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2016-04-29江风

廉政瞭望 2016年4期
关键词:政治化士大夫读书人

江风

从 晚明到清代前中期,社会风气发生重大转变,一大表征便是士大夫政治定位的不同,清代读书人渐失儒家士大夫的淑世情怀。至于转变的推力,自然要推清代前期严酷的文化高压政策,但这样的文化管控行为,是如何作用于一般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以往史书中只是一个大概轮廓。

本书尝试描述这个过程与机制。作者把权力比喻为通过毛细管的水,作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甚至普通读书人内心最隐秘的部分。他论述了一种“非政治化”现象:“清代政治对文化领域之压制最大的影响,是因涟漪效应带来各种文化领域的萎缩、公共空间的萎缩、政治批判意识的萎缩、自我心灵的萎缩,形成一种万民退隐的心态,‘非政治化的心态”。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就是这种“非政治化”状态的写照。“非政治化”并不是不要政治,而是不能议论政治,或者自觉地不对政治发言。这当然也是一种政治化,或者干脆说,“非政治化”的状态本身就是过度政治化或曰“泛政治化”造成的。

权力的“毛细管”究竟是什么?书中提到,有一些有形的管道,例如各地设立的书局等,但更重要的还是无形的管道,即士大夫群体对于信息与情绪的传播:有的人尽量避免留下字迹,有的人与人交谈时从不谈及敏感话题,有的人涂抹掉藏书上可能犯忌的人名和字词。这些现象一旦出现,自然会引起恐惧和模仿。正是在这种气氛之下,读书人才开始“自觉地”远离政治。

本书更大的启示在于,权力与文化并非单纯的压迫与受害的关系,权力通过日常的种种渠道,也在改造和形塑着文化人的行为与面貌,最终把读书人变成它所想要的那个样子。而这一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读书人的自我压抑和自我规训来实现的。

猜你喜欢

政治化士大夫读书人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养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我是快乐读书人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石油:石油是否在走向政治化
读书人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合作社管理的政治化转型——以慈溪县为例(1953—1956)
邮票的图像分层与国家形象的政治化表达——以“文化大革命”时期发行的邮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