菂是一位美食爱好者,最喜烤串和啤酒。现实吊诡的是,所有人都知道苏菂正在减肥,从2015年2月到现在苏菂已经减了40多斤。
瘦身之后,苏菂在朋友圈里写下了新一年的计划:练出六块腹肌,学会游泳。与此同时,他又写下了“持续疯狂锻炼自己,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做事情的基础。”和“对自己要求高一点,永远不会吃亏的,最终会有回报和收获。”他每天锻炼4小时,早6点至8点,晚8点至10点,如若没有特殊情况,从未终止,一直坚持了下来。
苏菂的这种执着与疯狂精神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减肥上,在事业上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菂现在是YOU+的联合创始人,这是一家为创业者提供住宿、工作、社交一条龙服务的公司。在这之前他是中国第一家创业咖啡“车库咖啡”的创始人,在运营“车库咖啡”四年的时间里,他凭一己之坚持,开创了将咖啡与创业孵化相结合的创业服务新模式。
苏菂成了创投圈的大牛,他接触的创业团队不少于2000家,因为为人亲切和善,大家都喜欢称呼他为“苏哥”而并非“苏总”。“苏哥”喜欢和创业者在一起,他为他们提供办公、住宿、对接各种资源,提供各类服务,帮助他们完成梦想。苏菂甚至坦言自己减肥也是为了以身作则,让大家明白只要大家努力,肯想办法,事情总是能做成的。末了,他强调了一句:只要方向是对的。
“我们就是我们自己”
2015年YOU+的成绩斐然,仅在北京就有两家YOU+开业,一家在苏州桥,一家在上地。与此同时,一年时间里YOU+迅速在全国开了近二十家,因为将创业与住宿链接,互联网与房地产结合,YOU+成功实现跨界整合发展,一举激活了沉闷已久的长租公寓市场,颠覆了行业已有认知。
对于这样的成绩,苏菂很满意。在这背后包含的逻辑却是每开一家YOU+,苏菂和两位合伙人刘洋、刘昕他们就能帮助到100名年轻的创业者。
2015年4月26日,YOU+苏州桥店开业,这被外界称为是一场创投圈的超级盛会。彼时苏菂在发出300封邀请函后,不忘叮嘱“到场的小伙伴请不要携带朋友,我们担心控制不好场面。”那天,超过80名上市公司的大boss们到场,雷军、刘永好、古永锵、罗振宇、潘石屹赫然在列,这一天,热闹非凡。开业的盛况,是苏菂自身价值证明的另类表现。
2014年6月苏菂宣布加入YOU+时,业内震惊,很多人不明白苏菂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选择进入低速发展期的房地产“围城”。加入YOU+不久苏菂带着刘洋、刘昕见了雷军,5分钟时间,雷军决定投资YOU+一亿元。曾经在“车库咖啡”得到过苏菂帮助的麦豆米CEO胡洪记得,“那一天早上我打开朋友圈,发现我的朋友圈被雷军投资YOU+刷屏了。”
在盛名与光环的笼罩下,在外界的解读中YOU+与雷军密不可分,甚至多数专家、媒体将雷军此次行为解读为进军房地产的信号。“雷军只是我们的财务投资者。”苏菂的回答与外界解读大相径庭。我问他“雷军5分钟决定投资你们这是真的吗?”苏菂回忆:“当时我和刘昕、刘洋去小米总部找雷军,我们原本约了一个小时,结果我们聊了两个小时。一开始我们探讨是否与小米的智能家居有合作,我们把YOU+介绍了一下,包括我们想做的事情和未来的规划想法,以及对年轻人生活的改变。当场他并没有告诉我们要投资,我们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第二天他的投资合伙人找到我们说这事。”当我说出小米符号可能成为YOU+后期发展的束缚时,苏菂自信满满,毫不介意,“我们就是我们自己,小米就是小米,是两个不同的行业。”在顺为资本投资YOU+之前还发生这样一个故事。当时“车库”出了一个团队,一年收入十几个亿。这个团队找到苏菂说“苏哥,我们这钱也不比投资机构的钱,相比之下,你肯定需要投资机构的钱。这样,我先借你2000万。等下一轮你再拿的时候给我换成股份就行。”“这话一放在哪,心里暖洋洋的。”苏菂说。
对于苏菂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尽可能的帮助到创业者,做YOU+,是他在“车库”之后的进阶升级,实际上类似YOU+这种模式在他刚开始做“车库”的时候就已产生。“那时候我想做的不仅仅是将创业者聚集在一起工作,我也想过让他们住在一起。”为此,苏菂曾经和一位做快捷酒店的朋友商议,朋友甚至愿意放弃每年200万的利润做这件事情,但最终因为资金成本负担太重而放弃。
“给梦想一个实现的机会”
201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给梦想一个实现的机会》的文章,讲述“车库咖啡”的发展,表达了对苏菂的认可,而这距苏菂创办车库咖啡已经三年。
