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评《译者的隐身—— 一部翻译史》

2016-04-29马旺莉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4期
关键词:归化异化

摘 要:本文意在归纳韦努蒂的代表作《译者的隐身—— 一部翻译史》的主要内容,并对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和特点作以简单评析。

关键词:译者的隐身;韦努蒂;异化;归化

作者简介:马旺莉(1991-),女,回族,山东菏泽人,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2

本书多维审视17世纪至今的翻译史,对翻译做了历史、文化和政治等多层次的探讨,揭示了“译者隐身”的不合理性。书中意大利美籍作者劳伦斯·韦努蒂首次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介绍了通顺的翻译策略形成英语中外国文学成文规范的过程。作者发现并指出那些与通顺策略相对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这些理论与实践旨在传达而不是消除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作者还援引英美及欧洲国家的一些文本和译本,阐述了把翻译作为一个差异集合体进行研究和实践的理论及批判依据。

这部作品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隐形”。作者阐述了长久以来译者的隐身地位。

第一节,作者使用“隐身”一词来描述历史上英美文化中译者的处境。他指出,通顺翻译没有翻译痕迹,让译者劳动无形蒸发。作者首先整理了过去50多年报纸、期刊有关翻译的评论,以证明通顺在英语翻译中的主导地位;接着作者试图从法律角度论证译者拥有著作权的合法性;最后考察译者经济地位和历年英美图书发行状况,得出译者隐身背后是一种贸易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强化了英美文化及英语在全球的统治地位,而且通过限制外语文本的译入数量和采用归化翻译进行修订,减少了异国价值观在英语中的文化资本。

第二节,作者阐明了翻译的本质、作用以及策略。韦努蒂认为,评价翻译是否准确以及是否“忠实”与“自由”都由特定历史条件所决定;翻译是一种暴力,强行将原文的语言文化差异替换为一种能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的文本。接着作者论证了症候阅读法,指出症候阅读是研究翻译的一种历史学方法,其目的是将准确性规范置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揭开现代英语翻译中透明幻觉的面纱。

第三节,作者阐述了本书目的,通过谱系学分析方法梳理英语翻译历史,对当代英美文化中译者的处境和活动进行干涉以达到对抗译者隐身地位这一目的。

第二章,规范。作者追溯了17世纪以来英语国家以“通顺”为标准的翻译理论潮流,展示了通顺取得规范地位的过程。

第一节,作者探寻了归化翻译的历史渊源。他指出以通顺为规范的翻译最早见于17世纪的英国,是当时贵族文学文化的特征。人人都倡导并实践通顺策略直接导致了通顺成为英语翻译的规范。

第二节,作者介绍了18世纪英国翻译家德莱顿、泰特勒、坎贝尔和弗里尔等人的归化翻译思想。德莱顿认为归化翻译虽造成外语文本及其异域文化的损失,但却使译本具有本土可读性,得要大于失。泰特勒在《论翻译原则》中将归化翻译推向极致。坎贝尔是另一个确定归化翻译规范的重要人物。他要求译文应注意原文的意义,再现原作者的精神和风格,译文要自然流畅。弗里尔更是强调,吸引读者注意的不应是语言本身而应是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节,作者对照诺特和莱姆所翻译的罗马诗人卡图卢斯的情诗,分析了归化和异化的文化基础和表现形式。诺特建议在英语翻译时采用模仿以保证历史的真实性,既可防止民族中心主义对拉丁文本的篡改,又可保留其历史文化的差异。莱姆则认为,翻译不但要确保忠于原文还要行文自如、格调高雅。

第三章,民族。本章的谱系学分析重构了异化翻译的传统,并评估异化翻译对攻击当下归化翻译所起的作用。这一传统涉及到了德国和英国翻译史。

第一节,韦努蒂介绍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思想。施莱尔马赫在一篇关于翻译的不同方法的演讲中指出:“有两种翻译方法: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这一演讲可看作是异化翻译兴起的标志。其“异”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在文本的选择上,译者可以通过翻译那些遭到排斥的文本,在英语中重构外国文学的规范,抵抗英美文化中的主流话语;二是在文本的表现上,突出外国文化特色。韦努蒂指出该演讲对于反抗透明话语在当代英语翻译中的主导地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历史性作用。

