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着》与《老人与海》中的苦难主题比较

2016-04-29郭睦羽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4期
关键词:苦难生存命运

摘 要:美国作家海明威和中国作家余华都是世界闻名的小说家,作品《老人与海》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活着》荣获意大利利卡佛文学奖。这两部作品共同关注相对人作为个体在面对命运的苦难到来时如何继续生存的问题。苦难是人类存在的常态,也是文学反复表现的母题。对于生存,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对于命运苦难的接连降临,主人公“福贵”与“圣地亚哥”存在一定的共性,他们都对命运作出了符合自己文化的抗争,将他们二人不同的生活状态作比较,以此作为切入口,深入地对中西方的生存意识作比较和研究,从它们的不同之处分析缘由与各自优劣。

关键词:苦难;命运;生存;活着

作者简介:郭睦羽(1993.3-),女,汉族,山西阳泉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

一、共性:福贵与圣地亚哥的苦难命运

《活着》描述的主人公“福贵”本是富贵人家的少爷,一直安享福贵,命运的苦难本该与他无缘,然而由于时运不济,加之个人好吃懒做,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的品性,他从一夜之间落魄成草莽。他的一生,先后历经了内战、土改、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黑暗时期,他本无心参与众多政治运动,但是命运的似乎并不允许他始终采取漠不关己,放任自由的态度。一次次陷入因政治变迁而引起的巨大变化中。《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孤独地继续着自己孤独的生活,并且等待自己的转运。 然而命运并不打算怜惜他的苦难。在接下来的几天,老人仍然继续着他维持生计的打鱼工作,而且这次他下定决心要到很远的海域去。老人用尽了船上所有可以用的武器,在自己归航的路上与鲨鱼群搏斗着,保护自己辛苦捕来的猎物大马林鱼。结尾时写到入睡的老人再次梦到象征王者和不败的狮子和无知的游客将大马林鱼的骨架认作是大鲨鱼的骨架,故事就这样结束。无论圣地亚哥还是福贵,似乎都在揭示着人类向死而生这一悲剧主题,只要活着,就得承受苦难。

二、二者对抗苦难的差异性

苦难似乎是注定的,而人类对苦难的对抗则具有相对性。

1、坚韧接受生命的无常

命运的打击不曾放过的接踵而至,除了年少时的挥霍无度,福贵在后来的人生中没有主动去犯错,却终日承受着无休止的苦难。然而他早已没有了眼泪,选择坚韧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并且淡然、乐观的将生存继续下去,他不曾真正的活,但也不曾死去。作品以平述的方式将主人公“福贵”悲苦的一生摆在了读者面前,没有做任何评论,却使人陷入深深的思考。活着像一个巨大的年轮,无情的向死而生,我们不知道命运还有多少苦难在等待,但是坚韧的接受也许就是活着。福贵以一个第三者的身份对当时经历的苦难进行追述,使那些苦难带来的痛苦随时间得到了淡化,而在这些不可抗的偶然因素带来苦难的同时,作者通过叙述人与人间博大的温情,使得苦难与温情并包,最终烘托出福贵没有控诉,平和接受生命的苦难的人生状态。

2、奋然面对命运的波澜

圣地亚哥在陷入饥寒交迫、疲惫不堪的种种境况时都不曾服输,命运的挑战接踵而至,很多时候即使努力的意义看起来并不那么大,他还是不停努力着,为生存争取每一丝的可能,从未投降,竭尽全力地抗争着,直到没有气力。小说的故事情节的核心是打鱼。打鱼对他来说不单纯是一种生产活动,也不单纯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是人生争斗的一种象征。老人超越苦难的根本的动力与原因来自于坚韧执着的意志和人格尊严。老人的出深海打鱼并不仅仅是为了现实的物质需求,也是自己战胜生命的极端方式。对他来说,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便在于证明自己“是一个古怪的老头”,也可以打到更大的鱼。

三、中西方不同的苦难抗争形式反映出的内涵

余华在《活着》的自叙中曾经提到,写作的起源是因为一个历经坎坷却乐观生活的老黑奴,通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福贵的人生哲学更偏向道家提倡的“无为”,坚韧地用乐观的心灵承受,那么苦难就不能将他击倒。余华与海明威都将人生中必经的苦难做了一次升华的叙述,作品中的两个老人:福贵与圣地亚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引起的不同对待苦难的方式。比起圣地亚哥,福贵的抗争形式更相对保守、消极,海洋文明文化熏陶下的西方人,提倡人对神和自己负责,不必时刻活在大的群体环境中。圣地亚哥与鲨鱼的斗争,某种程度上更体现了他对自己的不服输,存在才是被感知,西方人的自我意识远远强于东方,他们用抗争来证明自己真正活着,宁愿死也不愿低头活。他的行为告诉我们:只有真正懂得生命含义的人,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才能勇敢、骄傲地面对所有苦难。老人不服输的精神,和战胜苦难的气魄胆识,是海明威笔下最生动的内核。

结语:

通过对《活着》和《老人与海》这两部作品的研究,面对苦难进行反抗时两部作品中的不同呈现,让我更加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及其独具魅力的地方。东方更注重乐观坚韧的接受,西方更注重勇敢的反抗和斗争,无论哪种方式,都是歌颂了人类承担苦难的品质。如果人类命运是苦难,像《活着》或者《老人与海》所叙述的那样,去面对和承担苦难,扼住命运的喉咙,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性,在与苦难抗争的过程更好的实现个人的存在价值。在当前时代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西方不甘弱肉强食而奋起拼搏的方式,显然对于我们有更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楠.国内《老人与海》艺术特色研究述评[J]. 武陵学刊 2015年05期.

[2]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乐黛云海外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7.

[3]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苦难生存命运
命运的更迭
命运秀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浅析当下国内类型电影的现状及对策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在劳动中获得
从蒙克看向朱耷
困境中的生存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