苏菂真正与创业者结缘是在2006年,在这之前他开过电脑店,加入过富士康、8848。直到2006年他加入chinacache蓝汛,从销售做到销售总监再到投资总监,与创业者频繁打交道。
当时的创业者们为了节约资金,都住的比较偏远,再加上北京交通异常拥堵,苏菂每天最多只能见到三四个创业团队,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路上。“有没有什么办法将创业者聚集在一起呢?”苏菂陷入了思考。到2010年年底chinacache蓝汛公司上市,苏菂就完成了自己的阶段性目标:作为公司高管,帮助公司成功上市。“没什么挑战性了。继续下去,不就是重复自己了么?我需要重新开始了。”
2011年年初,苏菂去了一趟美国。在为期一个多月的美國之行中,苏菂差不多有一半时间是在硅谷。苏菂甚至专门抽出时间去拜谒了位于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市爱迪生大街367号那幢著名的“车库”。
回国后,苏菂更加坚信了自己的思考——需要创建一个创业者聚集的平台。“投资人寻找项目很艰辛,与此同时,大量的创业者又找不到可以与投资者对话的平台。针对投资人和创业者的服务配套措施太少了。或许,我可以建立一个致力于孵化创业者的平台?这个平台完全开放,欢迎任何创业者和投资者来这里创业,寻找投资,寻找项目!”。2011年4月,“车库咖啡”在中关村海淀西大街一家宾馆二楼开业。在“车库”,买一杯美式咖啡就能工作一天,只需22元,一月30天,只需660元。车库提供打印、复印、扫描、名牌制作服务,以每小时5元的价格提供移动测试机,有投影仪、桌面触屏等设备,甚至还有按摩椅给大家放松。每周一到周五13:30到14:00是创业午间半小时,是创客们分享交流、寻求资源、结交朋友的专属时间,而一个三个人的团队在中关村租用办公室,每月至少要4000元以上。
苏菂后来回忆说,当初将咖啡馆取名“车库”其实是一种致敬。在美国,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在加州的一间车库里创立了惠普,乔布斯在车库里创建了苹果,比尔·盖茨在车库里创建了微软,Google也诞生于一间车库。“美国的车库多且价格低廉,这让苹果、惠普、Google等企业在初创时能以极低的成本创业。反观中国,缺少一些适合早期创业的场所。我的‘车库’,是不是能够孕育出中国的微软、谷歌?”苏菂畅想。
虽然现在的车库发展得很不错,但是一开始并不那么容易。当苏菂和家人朋友说出创办“车库”的想法时,得到了反对,他们认为这是异想天开,更重要的是完全看不到盈利点在哪里。即使如此,苏菂依然坚持,没有钱,苏菂去找朋友谈。苏菂至今还记得2011年他找开心网创始人程炳皓谈合作,当时开心网不到十人,一群人在中关村一个很小的房间里,苏菂和程炳皓在楼梯间谈成了合作。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几近疯狂”,苏菂感慨道,“从11年4月份开业,到现在差不多快四年时间,这四年两个春节三十晚上是在车库过的,我自己也是北京人,自己有半年多的时间住在车库楼上宾馆,不断思考怎么去做大做强。”
开业第一个月,店里只来了两个团队6个人,都是苏菂以前认识的朋友。第一年,苏菂没有拿一分钱工资,纯粹靠理想支撑着。这一年苏菂换了将近七八千张名片,每进来一个人,都主动上去交流他是做什么的,最多一天要交流将近 30 个团队,“从我的以往经验来给与他们我能做到的帮助,幫他们穿针引线,达成更多合作,到目前为止一共聊了上千个团队。”苏菂说。
渐渐的车库咖啡在创业者群体里声名远播,来的人越来越多。并涌现了风靡海内外的“魔漫相机”、备受瞩目的垂直类招聘网站“周伯通”、领军无人机领域的“极飞科技”、做颠覆性动画制作工具的“皮影客”、圆普通人影视梦的“微星辰”、拍三分钟创业视频的“一见”等优秀创业团队。与此同时“车库咖啡”成功转型,由“创业汇聚平台”转向“创业者孵化器”。即由创业团队报名,经过车库咖啡遴选的有前景的项目,加入深度创业服务俱乐部,企业无需实际搬到车库办公,只需交纳每年1200元的服务费就可以获得由车库咖啡提供的一套包含从印名片、开户到服务器带宽的一系列价值20万元的服务。
对于很多人曾经在乎的盈利问题,苏菂是这样回答的:“车库咖啡不亏本,维持运营没有问题。这是一个有意义、有意思的项目,能够留下记忆,这就够了。至于能不能赚钱,赚多赚少,已经不重要了。”“创业精神展现不能仅凭某个人,而是需要更多的同路人。”苏菂说。
后来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一位记者写了一篇名为《美国人应该真正害怕中国什么》的文章,他在文中特别提到了车库咖啡,认为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很多草根的创业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而苏菂和他的车库咖啡就是支持草根创业者前行的力量之一。