第二节,作者对照分析英国文人纽曼和批评家阿诺德有关“异化”的论争在英美文化中的影响。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译者中,纽曼被认为是开创异化策略的第一人、反对归化翻译在英语体系中占统治地位的第一人。与施莱尔马赫相比,纽曼赋予翻译更多教育功能。但其译文只是特定文化意义上的异化,是其采用的古语体所产生的陌生效果。阿诺德反对纽曼的“异化”。他认为翻译应该是超越而非去表现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差异。到19世纪中叶,阿诺德的归化翻译思想在英美文化中取得了公认的规范的地位。

第三节,作者总结维多利亚时代这场归化和异化的论争,指出归化翻译是可以抗拒的,没有必要赋予文化精英以特权地位。

第四章,存异。作者认为,译者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彰显原文的异质性并以意大利作家塔尔凯蒂的翻译实践对此进行了探索。一是采用偏离当今盛行的归化话语的话语策略,二是选择翻译当代外国文学经典。

第一节,作者介绍意大利著名作家兼翻译家塔尔凯蒂、其作品及其对翻译研究做出的贡献。塔尔凯蒂运用意大利方言改写哥特式故事,创造了一种既边缘又零散存在于意大利文化中的外来文体,引进了不同于本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异化的写作题材,促使意大利文学在一定范围内的转型。

第二节,作者指出塔尔凯蒂用翻译的方式抄袭了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哥特式幻想小说《不朽的凡人》,他的抄袭更多是对作为著作权基础的个人主义著作权观的侵犯。

第三节,作者点评了塔尔凯蒂翻译雪莱的《不朽的凡人》的得失,指出塔尔凯蒂采取模仿性翻译策略,成功地消除小说中女权主义的自相矛盾。但略去原小说中引自谢里登《穆罕默德的历史》中的典故,让意大利读者无法了解女权主义者受传统观念限制的这一历史。

第四节,作者对塔尔凯蒂的翻译进行了理论上的评析并告诫译者不能向塔尔凯蒂学习如何剽窃外国文本,而应学习如何选择文本进行翻译,不仅要采用异常的翻译策略,而且要采用偏离目的语文化主流文学经典的外语文本。

第五章,边缘。作者通过本章内容对现代派翻译的创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仅对于摆脱透明翻译的统治地位十分必要,而且可质问20世纪初现代派翻译所体现的文化功能和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派翻译的边缘化状态。

第一节,作者描述了20世纪初庞德的译作、翻译特点及译论家对对其翻译作品的评价。

第二节,作者描述了20世纪中叶庞德的译作对美国译坛的影响及同期现代派翻译的其他代表人物。

第三节,作者指出庞德在布莱克本成长为诗人翻译家的过程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第六章,求同。作者以自己同时代米兰籍意大利诗人德安吉利斯的创作和自己翻译其作品的亲身实践和感受为例,为我们展示作者挑战传统翻译理论的过程,由于德安吉利斯的诗歌偏离当代英美诗歌的创作规范,因此在翻译中宜采用抵抗式翻译策略以重现其诗歌的特点。

第七章,行动。作者提出译者应当采取抵抗的翻译策略,既有利于保存原文的异国情调,挑战翻译作品在文学中的二流地位,也借此可改变译者的隐身状态,使其最终能与原文作者在经济和法律上都享有同等权威;呼吁读者和翻译家对翻译进行双重解读,既把它看成是在译语规范内对原语文化价值观的重现,又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当作对现实的一种干预;最后韦努蒂展望未来,希望当今文化能更加包容。

作为人文社科领域专著,韦努蒂从传统的历史研究角度着眼,又凸显了自然学科领域的研究特色,开创性地运用大量图表和数字。图表和数字的运用无疑增加了作者理论的说服性,彰显作者的客观地位。另外,本书引用、对比赏析了大量外国作品译作,并如实引用了当时译评家的看法。这种做法一方面,截取了某一时期具有争议性的译作,努力还原了历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另一方面,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外国作品,并使读者能有机会重新读到那些被忽视或遗忘的作品和作家。最后,本书涉及历史、文学、法律、语言学、政治学、翻译学等多门学科,作者意在从多门学科多个角度证明译者的隐身地位是不合理的,需要从“隐形”走向“显形”,且指出只有异化翻译策略才能帮助译者获取其应有的身份和地位。虽然作者以还原历史为出发点、以多门学科多个角度为切入点,力图使自己的主张看起来客观合理,但还是流露出了异化翻译策略优于归化策略的主观性。总之,本书作为劳伦斯·韦努蒂的代表作,旨在为译者的隐身地位发声,意在宣扬异化的翻译策略,对翻译理论发展、翻译研究教学和学习都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韦努蒂(Venuti, L.). 译者的隐身—— 一部翻译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归化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