在发展“车库咖啡”的同时,自2011年开始,苏菂就向中关村管委会提出将当时还是海淀图书城步行街的这条街改名为中关村创业大街。2014年创业大街形成,对于苏菂来说,不仅“车库咖啡”是创业者聚集的平台,现在“车库咖啡”所在的整条街都成了创业者聚集平台。“聚集使命的目标实现了,想去寻找新的挑战。”苏菂说。
终于“住”在了一起
苏菂将“车库”的运行工作交给了团队,他担任顾问一职,直到他遇到YOU+,这个被他称为“新的挑战”的项目。2015年6月,苏菂正式加盟YOU+,而他5月13日才真正去了解YOU+,从了解到加盟,苏菂用时不足一月。事实上在很早之前苏菂就已经知道YOU+。“我车库第一年的一个常驻团队,第二年在广州发展的时候,是YOU+的第一批住客。当时他就想撮合我和刘洋认识。但我俩当时都还没有当回事。也就没联系对方,但都知道有对方存在。”2014年5月13日,苏菂到广州参加雷雨资本的一个活动,主办方介绍苏菂和时代地产的老总认识一下,当时时代老总在屋里喝茶的时候,旁边坐一人。苏菂和对方换了名片,一看,“你就是刘洋啊。就这么认识了。”
苏菂和刘洋相谈甚欢,苏菂随着刘洋去看了YOU+的实体,彼时YOU+租下老厂房,将其改造成楼上为单身宿舍,楼下为公共生活场所的LOFT空间,满足年轻人的租房、社交需求。苏菂在感叹、赞赏之余,建议刘洋:公寓白天可以用作工作,把大厅的桌椅拼成工位。要不然那么好的一个大厅,白天空着太浪费了。一个创业公寓的新概念就这样产生了。
苏菂认为YOU+核心团队对精神的追求是他见过的人中最棒的:刘洋卖车卖房做了第一个YOU+,杨辉(联合创始人之一)卖掉自己600平米的别墅,忍住自己旅游的梦想住在30平米的房子里。苏菂的加入为YOU+项目输送了北京和中关村的各种创新资源,帮助YOU+建立全国的影响力。
在那段时间,苏菂的朋友们发现苏菂朋友圈的内容都变了,7月15日,他写道:“一起疯狂地玩着做事业”。7月19下午,他提及自己“每天都在兴奋中度过。”11月27日凌晨,他在贵阳刚喝完小酒,不忘留个言“改变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增进年轻人的生活幸福感是YOU+的使命,狂热地热爱这个事业。”在那里,人们开始打造新型的社交关系,重建人与人的信任,重新定义生产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社会秩序等,并形成一个扁平、开放、去中心化的沟通平台。
“我们要把全国的创业资源汇聚,连成一个网,信息和思想就能流动起来。”苏菂说。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在《未来的社区》中写道,今后,人们的任务将会是创建一种前所未有的城市社区。这种城市社区应该是自由自愿的,并且也要为城市中的个人提供机会。YOU+可以看作是这样的尝试。
"这是一个乌托邦乐园。"苏菂说,YOU+使大量创业人才不仅工作在一起,而且住在一起。在硅谷,曾出现过类似彩虹公寓这样的创业者自发群租模式;在中国,则有类似正和岛、黑马会这样的线上线下结合的企业家或创业者社交化社区。只是,从来没有一个社区能像YOU+那样那么大规模和系统化地让创业者或青年人住在一起,而且做成产业化。
当再次被问到盈利问题时,苏菂回答:YOU+综合了年轻人居住、休闲、社交等需求,玩的是性价比,年轻人住这儿除了房租都没什么开支了,因此吸引力和盈利模式都没有问题。而且,有资本市场的支持,完全可以从容布局,最终哪怕薄利,都可以有可观的收入。在交流中当我再次问他做YOU+时,家人有没有像他当初做“车库”时一样反对。苏菂笑道:“没有,起码这个还是能看到盈利的。”
现在的YOU+除了实体的楼宇,围绕聚集在这里的年轻人打造了一系列的移动互联网平台。而且入住的年轻人已不限于创业者,会有自由撰稿人、投资经理、摄影师,甚至还会有一些从事法律、会计工作的人会被添加进来,他们的专业知识也会给创业者提供帮助。苏菂告诉我:“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选择加入,很多年轻人来北京不到一个月,到这里很快就有了朋友。”“如果五年后、十年后,青年创业者能以YOU+的模式创业和生活,很多年轻人住在一起敞开心扉交流,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那我的另一个目标又可以实现了。”苏菂说。
苏菂甚至想过在YOU+或者什么地方开一个鸡翅店,仅摆三桌。“20平米,这三张桌子我还卖的特便宜,能保本就行。三张桌子又好吃,料下足足的。天天排着队吃,定位都定不上。但我带朋友去就要留张桌子,这叫面。”在哪里,苏菂可以和在YOU+和“车库”的新老朋友们吃肉、喝酒、吹牛,继续惬意生活。“这三张桌子做到极致,再想扩大就很容易了。”在交流的最后,苏菂这样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